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在《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实施虽然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但是这个规划是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和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等曲折后中国科研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规划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切实可行,执行措施有力,对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经过60年代初期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勇敢地挑起重担,努力开展规划规定的研究工作。从总体来看,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执行的初期,进展顺利,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66年6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冲击使规划的执行基本陷入停顿,但《十年科学规划》的一些指导思想和为实现《十年科学规划》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其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局限在执行规划的那三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十年科学规划》一直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重要规划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年科技规划》)是在《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聂荣臻在回顾该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时说:"当时制定新的《十年科技规划》,总的目标就是要赶上60年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中国成立后已有过7个科技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已有对这些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文章从科技政策史的取向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规划的个案研究、规划的演变研究和其他专题研究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科技部牵头,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发起,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组织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力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基础农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海洋科学、管理科学18个学科的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围绕相关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国际发展态势、我国的研究现状和学科发展前沿等.根据我国科学研究的基础,从国家发展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出发,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就"十五"至2010年期间,我国主要基础学科的发展目标、方向、前沿和优先领域以及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本次调研活动的成果汇编成<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本文系该<报告>的总论.  相似文献   

5.
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首份科技规划基础上,我国编制了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适应我国当时农业、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在这十几年中,虽历经了"文化大革命"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但科学发展在此之前并未受到阻碍,广大科技工作者干劲十足,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不同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6.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人类可持续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透过<京都议定书>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最大阻碍来自于各国对经济利益的争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各方还是以妥协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在经济的博弈中,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根本上就是要找到一条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妥协、协调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4期汪天文同志的<时间之属性>一文中"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与该文不同.笔者认为有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之分,两者是统一的,同时又是相对的,不可逆的,单向的.  相似文献   

8.
普赖斯和他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20(4):368-376
<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及其作者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等学科有巨大的影响.<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也是一部杰出的科学史著作.该书缘起于作者提倡科学史研究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重要科学史成就的展现很好地服务了这一目的.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推进了人们对科学、科学的历史和科学史的认识,而且我们今天还能从中获得某种体悟和灵感.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科学启蒙含义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部署了一批科学技术的发展任务。这次规划,打破了常规的按学科分类组织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方法,而是按国家建设的需要,提出需要完成的科学技术"任务",并以此为核心,组织科研力量,建设科研机构,承担这些"任务"。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建设起诸多学科的基础。这种科研活动的组织方法被称为"以任务带学科",曾被我国的许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采用。"任务"能为学科的发展带来资源,能为学科的发展引导方向,但也可能限制学科的发展。本文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初期发展为例,考察任务带学科的实际过程,并对任务与学科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