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斯韦尔在"五个W"模式中提出了受众研究问题,早期"枪弹论"的受众观以传者为中心,视受众为被动接受对象,认为精英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对大众进行操纵和控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复杂而有限,提出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这种受众观具有虚假性,实际上仍是以"受众为中心"幌子下的"传者本位"。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传者与受众这一矛盾体中,受众也被看做"具有特殊需求的主体",传播不再是"主体—客体"结构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把受众研究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不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遵循法则,受众的解读也遵循法则。认为受众是一群积极的"解读者",而这一解读并不总是朝向传播者的原意的。从"枪弹论"到"作为市场的受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再到文化学派的"生产性受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理念经历着受众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渐进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百家讲坛》因教授、学者在央视讲授传统经典的形式,一直被受众看做学术栏目,对其怀着学术期待。但由于转型后的《百家讲坛》为了适应最广泛受众的文化口味,模糊"学术"与"娱乐"的界限,趣说经典,甚至"误读"经典。固守学术场域的专家型受众,没有看清栏目性质变化仍以学术标准去评判《百家讲坛》,质疑学术传播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分析认为只有大众媒介在坚守学术的前提下将学术通俗化才能更有利于学术的传播,而这要建立在大众媒介传播学术的公益性而不是市场利润驱动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传播呈现新表征,传播者的"合理幻觉"、传播语态的"迎合力"、社交媒体的"圈层传播"、受众的"传授杂糅"导致网络谣言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给政府及社会治理提出了艰巨挑战.只有政策遵循"公开透明"、媒体坚守"真实及时"、运营商"优化把关"、公民"理性自律",多方科学认识、科学研判、协同治理,才能建构虚...  相似文献   

4.
正面宣传论认为正面宣传必然产生正面效果,隐含着三个理论预设,第一是受众预设,认为受众心智不成熟而需要教育引导;第二是传播者预设,认为总体性社会的政府权威无可质疑;第三是传播环境预设,认为信息传播渠道单一而受众无法接触负面信息。文章对此三个预设展开分析,对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结论是该理论预设的成立与否尚成问题,那么建立其上的正面宣传论是否能够成立及其可行性如何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强化受众意识对高校校报改革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已经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型后,高校校报应强化受众意识,认真研究校报受众不同于社会报刊受众的独异的特征和需求,积极推进校报新闻改革,建立与受众的互动联系,提高校报的文化品位和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十运会办赛宗旨、传播途径(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体系)的分析,认为建设和谐社会需创造联系各阶层的大众体育文化平台,不断为公众提供新的精神福利,激发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树立政府公信力、改善社会环境和提升国民素质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往在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时,将之归结为"主体-客体"两极模式是不对的,因为忽略了多极主体或主体际存在的事实,忽略了交往活动.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结构是由"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的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客-主"结构.同时,用这一交往实践观来看待今天世界遵循的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以其双向、快捷、开放等优势给电视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媒体必须扬长避短,改变现行的传播策略,强化服务功能和受众意识,变"传者本位"为"受者本位",依靠质优量大的信息服务争取受众的"眼球";积极顺应电视"窄播"的发展趋势,精心打造专业频道和特色栏目;积极与网络"联姻",形成"1 1>2"的效果,扩大电视节目的覆盖面;由"定点收看"改为"随时收看",实现电视传播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9.
