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徐钦琦 《科学通报》1984,29(12):746-746
近十多年来,各国第四纪学者都致力于对深海沉积物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深海沉积物中的氧同位素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更新世气候变迁的最连续、最完整的资料。为此,他们认为:把大陆上的资料与深海沉积物进行对比是当前第四纪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项工作首先是从欧洲开始的。Kukla把欧洲的陆相地层与深海沉积物进行了对比;Bonifay则把欧洲的维拉方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作了对比。近年来,我们也已着手于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2.
俞志明  宋秀贤 《科学通报》2002,47(20):1596-1599
2001年12月份在我国胶州湾东北部沉积物中检测出磷化物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基质结合态磷化氢,并对其含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其浓度随沉积物取样深度和站位的不同而变化,通常底层沉积物磷化氢含量高于表层沉积物,PH3最高浓度可达685ng/kg(干重),远远高于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在湖泊、稻田、垃圾场等陆源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浓度。相关分析表明,该磷化氢浓度与沉积物无机磷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沉积物底层有机磷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达0.83,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化氢主要来源于厌氧环境下的有机磷化合物分解,其含量与有机磷浓度和厌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丽蓉 《科学通报》1985,30(21):1653-1653
在对黄海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合研究的基础上,曾对表层沉积物中的微玻璃陨石进行了研究。调查区的范围为辽东沿岸向南到北纬  相似文献   

4.
杨留法 《科学通报》1991,36(3):212-212
前几年,黄宝仁等在我国青海省青海湖区和河北省阳原县虎头梁等地区的第四纪某些湖相地层中发现了少量陆花介化石。至于陆花介在我国现代湖泊中的生存,至今尚未见有报道。 最近几年,笔者对我国各地区各类型许多较大湖泊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介形虫分析,结果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一些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中发现了现代陆花介的壳体,其中还发现了  相似文献   

5.
固城湖沉积物中的结合态有机类脂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干  盛国英  傅家谟 《科学通报》1997,42(16):1749-1752
生物专属性与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反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重要属性。内陆湖泊沉积物中的沉积有机质来源广泛,大量陆源碎屑有机质的输入,以及有机质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使其组成趋于复杂化,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生源指征意义也变得模糊起来。除游离有机类脂质外,在沉积物中尚可分离出以化学键(酯键、酰胺键、醚键等)结合于有机大分子中的结合态有机类脂质,其组成、来源及早期成岩变化与游离有机类脂质有所不同。本文对固城湖沉积物中呈酯键和呈酰胺键结合的有机类脂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杏珍 《科学通报》1988,33(6):458-458
洞庭湖水系主要有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组成,位于东经1070°—114°,北纬24°—30°之间。流域面积为27000km~2主要在湖南省内,约有92%的流域地区是由沉积岩组成,其余8%的地区以火成岩为主。本水系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冷热明显;雨量充沛,分布不匀。研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可为研究水系的元素分布和分配以及迁移转化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判断水系水体遭受污染程度及评价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王先彬 《科学通报》1997,42(12):1233-1241
从能源气体研究的角度出发,天然气通常指以甲烷为优势组分的可燃性气体.依据甲烷的形成过程可将天然气划分为:(1)生物(或细菌)气,主要指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厌氧细菌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气体;(2)热降解气,主要指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作用下降解产生的气体;(3)非生物气,主要指源于地球深部的原始气体,或在地球深部由无机反应合成的烃类气体.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细菌、温度、压力等作用下可形成具商业开采价值的天然气藏的生物成因观点已被绝大多数地质学家所认可.然而,非生物成因烃类能否聚集成藏仍是地学界近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科学论题.  相似文献   

8.
丁国瑜 《科学通报》1964,9(3):259-259
一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第四纪沉积物颜色有着极为明显的特征,这一点早已为許多人注意到了。不少第四纪沉积物以颜色命名,黄土、红土、红色土等名称的产生就是这一点的反映。可是目前对第四纪沉积物颜色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研究得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H-106岩柱中自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安春 《科学通报》1991,36(12):928-928
黄铁矿是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布较广、含量较高的自生矿物之一,是自然界硫循环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它与海洋沉积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硫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黄铁矿硫同位素研究对于了解黄铁矿的形成环境、成因及其有关的早期成岩作用和成矿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自生黄铁矿结构疏松、单矿物提纯比较困难和方法及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尚少。  相似文献   

