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和南极、北极一样,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远离人类污染,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地区之一。珠峰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环境状况,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乃至全球环境的本底状况。综合监测研究表明,世界最高峰——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的确受到全球大环境事件的严重影响。1990年-1991年的中东油田燃烧事件,严重污染了珠峰地区,绒布河水样中的13种元素含量于1992年夏季比其前后的1975年、1980年、1993年和1994年高出了5-7倍。另一研究表明:对比珠峰和北京的污染状况,北京空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质是珠…  相似文献   

2.
广角镜     
初步监测表明珠峰时区已被污染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包括珠峰和喜马拉雅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十进行了综合考察职早在1975年,中国科学院就曾组织了珠峰科学考察、在刘东生院士的指导下,高登义等获取了自珠峰顶到珠峰北麓4300米以及西南麓2300米之间不同高度的冰雪样、水样.土样、生物样品数百件,经过分析,得到了珠峰地区大量的环境本底值之后,高登义等科学家又先后于1980、1992、1994、1995和1997年在珠峰地区对大气和水环境进行观测研究他们发现,1990—1991年的中东油田燃烧事件.严重污染了…  相似文献   

3.
三次难忘的冰塔林之行冰塔林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冰川区域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给人类创造的壮丽奇观,珠峰北坡的冰塔林是富有代表性的景观。自1966年以来,我因科学考察之需,曾经8次进入珠峰地区考察,其中,于1966年、1975年和1980年春前后3次进入冰塔林区域。1966年春,我第一次来到珠峰北坡进行科学考察。5月下旬的一天,我陪同其他三位队友进入中绒布冰川海拔5300~5600米地区,采集冰雪样品。塔林半球中低纬度冰  相似文献   

4.
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表层雪化学元素浓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弓  康世昌  丛志远  刘勇勤 《科学通报》2007,52(19):2307-2311
对珠穆朗玛峰极高海拔地区(6500~8844 m)表层雪化学元素浓度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表层雪中元素随海拔高度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高海拔地区的强风扰动引起表层雪的重新分布所造成; 另外局地裸露基岩的粉尘输入对表层雪中的陆源元素随海拔的分布有较大影响. 对比1975年同海拔样品元素浓度值发现, 2005年样品除少数地点的个别元素外, 均低于1975年. 这表明因采样和测试技术手段的进步, 2005年样品元素浓度测试的准确性更高. 与全球其他地区降水样品相比, 珠峰样品中的稀有元素与南北极及格陵兰地区雪样中的化学元素浓度大致相当, 并且其含量远远低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城市地区, 说明珠峰受人类活动影响甚微, 可以作为世界偏远地区大气环境背景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崔之久教授系我国著名地貌学家、探险家,是我国最早从事冰川和极地登山科考的科学家之一。在1959年的慕士塔格登山科考中,他被冻掉了5根手指和2根脚趾,但他不畏艰险。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继续攀登,他曾到过珠峰、南极和北极地区进行科学探险考察。  下面是他讲述的在贡嘎山的一次历险──  相似文献   

6.
马鸣 《科学之友》2022,(5):42-44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被称为“世界屋脊”,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被誉为“地球之巅”。人类直到 1953 年才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在技术装备日益成熟的今天,攀登珠峰依然是一项非常危险而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然而,有一种鸟每年都要成群结队翻越喜马拉雅山,有的甚至飞越珠峰。它们轻盈的身影和旗云一样,...  相似文献   

7.
沧海100万年     
面对大海和高山,大自然的探索者都会有一种感觉那片蓝天下的雄浑壮美。而珠峰正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兼备高山大海的地区。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从珠峰顶上捡回的8块石头就是来自奥陶纪的石灰岩,几亿年前它们出自大海,而今又被高高地抬上了“世界之巅”。  相似文献   

8.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不但是中外无数登山爱好者的最爱,也是科学家研究地球物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想场所。2005年3月至6 月,我国有关专家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考、测量活动,开展了珠峰高度测量,珠峰地区大气、冰川、地质、生态环境等综合考察活动。本刊特邀本次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齐、珠峰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以及45年前曾经参加1960 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王富葆,讲述他们的珠峰科考亲历。  相似文献   