网络神曲作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别受到大众追棒,其核心在于网络神曲与当下文化传播娱乐化的内在一致。网络神曲的文化传播娱乐化特质体现在其传播者的娱乐化操作,受众的娱乐化心态,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包装及传播媒介的娱乐化迎合。网络神曲对音乐文化既有积极影响,也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网络神曲传播者要掌握市场更要了解文化,受众要追求娱乐更要追求品质,传播内容要体现娱乐更要引领创新,传播媒介要迎合受众更要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精深思想,思考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终极意义及其技术手段的传统纸介质的学术期刊在分众传播时代进一步发展,传受双方动态平衡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过程的运行形态和特点。在大众传播从"受众控制"到"受众自治"的转换过程中,以结构性受众、行为性受众和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传统和范式进行学术期刊受众分析,可以深化对学术期刊受众的研究和认识,了解其对编辑传播活动的影响,增强学术性期刊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郭晶 《科技信息》2011,(23):418-418,406
传播活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有许多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传播效果的获取和形成。传播效果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全世界电影奖项无数,但奥斯卡却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其中领跑者,原因有多方面。本文结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创办奥斯卡奖80多年来的历史,从传播效果的形成因素方面深入考察奥斯卡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原因,为世界各国传播本民族电影文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中国热""中国文化热"的大背景下,以传播为论题中心、以系统为主要方法,并兼及其他的科学理论与方法,重点对中国文化传播中一向不太被关注的传者和讯息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阐发.通过解析中国文化传播者的文化素质与知识结构,挖掘向外传播的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探寻中国文化传播的渠道、方法、方式等等,以获得对中国文化传播有一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从定义、发展历程到各派学说,一直是科学传播学者无法达成共识的,但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从未因此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更大范围、更具权威的科学传播变得迫切,而大众媒介无疑是进行科学传播的有力方法之一。可以说,"媒体作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界面,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无论从有效传播的角度看还是从促进互动的角度看,媒体都是中心和枢纽。"[1]科普书籍、影像资料、电视节目、纪录片以及电影等一直都是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科学本身具有的难度和深度,尤其是传播者自身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于科学性的把握容易偏差,使得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传播手法也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而忽视科学传播的规律,以及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传播模式等问题,使得科学传播缺乏权威性、趣味型和交互性。要建立准确有效的科学传播体系,需要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合作,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和反馈机制,他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要形成良性传播必须通力协作。本文将着力分析传播者这一要素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建立,从传播者角度探讨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科学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14.
范小燕 《科技信息》2007,(30):140-141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J.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依据"目的法则",杨宪益和霍克斯在他们各自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成功地达成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廖冲 《科技信息》2013,(17):150-15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为依赖,所以媒介素养自然而然就成为新闻传播者的重要素养之一。但是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还依旧存在着不少素养问题,同时专门分析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研究也很少。因此,本文选择在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和媒介素养上立论,从"神舟六号"升空这一媒介事件入手,研究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影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楠 《奇闻怪事》2011,(10):39-4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如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笔者最后针对不良影响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影响、对传者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媒介的良性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之《格致汇编》在晚清西方科学传播中的特殊意义。方法历史考证、辨析。结果其中大部分文章由傅兰雅编译,涉及各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科学仪器、科技发明、科技研究信息的报道,以傅兰雅的《格致略论》、《化学卫生论》、《混沌说》、徐寿的《考证律吕说》等内容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科学传播价值。结论认为傅兰雅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传教士,他特别发表声明退出教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位纯粹的科学传播者。《格致汇编》的传播内容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科学家虽介入编辑传播,但仍以西学为传播内容的主体;其受众局限于沿海、沿江的知识分子阶层,未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开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途径和新媒介。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9,(5):52-54
融媒体时代报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澎湃新闻"于2014年成功转型自《东方早报》。新媒体信息获取渠道和传受模式变化,过剩的信息环境使得受众能动性选择加强,信息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到互动模式。"澎湃新闻"在内容生产和受众主体之间不断调试,以内容为王的理念,形成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在时政新闻和深度报道方面重点发力,加强信息的权威性以建立舆论导向的同时强化内容普适性以扩大用户群,"澎湃新闻"的运作经验为报业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即时通讯网络已成为大众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研究了即时通讯网络信息传播的性质、规律以及预测、引导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可变聚类无标度网络模型建立了新的即时通讯网络的二层模型,并制定了信息传播规则。通过实验仿真对群数、聚类系数、传播者和免疫者的变化观察,发现群数越多则聚类系数越大,传播者峰值越高,以及免疫者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从而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即时通讯网络已成为大众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研究了即时通讯网络信息传播的性质、规律以及预测、引导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可变聚类无标度网络模型建立了新的即时通讯网络的二层模型,并制定了信息传播规则.通过实验仿真对群数、聚类系数、传播者和免疫者的变化观察,发现群数越多则聚类系数越大,传播者峰值越高.以及免疫者也相应地有所提高,从而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