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江泽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应把握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科学内涵和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个伟大的民族背后往往有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革命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对于中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兼容并包、自我批判和自我创新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能充分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承接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精华,为民族精神增添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与时俱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立、前进、发展的钢铁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生"自命,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杜甫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而当他的忠君、济世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又变得激昂与深沉、忧患与恻隐。这就使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统一于杜甫的身上。杜甫在诗歌中毫不隐讳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忠君济民的打算;在他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儒家思想文化和特定的社会人生际遇使杜甫只能永远是直面现实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以"世界历史"为坐标系,以两点论基础上的整体性思维为方法论原则,始终在世界历史性视域下解读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他重视民族精神的双向借鉴补充,既以开放性心态吸纳西方先进文化,也注意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去影响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杨必庆 《科技资讯》2008,(8):248-2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铸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要想在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构建民族精神家园。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取文化学视角,以文化符号“兰蕙”剖析李白、杜甫有关诗文内涵,揭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李白诗文的兰(蕙)即屈原首创的君子人格形象,它主要是审美的、自我欣赏的,具有芬芳、雅洁、孤高的品格,是李白独立人格的象征;杜甫的兰(蕙)则主要体现功利与重生,用以调节仕途中的人际关系而求闻达,因而具有复杂、随机、以之为用的特点。 文化符号“兰蕙”客观表明:长江(楚)文化孕育了道家的李白,黄河(齐鲁)文化玉成了儒家的杜甫──虽然李白难免儒、法思想的影响,杜甫亦为道家思想所吸引。因此,大河(长江、黄河)“农”文化所塑造的主要民族品格,诸如执着、热烈、坚毅、锐敏、质朴等,以及知识分子的盲目乐观和依附性,均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李白偏于开放灵动,杜甫偏于内向严峻。李杜犹如中华“农”文化之树的同根两干,并峙辉映,俯仰天地,共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佳雁 《科技信息》2009,(34):I0359-I0359,I0361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相似文献   

9.
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持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抵御和防范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的侵蚀,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孕育、建构、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个方面,民族精神又对传统文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一种积极的能动作用。完全抛掉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或者完全抛掉了民族精神的单纯的传统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亚洲东方延续几千年,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个  相似文献   

11.
郭路芳 《科技信息》2010,(36):297-297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相似文献   

12.
河洛文化作为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原大地原居民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凝聚和精神牵引的作用.诗圣杜甫就是在河洛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的故园情结显得格外浓烈.无论他在漂泊西南时对故园洛阳的深沉眷恋,还是作为"杜陵人"的身份认同,都无不昭示河洛文化中本根情结对他故园情结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生命之根的文化牵引,更是儒...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各民族人民都有其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在几千年的相互交往中各民族的文化似潺潺流水,注入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命源。这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起着极大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育立足于为明天而奠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广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人类文明的圣火时代相传。文学作品的形象正好能弥补抽象讲道理给人以枯燥无味感觉的缺陷,特别是抒情性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正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精髓,时代精神则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二者的统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支撑.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引领,特别是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为实现科学研究的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走近杜甫     
陈健 《科技信息》2012,(4):331-331
初中生的古诗教学中,杜甫的诗歌占了极大的比例,而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会提到"诗圣"、"诗史",但学生只是记住了这样的名词却并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走近杜甫、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及创作经历的介绍就尤为重要。因此对杜甫的诗歌进行浅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陈彦 《科技智囊》2013,(10):70-72
比物质奢靡更可怕的是精神奢靡 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积累下如此多的物质财富,让我们深深为奢靡、浪费、败家子的触目惊心而忧患。更应该忧患的,是我们精神财富的奢靡、浪费和败家行为。所谓精神奢靡,是指一个偌大的民族,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其精神文化生活被快速、迷幻、气泡化、大批量甚至烈火烹油股地热辣消费着。正是由于这种浮泛、粗鄙、娱乐式、恶搞化的囫囵消费,这个民族反而显得缺少"文化"。因为文化说到底是一种对人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民族主导价值观、民族国家主权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回应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放性,构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体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道家文化中的与时迁移的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节欲尚俭的生活态度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维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仍彰显着鲜活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的经历使他的诗凸现出境界的宏阔与现实的惨淡,而其诗中的地理名词更是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为杜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在杜甫的七言律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的地理名词在杜甫七律中的存在形式、类型特征、结构效果都有不同,这些差异正凸现了杜甫在地理名词运用上独特的审美眼光,对于探究杜诗的艺术性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