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调查发现,全世界的儿童和幼儿都存在不喜欢吃蔬菜的现象。如此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现象,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借助达尔文学说,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儿童不喜欢吃蔬菜的奥秘———这是由自然选择进化出来的一种在儿童期的自我保护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植物都是有毒的,吃多了便会中毒;而大多数动物都是无毒的。植物为什么会有毒?植物在遇到危险时不能跑掉,不能跑掉所带来的风险就是被吃掉。为防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植物必须保护自己。为此,它们进化出了一套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自身被昆虫和草食动物吃掉的灭顶之灾!人…  相似文献   

2.
出于生存和生殖的需要,每一种动物都没办法避免成为另一种动物的食物.那么,当动物遭遇个头比它们大、行动比它们迅速的凶猛天敌时,它们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3.
灵长类动物的杀婴行为 25年前,哈佛大学的女研究生莎拉·哈迪翻山越岭来到印度干旱、荒凉的阿布山区,开始研究印度哈努曼叶猴.长着一张黑脸、身体呈沙色的哈努曼叶猴在当地被人尊为神灵,人们碰到它们时常常会施舍一些食物给它们吃.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探索》2011,(2):7-7
科学家最新报告说,一些种类的日本萨摩蜗牛的壳之所以左旋(向左绕圈),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被天敌钝头蛇吃掉的厄运。  相似文献   

5.
动物世界,无奇不有,雄性蜘蛛的献身就是一例。一些蜘蛛交配后,雌蜘蛛就会把雄蜘蛛吃掉。但过去人们一直不清楚蜘蛛“新郎”是否自愿作出牺牲。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至少有一种蜘蛛,即圆网蜘蛛,是心甘情愿地让雌蜘蛛吃掉的。这种蜘蛛的雌性蜘蛛比雄性蜘蛛大得多,通常需要交配两次,其中第二次交配受精的可能性最大。当它们第一次交配后,“新娘”就想吃掉“新郎”,但很难成功,因为“新郎”尽力地躲避这一厄运。而第二次交配后,当“新娘”再次尝试吃掉“新郎”时,“新郎”并不逃脱,有时还贴在“新娘”身上让其吃  相似文献   

6.
据说全世界有100多万种昆虫,大多十分弱小,而且天敌难以计数,人类更是以自己利益给它们冠以益虫的称号,常常进行大肆地灭杀.我们不时地听到生命力顽强的昆虫经常"惹祸".不是吃掉了庄稼就是啃光了嫩苗,让许多人一提到昆虫便没有太多的好感.  相似文献   

7.
对于在绿色植株上蠕动的毛毛虫,或许不少人都会有一种厌恶的心理.如果你观看了美国摄影师杰拉多·阿兹普鲁拍摄的毛毛虫照片,或许你就会改变对毛毛虫的印象.在杰拉多的照片中,那些毛毛虫晶莹剔透,就像是点缀热带雨林的“活宝石”.它们并非是摄影师在电脑里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而是天然的美丽.这些毛毛虫是亮蛾的幼虫,都有宝石饰品般的美丽外表,有的像透明的钻石,有的像多彩的宝石.当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照射到它们身上时,那种宝石般的质感就更加突出.但如果你的胆量足够大,触摸了它们的身体,就会发现这些“活宝石”原来是软乎乎的.  相似文献   

8.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能适应陆地生活,又能适应水生生活.蝾螈是一种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它们也是上佳的观赏动物,有些被人们当成宠物来养. 红蝾螈是一种砖红色陆栖北美蝾螈,栖息于北美东部林地.红蝾螈在水中孵化并繁殖,但是在陆地上度过其生命的幼年阶段.它们身上明亮的橙色或红色图案警告捕食者它们的皮肤有毒,这样当它们寻找食物时,会使天敌离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22,(1):56-59
下午5时,张师傅下班了.坐在自己的车上,打开某网约车软件,他就从一名企业员工变为网约车司机."每天下班后,早回家也是闲着,不如开个网约车,时间灵活,不耽误本职工作,每月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张师傅说.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初,一只老虎在尼泊尔和印度杀死并吃掉400多人后,在1907年被猎人射杀。其实,这只被称为"查姆帕瓦特食人虎"的老虎并非天生就喜欢吃人肉。当它还很年幼时,曾被一位猎人打伤,使它的嘴巴严重受伤,失去了两颗犬齿。这个缺陷让查姆帕瓦特食人虎不得不从猎杀水牛或其他大型有蹄类动物转向更容易捕食的猎物——人类。科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在吃人的大型猫科动物中相当普遍。人类通常不是它们的食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大型猫科动物为了生存,只能把人类当成"晚餐"。  相似文献   