10.
海洋学研究的新知——深海底流沉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30年来,海洋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深水底流及其所形成的沉积物。深水底流包括等深流、内波和内潮汐。通过对海底流速的测量、沉积物表面沙波的检测、深海钻探岩芯中的原生沉积构造等确认了底流的存在。等深流沉积可形成规模巨大的等深岩丘,这样的等深岩丘在现代和古代地层中均已被发现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内波和内潮汐沉积已在地层记录中被识别出来,深海底流沉积的发现为寻找油气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王红强  张世红  李海燕 《科学通报》2008,53(13):1589-1597
地表沉积物的磁性能够记录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北京北安河地表沉积物的类型为全新世洪积、湖积粉砂和黏土. 岩石磁学研究表明这些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磁铁矿、赤铁矿和磁黄铁矿为主. 该剖面磁参数变化特征和已报道的北京其他区域的典型污染剖面显著不同, 例如, 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随剖面深度增大而逐渐减小, 表明研究剖面的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浓度从地表向深处逐渐降低. ARM/SIRM等指示磁性矿物粒度的磁参数的值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表明磁颗粒粒度向下逐渐变细. 磁黄铁矿从22 cm深度处往下突然出现, 指示了沉积剖面中存在氧化-还原界面. 因此, 北安河地区地表沉积物的磁性变化受控于还原成岩作用和成壤作用两种地质过程. 这为在北京地区利用磁性来调查污染状况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基准点”.  相似文献   

12.
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极低放射性水平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沉积物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归宿,在全球不同海区均有沉积物放射性核素的研究报道,然而珊瑚礁区却极少报道.本研究选取南海的岸礁和环礁两种类型的珊瑚礁区,采样站位跨越~1500 km(14°),系统开展南海9个不同珊瑚礁区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研究.对比不同海区沉积物的放射性水平,本研究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总放射性水平(等当量镭指数)只有其他海区沉积物和全球土壤总放射性水平的1%~10%,环礁沉积物等当量镭指数平均值(3.97 Bq/kg)不到全球土壤平均值(108.70 Bq/kg)的5%,珊瑚礁区沉积物具有极低的总放射性水平特征.珊瑚礁区的沉积物同时具有低~(40)K、低~(226)Ra和~(228)Ra、低~(226)Ra/~(238)U活度比值的三大特征,该特征源于珊瑚礁区的生物矿化-破碎风化而形成的生源沉积物,显著不同于其他海区的岩石土壤风化-搬运而形成的陆源沉积物.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对传统元素(Al和Ti)、稀土元素、矿物组成等手段进行有益的补充,指示珊瑚礁区水体悬浮物/沉积物中不同物质来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沉积物来源组成定量分析的磁诊断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俞立中  张卫国 《科学通报》1998,43(19):2034-2040
系统地探讨了沉积物来源组成定量分析的磁诊断模型。以美国Rhode河口湾和西班牙sabal水库沉积物来源研究为例,提出了在样品磁参数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对来源物质分类;通过样品混合试验,建立磁参数混合模型;利用线性规划模型计算沉积物来源组成等方法在两个实例中,磁诊断模型实现了利用磁信息对沉积物来源组成的定量计算,其结果与相关的环境指标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信息     
浮游生物发电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 ,但是海洋中的微小动物确实能够产生电流。  一种由海底沉积物和海水之间构成回路的水下燃料电池确实能够连续地输出少量的电功率———正如它的发明者所预期的那样。  “我们完成了历时 2 2 0天的连续不间断试验 ,它发电的功率水准保持十分恒定”。美国Naval研究实验室的Tender说。  QSCAR海洋沉积物碳氧反应器 ,其两端接到一个自然的电势差上。该电势差是由海底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  浮游生物利用氧来分解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沉积物 ,释放出能量 ,在没有氧气的积累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5.
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磁性粒度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确定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来源, 对表层沉积物及火山壁上岩石进行了激光粒度分析和磁性粒度研究. 结果显示: 表层沉积物粒度为黏土质粉砂; 磁性矿物为磁铁矿, 粒径约为0.03 μm; 火山壁上岩石磁性矿物为磁铁矿, 粒径约为0.05 μm. 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种类和粒径与黄土中明显不同, 而更倾向于湖泊周边火山岩的磁性特征.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中的细粒组分(<8 μm)可能有一部分来自风尘, 另一部分为湖泊周边风化产物经波浪作用变为细粒; 粗粒组分为湖四周火山岩风化产物. 磁性矿物主要来自湖四周的火山岩, 虽然不排除少量的风尘沉积, 但沉积物的磁学参数作为亚洲冬季季风强弱变化的替代指标很可能存在问题, 冬季季风与磁学参数的具体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徐道一 《科学通报》1982,27(6):366-366
Hays等根据深海沉积物中古气候变化的记录曾指出,最近50万年里重大的气候变迁都跟随地球轨道几何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大陆上比较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大体上可以和第四纪深海沉积物剖面中δ~(18)O、有孔虫组合等的变化序列相对比,黄土剖面中CaCO_3含量变化既清晰地反映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旋迥特征,还具有类似于深海沉积物中CaCO_3  相似文献   

