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国际先进的艾利尔运动技术分析软件及生物力学三维录像DLT分析方法,对中国花样滑冰队和国外高水平男子单人滑运动员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我国运动员闫某在缓冲蹬冰阶段,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都较大,腾空时间长,已经具备四周跳的能力.宋某腾空时间不足,导致空中动作没有视觉冲击性,很难获得高分.王某在缓冲蹬冰阶段,水平速度较小,腾空水平飞行距离较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近,腾空时间较短,垂直方向速度较大,腾空高度较高.关某在缓冲蹬冰阶段,水平速度变化幅度平缓,不存在明显的下降阶段,同时获得较大的垂直方向上的速度.金某在缓冲蹬冰阶段,水平速度小,垂直方向速度低,腾空高度和腾空水平飞行距离都不够.同时首次应用NORAXON表面肌电图机对主要发力肌肉的肌电进行分析,对主要用力肌肉发力顺序及贡献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攻克难度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起跳过程中,起跳腿股直肌和胫骨前肌先发力,并且股直肌稍先于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和贡献率最大的肌肉是股直肌,其次为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股二头肌长头的积分肌电值较小,起支撑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桑兰跳马前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180度的技术:上板动作快,重心抛物线低,重心水平速度明显减小,垂直速度明显增大,是踏跳阶段的主要技术特征,快速顶肩同时制动腿,是推手阶段的主要技术特征,推离马后,身体在额状轴上翻转1/4周左右时,立即抱左臂于胸前,加速转体,并对其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吉朝霞 《科技资讯》2011,(31):226-227
技巧啦啦操中间人是金字塔造型的主体,是底座与尖子的连接人。金字塔是一个需要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动作,底座,中间人和尖子,因此,每个位置都很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自己的训练体会,从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两个方面揭示一些中间人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为中间人更好的训练提出一些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面实施的与国际接轨的啦啦操新规则,找准技术切入口是关键。搓抛是技巧啦啦操中翻转类抛接的基本与核心技术。通过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访谈法结合长期啦啦操专项训练,提炼搓抛动作各个阶段的主要技术要领,探讨抛感训练、替代训练、帮助训练和脱保训练等有效训练方法。对于搓抛中容易出现的尖子跑偏、缺乏动力、高度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提出巧妙借力、安全第一、循序渐进、预测移位等搓抛训练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跳马前手翻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动作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对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此类难度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通过ARIELAPASMultipleScream系统解析参加体操冠军赛杭州站的男子跳马决赛录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运动员需加快助跑速度,以较大的速度上板;踏板时,减小膝关节角度,提供蹬伸所需条件;缩短第一腾空时间,积极主动撑马,为做较大背弓需保持适宜髋膝角度;推手短促有力,延长第2腾空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侍勇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9):110-11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急停投跳的制动起跳、腾空投篮、落地缓冲三个阶段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探讨了影响投篮命中率的生物力学因素,以及如何依据生物力学原理来指导、规范篮球教学与训练.  相似文献   

7.
跳远技术的动作模型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本文对影响跳远成绩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跳远的助跳速度,以及上板速度,缓冲过度,蹬伸速度及摆动速度等。都是影响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竞技蹦床腾空阶段矛盾体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及力学分析法,运用机械能守恒和动量距定理分析了运动员与网的受力关系,运动员蹬力时机和获取转矩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现,对着网点、入网倾角及最佳蹬伸时刻等因素的准确把握足控制动作稳定性和完成质量的核心所在;运动员只有处理好腾空垂直高度、翻转动力、落网位移及着网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真正地控制住动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跳跃动作的技术录像解析,获得的起跳时水平速度、空中水平位移、起跳时垂直速度、腾空高度、空停时间、腾起角、关节角度等参数,并把我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作比较,结果发现我国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需提高滑行技术和蹬冰力量;我国部分运动员腾起角偏大,在提高水平速度的同时,人体重心腾起角应逐渐减小;助滑末期运动员支撑腿应积极屈膝,充分后引浮腿,起跳时支撑腿应积极蹬伸,形成"小摆臂,早收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相关参数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表明,李荣祥最后用力时间及其分配较为合理,但应加强右腿的积极缓冲,缩短缓冲时间,使人体重心尽快移过右腿支撑点进入蹬伸阶段,从而延长蹬伸用力时间;整个技术动作较理想,但应该防止右脚着地阶段时速度的损耗,增大左脚着地瞬间左小腿与地面的角度以及出手瞬间的左膝角和攻击角.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技巧女子三人膝抛与轿抛配合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下面人蹬伸时先展髋后伸膝伸踝,蹬伸前两臂主要起支撑上面人的作用,蹬伸开始后两臂加速上摆。上面人蹬伸时先伸髋和膝后伸踝关节,比下面人较晚。通过动力学特征分析,力值的大小与上下面人的各关节角、质心速度的变化一致。从力学模式的建立与公式推导证明,下面人蹬地力量大、速度快,上面人体重轻,在下面人手上蹬伸速度快而且上下面人蹬伸的时间同步,是三人配合蹬伸的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三维DLT运动学分析方法,对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20km竞走比赛的前6名运动员在6、10、16km 3处各1个复步动作共6个单步进行解析,通过对解析的具体参数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女子竞走项目在竞走技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运用的是步长较短,步频较快的技术风格,第一名运动员重心平均速度最大,下肢机械能的能量使用效率高.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存在着身体重心垂直位移和头顶点垂直位移偏高,踝关节蹬伸幅度小,蹬伸不充分,两大腿最大夹角小的现象.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注意减小身体上下起伏幅度,增加踝关节蹬伸幅度和两大腿最大夹角来提高竞走速度,特别应注意头顶点垂直位移要减小.  相似文献   

