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取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季节(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水体中总氮、氨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水体中总氮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呈现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规律,氨氮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降水量和水质参数对水体中氮含量影响较大,氮污染治理的重点应放在雨季。研究结果为红枫湖氮污染研究与水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18个城市湖库型饮用水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枯、丰、平水期的水质开展监测,阐述了黔东南州城市湖库型饮用水源氮、磷的污染特征,并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水体营养化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黔东南州城市湖库型饮用水源水体总氮平均浓度为0.76 mg/L,其中硝酸盐占70.0%;总磷平均浓度为未检出,其中可溶性磷酸盐占80.5%。黔东南州城市湖库型饮用水源中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总氮和硝酸盐浓度随水期的变化基本一致,氨氮总体变化不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浓度随水期变化基本一致。利用SPSS Statistics 19.0中的Pearson双侧检验法检验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枯、丰、平水期仅有CODMn与Chl-a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黔东南州城市湖库型饮用水源进行评价,枯水期贫营养占66.7%、中营养占33.3%;丰水期贫营养占50.0%、中营养占50.0%;平水期贫营养占38.9%、中营养占61.1%,富营养化风险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并采用氮磷浓度比(TN/TP)深入分析,得出水源营养盐限制因子主要为磷限制状态,控...  相似文献   

3.
贵州红枫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云贵高原典型的人工亚深水型湖泊红枫湖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10个月(2017年6月-2018年3月)、多点位(羊昌河、南湖中、后五、花鱼洞、大坝和北湖中共6点位)的月度分层采样监测与化学分析,阐明了水体中总磷、总氮和氨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红枫湖水体总磷浓度呈现出"上游高于下游、南湖高于北湖"的空间分布特征,水体总磷的季节变化趋势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其垂直分布整体呈现出底层中层表层的规律。水体中总氮的季节变化趋势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羊昌河和后五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点位,氨氮含量都高于同时段水体中的平均含量。磷是红枫湖全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结果为红枫湖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鄱阳湖水体营养盐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总氮(TN)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速快,2000年后缓慢增长,总磷(TP)含量保持稳定,TN、TP含量呈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特征; 湖区氮磷污染总体呈东部和南部污染重,西部和北部污染轻的特征; 入湖河道输入是鄱阳湖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赣江贡献率最大,修河最小; 目前研究存在采样频率低、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海水围塘养殖区氮磷的变化规律以及围塘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以沿海滩涂地区的海水围塘养殖池为研究案例,定点监测了虾-鱼-贝混合养殖池和对虾单养池的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总氮、磷酸盐、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并分析了该养殖区各种水化学要素在养殖期间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方式下水环境中无机氮之间的转化是完全的,在高溶解氧时硝酸盐氮含量始终较高,而在混合养殖中,硝酸盐氮是该养殖区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混养池中总磷和总氮、磷酸盐均正相关,与无机氮之间无相关;而单养区总磷也与总氮显著正相关,但与磷酸盐和无机氮无相关;在混养区对总氮主要作用的是物理过程,单养区则是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同时起作用;对NH3+-N的影响虽然同是物理过程起作用,但混养区是盐度,而单养区是pH值和溶解氧;影响磷的各种形态变化的主要是化学过程起作用,但在单养区对PO43--P的影响还有pH值;通过采用有机养殖技术,围塘养殖的水质基本符合养殖要求标准,说明有机养殖、混合养殖等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应加强对这方面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浊漳河流域水环境状况,进一步探索浊漳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依据2016—2018年浊漳河流域15个样点的实测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浊漳河流域总磷、总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浊漳河流域总磷、总氮的变化规律为:在时间尺度上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TP浓度体现在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TN浓度总体上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年际间均呈直线下降式变化。从空间聚类结果看,流域水质状况与流域内污染源具有明显相吻合的空间分布特征,浊漳南源高于干流及其他两个支流。  相似文献   

7.
筑坝形成的蓄水河流在我国普遍存在,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探究筑坝行为对河流营养元素分布,形态及迁移影响能够为科学筑坝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为了解澜沧江流域的筑坝行为对该流域水体氮磷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澜沧江流域典型的漫湾水电站及其上下游不受支流干扰的河段作为研究区域,分季节采集194个水体样品,分析漫湾大坝对该区域水体氮磷空间分布,形态及迁移影响。结果表明:①漫湾大坝不同季节下游水体总氮(total nitrogen, TN)浓度均明显低于上游水域(P<0.05),表明筑坝对河流总氮具有一定拦截作用,平水期(10月)和枯水期(4月)氮拦截率分别为15%、16%,丰水期(7月)仅6%;②氮形态数据表明筑坝影响水体中氮形态的分布。具体表现为漫湾大坝上下游水体中氮元素以硝态氮为主,但筑坝对硝态氮的拦截作用不明显(P>0.05)。对铵态氮则有明显的拦截作用(P<0.05),平水期和枯水期大坝能够拦截河流水体中部分有机氮(P<0.05);③枯水期和丰水期上、下游水体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 >0.05),相较而言漫湾大坝只在平水期能够拦截少量磷;④水体TN与TP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除此之外大坝上下游水体中氮的分布也受叶绿素、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15—2019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活性磷酸盐(PO43--P)和无机氮(DIN)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流径流对闽三角海域营养盐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最低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近岸高,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这5年期间营养盐含量呈...  相似文献   

9.
水体结冰期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春市某公园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冰封过程中营养盐在冰层和水体中的存在形态、 叶绿素a等的时空分布特征, 以及营养盐与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冰封条件下, 冰层中营养盐的含量约为水体中的1/3, 叶绿素a约为水体中的1/5. 水体中的氮主要以无机氮的形态存在, 且 ρNH+4NO-3NO-2; 磷以溶解性总磷为主; 叶绿素a在冰封过程中缓慢增长. 底层水体中,ρNH+4, TP高于上层水体.  相似文献   

