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流已至     
<正>最近,李克强总理造访中关村创业大街,喝了一杯"3W咖啡"的咖啡。他提到,让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潮流已至,创业者、投资人、一切关注科技创新创业的人们都在涌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众创空间一时大获关注、创业者在激动之余渴望着政策与市场关注。找投资、找项目、找人才也变得不再那么困难。这是一个各种思维撞击的年代,更是一个人们时时创新,时刻准备着创业的好时代。  相似文献   

2.
硅谷移民创业者只是跨区域创业者的一个典型,实际上,跨区域创业者在北京中关村所从事的跨区域创业活动对于中关村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跨区域创业概念的始创者是学者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她在研究硅谷创新的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3.
<正>"从零到一的飞跃是创业者很难独自完成的。""胡老师"很多创业者在胡冬举办的创业活动中,甚至于活动后都称他为"胡老师",这并不罕见,更是符合胡冬经历的一个身份。胡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民营教育集团担任"CIO"(首席信息官),这个时髦的称呼胡冬称之为"网管的头儿",而因为在总部工作的缘故他也逐渐开始接触一些投资分析工作,胡冬也因之积累了不少看项目、对接资源的经验。而在当初的领导支持下,2006年他开始了一个互联网  相似文献   

4.
正吴甘沙是一名勇敢放弃跨国企业高管职位的创业者,追逐新技术的创造新锐。他喜欢徐悲鸿,甚至公司的名字当中也有一个"驭"字——与马有关。他是英特尔公司中国研究院第一位首席工程师,也是第一位非美籍的华人院长。  相似文献   

5.
<正>"在企业的竞争里,如同生物进化一般,不追求极致将没有动力,不掌握平衡将无法生存。"对于创业者而言的春天悄然踏临,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和无数创业者无异,尽管已经是创业路上的"老兵",袁初成却总说自己是一个"在路上"的创业者。他创立的上海缔安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从2008年蹒跚起步,走到今天,如同他  相似文献   

6.
20年辛苦不寻常,是历史选择了中关村。美国著名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斯和皮特·霍尔在《世界高新技术园区:21世纪的产业综合体》一文中指出:“在高新技术的第一阶段,国家选择高新技术的区位时,首都地区应是第一选择。因为没有其他地区像首都那样,最富有社会文化网络,集中着最高素质的劳动力、最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艰苦拼搏,如今已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人们发现,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其创新实践,业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曾有媒体按照企业的规模、创办企业的时间以及企业家的年龄、所处的行业(主要是信息产业)等对中关村的“掌门人”进行过分类。像联想集团柳传志、四通集团段永基(现在是中关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清华紫光张本正等被划分在老一代创业者的行列。而如瑞星公司董事长王新、总经理刘旭、KV300王江民、用友集团总裁王文京、金蝶集团总裁徐少春等则被划分在中间代或者是介乎于中间代与新生代之间过渡者的行列。近两年创业的,比如新浪网的王志东、搜狐张朝阳、网易丁磊、卓越网王树彤、常青藤网站蒲大卫、联想神州数码总裁郭为、联想电脑公司总裁杨元庆、软件业的迟宇峰、王彤彦等人则被视为“新生代”创业者。人们还发现,这支队伍已逐渐形成了技术领域高新化、创办方式多样化、创业人员年轻化、智力结构高层化、运行机制民营化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中关村“新生代”近几年的迅猛发展,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回首往事,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家和为民营科技事业奋斗的人们,感慨万千。记得在1999年底,联想集团成立15周年的纪念会上,柳传志讲过这样一段话:“时间这个东西真是神奇。当我们在战场上死缠烂打、忘我拼杀的时候,时间是一秒一秒地度过;而当我们讲业绩、看变化的时候,时间是一年一年地度过。当年我穿着蹩脚西装坐在最后一排伸着脖子听报告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杨元庆、郭为的孩子形象还未消失,转眼间他们躁动的目光已变得安详与平静,毛头小子们也已成长为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少帅。”抚今追昔,老一代创业者感慨万千。他们对年轻人充满了希望和信任。他们坚信中关村跨世纪的“掌门人”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回顾是为了不能忘却,让我们走近这些最富创新精神的人们吧……  相似文献   

7.
张臻 《华东科技》2015,(4):48-51
<正>"其实,它就像是一个线上孵化器,与线下孵化器配合起来,这个项目就会变得有意义。"这位32岁的孵化器董事长说道。32岁的邵思先生谈到他最早的创业经历是在大一寒假。他说,几个同学一起鼓捣做了个网站,来打发那一个月时间。"起初觉得好玩,但后来发现可以赚点钱。"像大多数创业者一样,理工科出身的邵思对计算机编程情有独钟,并把它作为乐趣之一。但这种"好玩"的心态让邵思开办了人生中第一家公司,用来承接各个大学的网站建设,并且又在之后的大学时光里创办了网页游戏公司。大学毕业,邵思离开了原来的创业公司,转而参与到另一种创业当中。而这,就包含了他另两种  相似文献   

8.
PC时代     
中国IT产业的发展绝对不仅仅是从1984年开始的短短的21年的概念,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从王选开始研发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开始,从1980年被业界敬称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开始,从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开始,中国IT业的科研人员、创业者们没有任何前人和经验可以参照、借鉴,凭借着报效国家的激情和执着,摸索着开始了发展中国高科技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大批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再甘于书斋的"寂寞",纷纷"下海"试"水",办企业,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时代性特征。80年代风光一时的"两通两海"以及后来的联想都是从那时起步的。1984年之后的十年间,大多数中国IT企业都为PC巨大的利润空间所诱惑和驱使,纷纷想从PC或PC附设产品上掘得第一桶金,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9.
正即便是作为已经"毕业"的企业,也能听得出夏涛对上理工科技园这个孵化器的感激与留恋。要了解一个创业企业的成长,有时要更多地去发掘他们的成长经历,此次采访就比较特殊、人员也相对较多,不仅有创业者,更有作为孵化器代表的上海理工科技园一行人。荆勇,上海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还是上海市五四奖章获得者、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夏涛,上理工孵化器极力推荐的"明星"创业企业代表,他是一名资深的代驾行业专家,也是创业企业爱代  相似文献   