13.
对百米途中跑缓冲技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短跑途中跑支撑过程时相阶段的划分是正确认识百米途中跑缓冲技术的基础.从运动学、动力学、功和能、肌电等多角度对短跑途中跑缓冲阶段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重新进行研究,肯定了前蹬的制动和贮能的矛盾统一体;认识到训练水平越高的运动员的着地缓冲距离为何相对增长;论证了减少前蹬冲量的关键技术;指出了膝、踝两关节在缓冲阶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腾空外摆莲360°接提膝独立(324B+3)是竞技太极拳的B级难度动作,在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分值为0.4,此动作的完成质量可直接影响比赛成绩.本文中,笔者采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选取压力、压强、冲量、腾空时间等指标,分析324B+3动作的关键阶段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为指导教学和训练、减少运动损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起跳阶段左足第1,2,3跖骨、跖趾和大拇指冲量占整足冲量的46.66%,右足足跟内侧和2,3跖骨占整足冲量的54%;2)男运动员平均腾空时间为(0.62±0.15)s,女运动员为(0.53±0.26)s,T检验P0.05;3)落地阶段右足足底压强大小依次为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第5跖骨、第4跖骨及第3跖骨等.结论:1)324B+3动作在起跳阶段双足压力不对称;2)腾空时间短将增大空中转体和稳定落地的难度;3)落地阶段出现较大的足内翻,对下肢肌力和足踝稳定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相关参数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表明,李荣祥最后用力时间及其分配较为合理,但应加强右腿的积极缓冲,缩短缓冲时间,使人体重心尽快移过右腿支撑点进入蹬伸阶段,从而延长蹬伸用力时间;整个技术动作较理想,但应该防止右脚着地阶段时速度的损耗,增大左脚着地瞬间左小腿与地面的角度以及出手瞬间的左膝角和攻击角。  相似文献   

16.
运用3D摄像技术对腾空摆莲720°接马步动作进行了测量,并对所获得的各阶段相关运动特征参数进行分析比对,最终从生物力学角度探求该动作落地阶段使膝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腾空摆莲720°接马步动作落地阶段致膝关节的损伤多以半月板、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等的损伤为主,并具有普遍性。落地瞬时冲力是武术腾空动作中致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冲力大小主要是由被试者体重、腾空高度以及落地缓冲方式等因素决定,由于被试者的体重为相对不可变量,那么其他两个因素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腾空高度与动作完成质量成正相关,与此同时也为落地缓冲提供了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若体重与腾空高度相对稳定情况下,那么被试者则要通过调整空中姿态来加大转动惯量,同时需要调整落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落地缓冲赢得准备时间,使落地瞬时冲力的值减到最小,以此来保护膝关节。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台SONY EX-FH25摄像机、视迅录像解析系统,对两名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网前正手搓球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从移动取位阶段、挥拍击球阶段、回位阶段探索羽毛球运动员上网动作下肢的运动学变化规律,初步建立羽毛球教学和训练标准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移动取位阶段两名受试者均采用蹬跨步移动的步法,王××的移动速度比刘××的移动速度快。两人的右膝角度都在发力点集中的角度范围内。2挥拍击球阶段两名受试者的用时相同。各关节角度与国家队运动员相比,刘××需注意减小自己右髋、左膝、右膝和左踝关节的角度。王××需要注意减小自己的左、右髋角和增大自己的踝角。3回位阶段王××用时较短。通过两名受试者的相互对比,在回位阶段两人的髋、膝角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运动员着板速度与国外选手相比下降太多;起跳过程缓冲阶段相对较长,通过起跳获得的重心垂直分速度较低和腾起角较小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认为在今后的训练中,要着重改进最后两步助跑的技术和节奏,同时应充分发挥摆动腿和摆臂动作的力量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弧形上转体180°成支撑的技术原理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其基本动作要领和主要运动学参数如下:一、身体开始后倒时肩角约为60°旋转半径约为0.4m.0.17秒以后肩角逐渐增大。至第一阶段结束时约为100°。旋转半径为0.6m,重心角速度为6.91弧度/秒,为完成动作储备了足够的机械能。二、伴随肩角逐渐增大的同时,髋关节角度由180°迅速减小,踝关节通过握点向后运动。至第一阶段结束时髋角为24°。身体尽量折紧,为完成动作储备肌肉能量。三、身体重心摆过垂直面后。迅速向前上方伸髋,送腿(踝关节与杠前水平面约成70°角),髋角由小猛然增大,踝关节角速度上升到12.56弧度/秒。带动整个身体快速上升。此时两臂用力压杠。肩角保持100°不变。为迅速伸髋建立牢固的支点。四、在髖关节接近伸直时,两腿予先向左侧转动。接着右手松杠,左臂向后压杠,髋关节完全伸直加速转体90°两手在0.17秒依次换握成屈臂支撑。身体重心比开始升高0.34m。然后继续转体伸直两臂成文撑姿势。  相似文献   

20.
李志伟  郑志磊 《科技信息》2011,(16):I0253-I025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外部分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参数上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女子选手在最后出手时的垂直速度过大;双腿支撑阶段用时过长,导致铁饼速度的增值幅度较小;超越器械程度不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