11.
埋葬虫妈妈:吃掉亲生骨肉 埋葬虫妈妈绝对是动物世界中"坏妈妈"的典范,在一场致命的"抢座位"游戏中,它们会残忍地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 通常情况下,埋葬虫幼虫会爬进爸爸妈妈埋葬的死老鼠体内,母亲会用反刍的方式喂食老鼠肉给孩子.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生物学家斯科特·福布斯表示:"幼虫来回摆动身体,乞求妈妈喂食.最先抢到‘座位'的幼虫得到食物,最后的不幸儿只能苦苦乞求,在没有食物可分之后,埋葬虫妈妈便残忍地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事实上,这种吃掉亲骨肉的策略能够提高幼虫的整体存活率,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一只蚂蚁找到食物以后,不久会有很多蚂蚁陆续围拢过来;蜜蜂结群迁徙,途中被天敌冲散后很快又会聚集起来.这些没有语言的昆虫靠什么建立起彼此间的联系?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它们是靠体内分泌的一种外激素--飞乐蒙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区分动物和植物通常并不难,但有一种生物模糊了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界限,它就是蝘蜓中缢虫。当它与藻类接触时,其细胞膜将藻类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食物泡,食物泡与细胞膜相连且在其内部消化被包裹的食物。通常,酶进入食物泡内消化分解食物为机体供能,但藻类在食物泡内不会被消化,而是会继续存活。就像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转化成能量,藻类将有机体分解,为蝘蜓中缢虫供能。这两者既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也是合作伙伴,但这种介于两种关系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2-12
<正>在人类看来,蚂蚁和蝴蝶都不是"健谈"的动物,但是霾灰蝶毛毛虫和褐蚁之间的"对话"却有些不同。——伊丽莎白·潘尼斯某些蝴蝶幼虫可以通过模仿蚁后发出声音,进而从蚂蚁那里得到食物和保护——即便在食物稀少的时候也是如此。专注于生物研究的科普作家伊丽莎白·潘尼斯对此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她认为毛毛虫能通过声音模仿从蚂蚁那里享受到最高级别的待遇。今年,研究人员对12种蝴蝶幼虫进行了类似的测试,发现那些不依靠蚂蚁提供食物和住所的蝴蝶幼虫,也可以发出类似蚁后的声音。他们认为,其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6,(6):5-5
摩门蟋蟀(以下简称蟋蟀)是蝗虫和草蜢的近亲。在短短一个季节的时间里.这种蟋蟀竟然能够吃光方圆6400千米范围内的高蛋白食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最近发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蟋蟀需要蛋白质.二是它们担心自己被同类吃掉。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11,(4):55-55
参照上述五条标准,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玩耍行为在哺乳动物身上比在爬行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身上更容易被辨识。哺乳动物是温血动物,它们通常能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至少享有安全且舒适的童年;相反,冷血动物需要随时关注体温的调节、防范天敌的猎杀和四处寻觅食物,因此它们极少能真正体验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界中,动物每多一项本领,就会多一些生存的机会.其中用得最为广泛,且形式最为多变的本领,就是伪装.伪装可以将动物完美地隐藏起来,在寻觅食物的同时,有效地躲避天敌的攻击,避免成为别人的盘中大餐.那么,动物是如何伪装自己的呢?  相似文献   

18.
水生动物千奇百怪,它们的牙齿也十分有趣。鳍、河鲈、狼鲈、狗鱼等的牙齿都很尖锐,它们以鱼、虾为食,能用牙齿将食物撕裂、咬断。以狗鱼为例,它巨大的嘴巴里长满牙齿,每个牙齿强壮而结实,特别容易把肉撕碎,活的鱼虾一旦被咬住,就难以逃脱。它们除了吃鱼虾之外,蛙、鼹鼠和其他小型水禽也是它们捕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软糖实验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里,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吃软糖,如果马上吃,就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以后吃,将被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抱怨食物越来越不香时,当我们越来越对自身的健康状态担心时,当我们在医院里花了一大把钱却仍然弄不清自己得了什么病时,我们想到过我们所吃的食物吗?尤其是肉、蛋和乳类食品.尽管今天我们吃的好些食物好像都是没有问题的,也是经过卫生检疫的,但其实污染早在食物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就形成了.这就是今天人们并不太注意的动物饲料污染.人在吃肉,而产生肉的动物如牛、猪、羊、鸡等等吃的却是被污染的饲料、垃圾和粪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