10.
《杭州科技》2015,(2):30-31
<正>搜钱网的创立,是一个"造梦"的过程。很多年以前,搜钱网创始人李群就目睹着许多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融资的艰辛,那时他还在国企工作,但心里冒出了一个愿望:什么时候可以做一个"东西"出来,能够提高整个融资渠道的工作效率,让创业者们可以不再那么辛苦。如今,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李群正在一步步实现当时的梦想。他所创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春节刚过,陈彤就被他的哥们喊去中关村谈事。谈事之余,在哥们的小公司里,陈彤第一次上了网。访问的第一个网站是CNN,陈彤家里能看到CNN电视,所以,他想知道CNN的网站到底是什么样子。 28.8K的“猫”“吱”的一声将他带到了“白底红字”的CNN,陈彤一下子被“原汁原味”新闻打动了。第二个访问的网站是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中的平等自由让陈彤觉得这是一块“宝地”。陈彤是个球迷,像大多数球迷一样,陈彤对足球也有着很多议论,他的妻子曾鼓励他将自己的想法写给报社,陈彤没有写,他知道,他写了报社也不理他。但是,在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不一样,“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且,马上就有回应。”从哥们的公司出来,陈彤觉得他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他直奔中关村配件市场买“猫”上网。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们     
一天,一个美国人来找我,是位历史学家。他立志研究中国史发生在3年前他第一次走上长安街的那一刻。那次,他在北京待了3个月,在他看来,北京3个月的变化要比美国30年的变化还要大。他觉得,历史根植于变化,中国史最有价值。 历史研究需要切入点,这个美国人选择了中关村,所以,他来找我,这个美国人3年前开始学习汉语,现在他的汉语已经好到了可以说俏皮话。他住北大,整天泡在中关村。 这个美国人的选择让我汗颜。从那天起,我开始考虑中关村之于中国的价值,后来我想清楚了:第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诞生于此;第二、中国高新技术从这里走向市场。知识与经济两个轮子驱动中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2001,(9)
去年年底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得到通过、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将中关村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从而保证了中关村政策的连续稳定性。该条例在很多方面有突破性的规定,如政府转变职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里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指的不是管理,而是宏观上的调研、策划、协调、督办。无疑它给中关村的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法律环境,同时也为中  相似文献   

14.
一个家庭要真正变成贵族,起码要经过三代,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如此。家族的第一代老罗斯柴尔德是筚路蓝缕的创业者,劳苦了一辈子,自然摆不出贵族的气派。到了内森五兄弟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算是传到了第二代,而这一代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富翁加半个贵族。  相似文献   

15.
<正>每一个创业故事的背后都是一段倾心奋斗的时光,于个体如此,于集体也是如此。此次对话的对象是一名创业者——艾策通讯创始人王勇,创业路上他对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有了深刻的体会。在IPTV这一细分领域王勇也是"战场老兵",让我们一起看。H:能谈谈公司创立的缘起吗?经营之初的事情可否分享一二?  相似文献   

16.
陈春先 《科技潮》2000,(12):144
参加今天“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并代表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机构的创业者们发言,我心情格外激动。眼前的盛况不禁让我们回忆起当年创业的情景。1980年10月,我和纪世赢、崔文栋几名科技人员在中科院物理所一间仓库的角落里,创办了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虽然只有七八个人,500元钱,我们  相似文献   

17.
吴晓芳  殷罡  丁隆 《世界知识》2012,(15):21-22
保命的最佳方式是"分享蛋糕"穆兄会或许是埃及民众的第一选择,但穆尔西肯定不是穆兄会的第一选择。6月29日,穆尔西在支持者的欢呼声中来到开罗解放广场,穿着西服,没有打领带,在激情而又流畅的演说中,他一度解开黑色的外套,让现场听众看他没有穿防弹衣,他说:"有你们和真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图书馆界有"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之争."读者第一"是说图书馆工作要以读者为中心,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员第一"是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矛盾,不可比."读者第一"是图书馆工作的全部内容,"图书馆员第一"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有效保障.没有"读者第一","图书馆员第一"就没有目标;而少了"图书馆员第一","读者第一"也将成一句空话.其实,"××第一"的提法并不科学,这种不当的拔高降低了工作规律的作用和重要性,有害无利.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硅谷热”热遍全国。许多地方对建设“硅谷”一掷千金,相互攀比日益严重,连少数乡镇也雄心勃勃圈地建园。正当让硅谷遍地开花的呼声正高,中国最有条件成为硅谷的中关村表态:不能也不想做第二个硅谷;一时间,中关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关村成为北京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北京人大及政协两会期间。中关村不仅第一次被写进了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而且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王安时是四通的创始人之一,在八十年代初中关村的创业者之中,他是以对市场特别有感觉而著称的。在加盟四通之前,他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负责器材供应,当时在中科院各个单位都有人专门负责本单位的器材供应工作,这些人多数是中专文化程度,象王安时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做器材供应工作,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钻研业务,对国外的资源很精通,对单位的需求也很了解,多年的器材工作成绩使他在中科院中很有声望。当时,自动化所的各个课题组每年在做下一年的科研计划时,必须先把今后一年所需要用到的器材做出计划,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