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空飞船和火箭真可谓空中巨无霸——起飞重量 可高达450万磅,而其中的85%是燃料。由于太空飞 船不仅仅携带燃料,还携带用来燃烧的氧,所以必须 在真空状态下为太空飞船添加燃料。可想而知,这一 工作效率极低,为此NASA已经开始试验一种能在起飞过程中补充氧的发动机。据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尤威·休待(UweHueter)声言,这种发动机能将太空飞船的起飞重量降低一半。当太空飞船装上这种发动机后就会像火箭那般起飞,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迎面而来的空气将迅速补充液态氧。一旦当太空飞船的时速达到1,500英里时,液氧会…  相似文献   

2.
猴子"大闹天宫" 在太空飞行中,苏联和美国都曾使用猴子做实验.俄罗斯科学家在一次宇航实验中,曾将猴子绑在太空舱内的椅子上.飞船上天之后,机灵的猴子不再"安分守己",左挪右动,很快就挣脱了束缚,大闹不停.太空舱内那些精密的科学仪器,哪经得住猴子的大胆"运用"和"摸索"?为防止意外,科学家们在无奈之际,只好迅速下达指令:飞船停止前进,立即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3.
17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推测出:星球之间存在着一种引力,即万有引力。牛顿的这一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而且几个世纪以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和太空探测器等对太空的大量探测,已使我们了解到,太空中并不是单纯的真空,而存  相似文献   

4.
到太空去旅行,是件美妙无比的事儿。2001年4月28日,61岁的美国富翁蒂托,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到太空度假旅行,在茫茫太空潇洒了整整7天,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自费去太空旅游的人。到太空旅行,已经成为新世纪许多人的梦想。要具备什么样的身体才能去太空旅行呢?美国的科学家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到太空旅行是短时间的,体力达到良好状态就可以了。尽管如此,对于去太空旅行的游客的身体要求,与在地球上旅行的游客还是有所  相似文献   

5.
随着太空探索日渐深入,太空的神秘感已经逐渐消失。或许有一天,人类往返天上人间,甚至干脆离开越来越拥挤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幻。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科学家们预计,人类移民太空已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6.
在太阳系的行星间航行了5年多,访问了地球的几个邻居后,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已经到达目的地——木星。有关木星的探测资料不断从宇宙飞船发回地面,人们不仅对太阳系中这颗最大的行星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诞生的过程。美国太空实验室著名科学家,领导这次伽利略号宇宙飞船探测任务的约翰·劳伦斯指出:飞船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测任务。发射过程几经波折以前科学家将宇宙飞船送到其它行星所用的方法是在宇宙飞行过程中,适当调整飞船接近某一行星的行进轨道,便可利用该行星的重力场,以弧形  相似文献   

7.
让科学家始料未及的是,把人送上太空容易,但是让宇航员在太空生存,准确地说是有质量地生存却困难重重。明摆着的,吃喝拉撒睡哪一项都令科学家们大伤脑筋——对于中国的航天技术研究来说,2011年11月真是个好月份,好消息不断。11月4日,中国志愿者王跃与其他国家的同伴结束了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走出模拟飞船——位于莫斯科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院(RIBP)的一个与世隔绝的设施。  相似文献   

8.
科技     
《科学之友》2005,(12):13-13
NASA推出太空重力拖车天文学家认为,好莱坞大片《天地大冲撞》中演绎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在实际中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为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天外横祸,近日,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太空重力拖车”方案,利用其中设计的小行星拖曳飞船。用研究人员的话说  相似文献   

9.
美国会所属的技术研究处(OTA)10月11日报告,到90年代末低太空轨道散落的碎片将对人造飞行体构成严重威胁.低太空轨道(高度2000公里以下)快速飞行的碎片不仅能击穿载人的太空船,其它所有的人造飞船,除驶向月球者外,亦尽在其威胁之中.美国上周对地球轨道上6645个,总重量为200万公斤的人造飞行体进行了追踪观察.这些飞行体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运行.有人估计其总数在30,000~70,000之间.而OTA认为其中具有功能者只占6%,其余为用过的火箭推进器,卫星爆炸后散落的碎片,以及失去功能的卫星等.  相似文献   