17.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碰撞地带,活跃的构造活动和丰富的降雨量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在大陆边缘和"源到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每年通过河流注入到周边海域的沉积物多达数亿吨,成为周边海域重要的物质来源,也成为沉积物"源到汇"系统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对台湾东部、西部12条代表性河流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分析结果显示,台湾西北部淡水河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73%)和绿泥石(24%)为主,含有少量高岭石(3%),不含蒙脱石;台湾西部浊水溪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由伊利石(75%)和绿泥石(25%)组成;台湾西南部高屏溪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75%)和绿泥石(23%)组成,含有少量高岭石(2%),不含蒙脱石.台湾东部河流沉积物与西部河流相比具有不同的黏土矿物组成,其中花莲溪沉积物中绿泥石平均含量高达48%,是台湾所有河流中绿泥石含量最高值.与大陆河流对比,台湾河流具有明显不同的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台湾河流中几乎不含蒙脱石,高岭石含量也较低.台湾河流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特征主要与流域内岩石类型和物理、化学风化强度有关,广泛出露的第三纪沉积岩,尤其是砂岩、页岩、板岩等在经过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后形成丰富的伊利石与绿泥石.由于台湾雨量充沛,地形陡峻,使得这些黏土矿物被河流快速搬运至出海口,并进一步随海流和波浪作用向其他海区扩散.  相似文献   

18.
孙大鹏 《科学通报》1994,39(23):2206-2206
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曾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海水及其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日本学者曾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日本温泉水和火山口湖湖水中的稀土元素和铀钍元素.然而对高盐度的盐湖卤水及其沉积物的研究仍系首次.这对于了解高盐度水体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及其在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机制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总被引:96,自引:4,他引:96  
秦伯强  胡维平  高光  罗敛葱  张金善 《科学通报》2003,48(17):1822-1831
在野外调查观测与实验室试验分析的基础上, 发现了太湖水土界面处物质交换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5~10 cm范围内. 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在空间分布较为均匀. 湖流及波浪的观测结果表明, 作用于水土界面上的动力来源在小风速条件下, 波浪与湖流产生的切应力大致相当, 但是当风速较大时, 波浪作用占主导. 导致沉积物悬浮所需的临界切应力约为0.03~0.04 N/m2, 相当于野外风速达4 m/s以上的情况. 如果动力强度远大于此临界值, 如风速达6.5 m/s, 沉积物将发生大规模悬浮. 调查发现沉积物中空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远较上覆水高, 从而为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提供了客观条件. 通过沉积物表层5~10 cm中空隙水营养盐浓度的分析, 估算了太湖一次大的动力过程所可能造成的内源释放的最大数量, 即总氮浓度将增加0.12 mg/L, 总磷浓度将增加0.005 mg/L. 最后, 提出了大型浅水湖泊内源释放的一般性模式, 即在无风情况下, 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主要靠浓度梯度释放, 当有风浪作用的情况下, 将导致沉积物大量悬浮, 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得以释放. 但是, 由于风浪作用的复氧, 将部分抵消由于扰动导致的营养盐从沉积物释放进入上覆水中. 而当风浪过程过后, 悬浮物质沉降并将部分释放的营养盐通过吸附作用带入沉积物中去, 有机颗粒物在沉积环境中降解析出进入空隙水中, 等待下一次风浪过程.  相似文献   

20.
蔡德陵 《科学通报》2001,46(Z1):16-23
利用1998年5月航次中所采集的南黄海海域7个断面、67个站位、5个层次的284个悬浮体样品和64个底质沉积物样品, 分析测定了样品的悬浮体浓度和悬浮体与底质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以研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运移过程. 由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δ 13C值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出了南黄海沉积物搬运的主要格局. 由此格局可以认定, 在陆源物质向南黄海中部深水区的输送过程中底层起着比表层更为重要的作用. 黄海环流是决定南黄海沉积物搬运格局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由沉积有机质的碳同位素信号证实, 山东水下三角洲高沉积速率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现代黄河物质. 在南黄海深水区的陆源沉积物主要来自废黄河物质和现代黄河物质, 现代长江物质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来自朝鲜半岛的陆源物质其数量和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 由悬浮体和碳稳定同位素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另一个独立的物源指示剂——多环芳烃的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