9.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05,27(4):213-217,F0004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和登山家合作,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多次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着重介绍关于第四纪地壳上升、测量珠峰高程及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珠峰耸立,罡风凛冽,旗云飘荡,万山仰望。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经过近9个小时的艰苦努力全部登顶成功,并进行了相关测量作业。这次重返珠峰之巅量"身高",是我国继2005年后又一次对珠峰进行的大规模测绘和科考工作,创造了全球重力测量海拔高度新纪录。这意味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计算,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精确的珠峰高度数值"就将问世,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珠峰的最新"身高"了。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20,(7):6-9
正回顾中国珠峰高程测定的历史,每一次对珠峰"身高"的测量都体现了当时中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而这一次,测绘技术人员和测量登山队员把握住了5月的登顶窗口期,一同冲顶给珠峰量"身高"。六次科考之旅1966—2005年,中国曾六次对珠峰进行大规模测量,其中1975年和2005年两组精确数据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这六次珠峰测量见证了中国在测绘领域的巨大飞跃。1966年、1968年两次珠峰测量1966年中国测绘工作者第一次开始对珠峰进行实地测量,国家测绘总局选拔19人组成测量分队,从珠峰北  相似文献   

12.
自1966年以来,我先后5次为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做天气预报,即1966、1975、1980、2003和2008年.其中,1980年春天是中日联合攀登珠峰.下面,我仅以2003年和2008年两次攀登珠峰的天气预报为例. 2003年5月,为纪念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登山队联合全程直播珠峰攀登.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绝不能走西方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通过对环境进行评估与控制,在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环境监测的概况,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现状,并对环境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高登义 《科学通报》1982,27(6):359-359
从1975年5月在珠峰北坡气象考察中,发现在海拔7500—9500米高度内有中小尺度系统,且从它们产生的大气条件来看似乎与背风波动有关,为探讨珠峰北坡中小尺度系统与背风波动的关系,1980年4月在这儿进行了平移气球观测。结果证明,珠峰北坡确有强烈的背风波动存在,它们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大气条件是一致的;可见,珠峰北坡的中小尺度系统确与背风波动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也是“天坑”形成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些“天坑”在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地质学上所说的天坑。专家指出,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城市地区频繁出现的“天坑”,大多数都与年久老化的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的破裂损坏有关,同时也与地下水过度抽取和地下水流动状况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每到四五月登山季,珠峰大本营就会挤满跃跃欲试的登山爱好者,游客增加意味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登山垃圾不可估量据统计,1921—1999年,登山者们在雪山上一共丢弃了615吨的垃圾,其中包括排泄物、氧气瓶、水瓶等。那么多的垃圾。难道任由它们掩埋在雪里?珠峰成千上万吨垃圾到底应该怎么清理呢?"作为常规登山线路,珠峰南线早已人满为患,到处是垃圾和排泄物,令人作呕。"登山爱  相似文献   

17.
辉煌60年     
第一次进行西藏综合考察 1951年6月7日和25日,西藏工作队第一、第二批人员先后从北京出发前往西藏。这是中国科学家对西藏地区第一次进行多学科联合考察。分地质地理、农业气象、语言文艺、社会科学、医药等5个组,在金沙江以西,日喀则以东,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历时两年,发现28种矿产,初步了解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地利用状况。采集了数百种土壤、植物、农作物,畜产标本及作物、蔬菜种子;还调查了当地的语言文字和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亲爱的读者朋友:一直以来,中外重大的科学考察、探索活动是《大自然探索》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期,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珠峰,特别策划了《亲历珠峰科考》专题。我们特邀了2005年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齐,珠峰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 以及曾参加1960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王富葆,讲述他们的亲历。相信那些追求过程中的艰辛、辉煌背后的悲壮,将会使你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个个探索者真实的足迹,经历一件件撼人心魄的事件,感受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和升华。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也欢迎你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者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大海和高山,大自然的探索者都会有一种感觉:那片蓝天下的雄浑壮美。而珠峰正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幻,兼备高山大海的地区。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从珠峰顶上捡回的8块石头就是来自奥陶纪的石灰岩,几亿年前它们出自大海,而今又被高高地抬上了“世界之巅”。  相似文献   

20.
拯救最后的白鱀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丁  王克雄 《自然杂志》2007,29(2):115-118
2006年12月13日,武汉长江边。蒙蒙细雨中,“科考1号”和“中国渔政42003”两艘科学考察船缓缓停靠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码头。38天前的11月6日,这两艘考察船载着近40位中外考察队员离开武汉,开始长江搜寻白鱀豚之旅。38天来,在近3 400 km的航程中,除了3次疑似白鱀豚的事件外,没有发现白鱀豚的踪迹。在考察结束的新闻通报会上,考察队发布了初步的考察结果:在宜昌至上海的双程考察中没有发现白鱀豚;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 200~1 400头,和10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基于初步的考察结果,中外科考队员一致认为,白鱀豚、长江江豚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的事实,表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遭受到严重破坏,长江生态与环境不容乐观。这次科学考察虽然只有38天,但是无论是考察方法的先进性,还是考察队员专业素质之高和野外工作经验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从制定计划、资金筹措和人员组织,一直到最后的初步考察结果发布历时近2年。本文将对这次长江淡水豚考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我国白鱀豚的生存状况和今后的保护方向作一较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