10.
景观湖泊作为景观和水生态功能的双重载体,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改进与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具有流速缓慢、封闭或半封闭、自净能力差、易被污染等特征,使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以景观湖泊为研究对象设计微宇宙试验系统,通过对水中营养级的控制及各水质指标的测定对比,来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首先,设计水族箱尺寸、系统规模以及光照、循环充氧、温控等系统,并基于微宇宙营养级配置、生态平衡周期等分别设计原水试验和配水试验;其次,向系统中投放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等来模拟景观水体中的生物种群结构,测定与分析水体中的温度、pH、浊度、溶解氧、氮元素、磷元素、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及趋势变化.结论表明:一级营养级微宇宙系统控制亚硝态氮、硝态氮、磷酸盐、总磷的效果好,削减总氮、总磷和磷酸盐的能力强,两级营养级微宇宙系统控制浊度、叶绿素a的效果较好,三级营养级微宇宙系统控制浊度、氨氮、总氮的效果好,削减亚硝态氮、硝态氮的能力强,pH稳定性好.最后,基于数据分析提出富营养化湖泊控制的建议和措施,促进水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丹江口水库丹库和汉库的15个监测断面,采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2018年丹江口水库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逐月评价,同时对相关水质参数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透明度和叶绿素a等营养状态参数的权重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2018年丹江口水库总体呈中营养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范围为31.9~37.9,汉库高于丹库. 其中汉库中心、柳陂镇山跟前2个监测断面在7—8月份接近轻度富营养化;总氮和叶绿素a是影响丹江口水库水体营养程度最重要的2个参数,其次是总磷和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对水库水体营养程度影响较小. 在营养状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丹江口水库富营养化防治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水库管理、构建生态过滤净化技术措施、开展水库总氮控制和藻类防治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湿地洲滩土壤碳、氮、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2014-2017年对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全磷观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有机碳变化不显著,全氮、全磷变化显著; 浅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年际变化极显著,氮磷比不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高程梯度变化不显著,碳磷比、氮磷比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浅层土壤氮磷含量较其他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Bl.)人工林与原始林以及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毛松人工林的土壤经过长期的恢复发育,其毛管孔隙、土壤含水率、容积湿度和容重等较原始林高;与皆伐迹地天然更新林比,其土壤容重减少,毛管孔隙、含水率和持水量有较大增加,土壤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保持了涵养水源等系统服务能力;与原始林比较,土壤有机质、P这两个关键肥力因子未得到完全恢复,N、K和交换性盐基总量得到保持,Ca和Mg有较大幅度增加,pH值和离子交换量有较大的提高,酸缓冲能力增强;鸡毛松林土壤恢复发育存在空间差异,阴坡土壤的物理性质相对较接近原始林,阳坡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和离子交换量存在较大优势;不同层次土壤的容重、含水率、持水量、总孔隙度、大部分土壤养分元素和交换性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原始林的相同,但阴坡表层含水率高,通气性差,土壤P素向深层淋溶.由此认为,在热带雨林区采伐迹地适地种植鸡毛松人工林,只要经营得当,对林地土壤理化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4.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猪粪废水培养一株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猪粪废水经30g/L盐水适当稀释后可直接用于三角褐指藻的培养,无需添加其他营养物质.在污水稀释率为25倍时,藻细胞可良好地生长,最高密度为合成培养基的1.52倍.同时三角褐指藻有效去除了污水中的氮磷,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23%,93%和93%.与合成培养基养殖的藻相比,猪粪废水养殖的三角褐指藻的二十碳五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略有上升,实现了培养三角褐指藻转化废水为生物量并积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珍珠湾海水增养殖区2004~2008年夏秋两季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珍珠湾海水增养殖区5年来丰水季节水环境参数的变化趋势,讨论各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4~2008年,珍珠湾海水增养殖区营养盐的含量和分布结构(N/P和Si/P)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溶解态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呈增加趋势,N/P...  相似文献   

17.
湄洲湾海域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1997年5月至1998年7月期间,对湄洲湾海域水质进行5期的监测,结果表明,湄洲湾海水中无机磷及无机氨的含量为二类海水标准,其PH值,化学耗氧量,油类,溶解氧,悬浮物和挥发性酚等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同时,研究湄洲湾海域营养盐的变化趋势,生物量的限制因子,进一步分析水体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蒙古国第二农场和天津郭村小麦及黄瓜耕层土样的基本性质(酸碱性、含水率、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与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天津郭村土样仅全氮含量低于蒙古国土样,其余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蒙古国土样.这些结果可为提高蒙古国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哈尔滨市太阳岛月亮湾景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开发建设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人为践踏压实,景区内土壤的通气性不好,持水量小,保水和保肥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2级水平,全氮含量处于4级水平,全磷含量最高处于5级水平。除乔木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基本正常外,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下降,均低于松花江地区土壤表层的平均含量,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活性,降低土壤的供氮能力和不断补充有效磷的可能性。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中等,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该研究为景区的生态研究、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9--2011年的5—10月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6个监测站点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概况.结果表明:近3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无机氮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活性磷酸盐;从空间分布上看,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活性磷酸盐的空间变异系数在0.14~0.39之间,高于其他项目的空间变异系数,说明活性磷酸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明显大于无机氮和硅酸盐;在时间分布上,表层海水营养盐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其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从营养盐的结构特征上看,NO3--N占无机氮质量浓度的57%~70%,是该海域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从赤潮监控区的富营养化等级划分来看,赤潮监控区由2009--2010年的磷限制状态转为2011年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