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讨论了《论衡》中的“忽”、“肯”、“独”、“犹”、“正”、“坐”、“劣”等七个词。补正了《汉语大词典》漏释、晚收义项。  相似文献   

2.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东汉政论家王充《论衡·书解篇》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语。这两句话在王充《论衡·书解篇》中较完整地表达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知道这个房屋漏雨的人就生活在这个房屋里;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生活在政策影响下的民间生活中;知道这时代(指东汉)只提倡读孔尊经,用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解说儒家经说之误的,正在读着诸子百家的书。显然,温家宝总理仅仅引用此语中的两句,想要表达是“知政失者在草野”一意,再次凸显本…  相似文献   

3.
《论衡》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科学家王充(27-约97)花了三十年精力而完成的一部哲学、科学和文学批判的巨著。王充写《论衡》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论衡·对作篇》——下文略去《论衡》,只注出篇名)”。书中除了大量哲学和文学批判论述外,还广泛记述和探究了许多自然现象,提出了与当时广为流传的荒谬陈腐的迷信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自序》将“刑余之人”列入“奇人”、“忠臣死义之士”行列中,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大胆肯定,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高扬,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升华。《自序》可能受到《离骚》的启示。《汉书&;#183;敏传》、《论衡&;#183;自纪篇》、曾丕《自龊》皆模仿《自序》。《自序》不仅写了他如何“发愤著书”,而且全面、深刻地昭示了他“何以”要“为太史公书”。从现代传记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论衡》中关于“萐脯”等有关论述,阐明了王充“冷不自生”的杰出思想,揭示了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论衡》中关于“脯”等有关论述,阐明了王充“冷不自生”的杰出思想,揭示了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词尾“复”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词尾“复”,蒋绍愚、江蓝生、刘瑞明诸先生前后都有论说,而尤以刘瑞明先生为详。不过,刘文对词尾“复”的起源以及发展等认识尚有补充的必要,本文便试图就此略作探讨,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材料。刘文共举《世说新语》中词尾“复”构成的词19个,并以为:少量例证表明词尾“复”在晋代已存在。其实,词尾“复”在晋代已很常见,其例证更是大量存在了。就  相似文献   

9.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可”在穷尽性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细致的描写,分析其句法和语义特点。从形式上看,修饰“可”的副词以否定副词为主;分布在“可”后的谓词、谓词性结构中,单音节动词居多;能构成“不可不”这样的双重否定形式;在句子中能单独作谓语。从意义上看,“可”的语义主要有三种:可能、值得、应该。此外,还探讨了“可”“以”连用、“可”“得”连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怯气”“惬气”明清小说中常见,词义均同“服气”,“惬”可能是本字,而“怯”是通假字。《鼓掌绝尘》中的“恡气”当校为“怯气”,意为“服气”。虽然“怯气”“惬气”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较多,但词义都不再是“服气”。  相似文献   

11.
1.1“词头、词尾、前缀、后缀”这些术语都是从国外语言学中引进的,我国有部分语言学家把“词头和前缀”、“词尾和后缀”看成是一回事。请看: “什么是附加式构词法?词干(用“词”、“老化词”作主干的,叫“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0页)。  相似文献   

12.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能”在穷尽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法和语义特点。“能”的语法特点是:前面受副词修饰;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构成“不-不”双重否定格式;单独做谓语等。“能”在句法结构中表示三种语义:条件或情理上的许可;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肯愿。  相似文献   

13.
"子"、"儿"的指称变化及构词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儿”的语义最初无性别之分,只是到了后来才发展到专指男性,开始是指称小,后来也可以用于表示大的意思;对处于词尾的“子”、“儿”的构词功用应该视实际情况作不同认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简单划一。  相似文献   

14.
蒋济永先生在他的对《背影》的解读中出现了以主观替代客观的误读,提出《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母亲”的论断,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传世本《周易》卦爻中常见有“有孚”一词,凡26见;又有“厥孚”一词,仅仅一见。过去的学者都把“厥”当作虚词。根据古文字中“又”、“厥”二字形近容易相混的情况,此处的“厥”可能是“又(有)”字之误。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周易》已经写作“厥”来看,这种讹误发生的时间相当早。  相似文献   

17.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中的《内豊》篇的部分内容与传世本《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孝”与“曾子事父母”中的部分内容相同或相近,另外还有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内容,是一篇珍贵而较重要的先秦儒家文献。自上博四简公布以来,有不少学者对《内豊》提出了释读意见。本集注收集了迄今重要的观点,详为之察辨,且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19.
《论衡》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衡》中的人称代词与前期相比,没有产生新的形式。从总体上讲,一方面承袭了前代已有的用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其”在语法分布和语法功能上与前期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比字句“(X)比YW”已经有黄晓惠先生《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1]和史佩信先生《比字句溯源》[2](下简称史文)等文章加以研究。史文将古代汉语先秦两汉比字句的序列格式归纳为五式,并得出了“从比动句式发展为比字句式”的结论.笔者在对先秦两汉多种比较句的探索中发现.至少在两汉以前,史文所说的比字句还和下列三种比较句有渊源关系。下边是史文中所弓;用过的比字句的两个例子:(1)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论衡·自纪篇)(史文例<19>)(2)申生比于上帝,岂徒臣之与君哉?(论衡·死伪篇)(史文例<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