10.
正基于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主动碎片清除微纳GNC系统技术",本文介绍了"空间碎片"的相关情况。"2021年3月10日,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NOAA-17气象卫星在其轨道上突然发生爆炸,爆炸后生成了16个"轨道碎片",这些碎片高速飞离卫星本体,但却又仍留在轨道上,将会对航天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实际上,这16个碎片就是新产生的16块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近些年被提得越来越多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绕地球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1.
“幸福灰尘一下子在前面掠过,我身体开始闪闪发光。身边美景也像过眼不忘,旋转飞向你的一方。”这是香港歌星陈慧琳演唱的《幸福灰尘》中的歌词。然而,每天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很少让我们幸福,却不断让我们烦恼,因为这些灰尘让环境变脏,我们不得不动手打扫卫生了。然而,我们不要小看这些尘埃,它们有可能来自太空,科学家会把它们收集起来用于科学研究,甚至可以用来制造新产品和开发新能源。这个时候,肮脏的灰尘就真的变成“幸福的灰尘”了。用飞船收集太空尘埃2006年1月15日,美国的“星尘”号飞船按计划释放出回收舱,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回收舱…  相似文献   

12.
清除太空碎片,是治愈克斯勒尔征候群的唯一有效办法。 居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市的唐纳德·克斯勒尔.是美国宇航局的退休科学家。他经常在自己住宅的后院平台上架起塞菜斯特望远镜观测太空。虽然这台望远镜算不上是最先进的.但却是克斯勒尔最珍爱的物品:1978年,克斯勒尔发表的一篇论文《人造卫星频繁碰撞:碎片带的产生》.使他在宇航界声名鹊起。他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3.
五在休眠的过程中,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月,飞船也跨过了5000万千米的太空,可是在两个人的记忆中像是仅隔了一夜。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9月8日,美国宇航局小行星取样飞船——"奥西里斯-雷克斯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一趟意义重大的太空之旅。这趟旅程可能会大大深化我们对早期太阳系的理解。2016年9月8日,美国宇航局第一艘小行星取样飞船——"奥西里斯-雷克斯号"(以下简称奥西里斯)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从而开启了一趟意义重大的太空之旅。这趟旅程可能会大大深化我们对早期太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无人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为把我国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创造了现实的条件。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宇航员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宇航员?宇航员在上天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他们在太空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这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地球周围的太空中,源于人类航天活动的火箭和卫星的残片总效已达百万。俄罗斯空间科学家阿托纳利·库辛也预计:如果轨道碎片继续每年以2%~5%这一令人忧虑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30年,人类将不能向地球轨道发射任何东西,请出"太空清洁工"已刻不容缓。为此科学家们现已研究出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17.
遨游太空,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今年2月14号,由英国维珍银河公司开发的太空飞船的实体模型在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亮相。随着维珍太空计划的出台,实现太空旅游的梦想离我们似乎更近了。  相似文献   

18.
天文学家与物理学家们现在反复得知宇宙比人类更赋有创造性。这些科学家反反复复仔细观察着宇宙太空,发现他们过去从未想像到的某种天体与现象都可能存在。1991年4月中旬出现了一个最新令人震惊的现象。当时,科学家们丢掉了手中的一切工作,有的甚至在餐巾纸和信封碎片上匆匆进行计算。“天文物理学杂志”的一篇报道宣称,在一个遥远的银河系  相似文献   

19.
“阿瑞斯”宇宙飞船在高约60米的助推器所产生的1000万磅的推力推动下,在卡纳维尔角火箭发射场上,拖着长长的火焰扶摇直上天空。看起来似巨型金枪鱼的宇宙飞船被捆绑在火箭的一侧,头部是指挥舱,后部是三级推进器。3个小时后,载有6名宇航员的飞船摆脱了地球的引力。根据伊萨克·牛顿的天体物理学原理,他们所要作的就是将人类探索宇宙的手伸向另一个星球——火星。这是人类必定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经过180天的太空旅行,飞船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英国科学家利用核废料以及钻石,制造了一种放射性电池,其使用时间可长达5000年,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供电装置,能够可靠稳定地应用于心脏起搏器、无人机、人造卫星和太空飞船等。研究人员指出,这种钻石电池没有可移动部件,不会释放物质,并且不需要维护,可直接产生电能。只要简单地将放射性物质封装在人造钻石中,就能产生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