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旗袍发展看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旗袍的发展改良过程为主线,分析了旗袍外在结构变化及其与异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关系,对旗袍的现代改良创新提出了注重文化内涵的吸收达到形变神似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源远流长,而铁人精神更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新坐标,是弘扬儒家优秀文化的思想渠道。因此将铁人精神与中华优秀儒家文化相融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觉悟,坚决抵制不良诱惑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满政府依靠开力夺取政权后,又采取武力易服的政策巩固统治地位,使汉族人民产生强烈反感情绪,而满族妇女穿的旗袍却能在汉族妇女中流行,有其内在因素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旗袍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符合中华民族妇女的审美观和穿着习惯,成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典范。因此,旗袍流行时间长、范围广,是服饰文化中一次成功的女装。  相似文献   

4.
峇峇娘惹是华人移民与马来半岛地区当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一个华人次族群。在东南亚当地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峇峇娘惹族群历经数百年时代变迁,在传承和保留华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地马来民族等其他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吸纳、融会贯通,形成兼具中华传统文化与马来当地文化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在持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峇峇娘惹文化不仅保留了自身文化的本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色,更获得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新的延伸发展,显示出海外华人文化所具有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活力。峇峇娘惹族群对它者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运用在地经验所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对于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路径,也使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师范生培养阶段,提升师范生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其具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实现育己和育人的融合统一,是时代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巧妙运用新媒体,有助于激发师范生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学习渠道、及时跟进习得成效,促进师范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灵活运用新媒体,有助于师范生广泛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及时回望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从而切实提升师范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学角度解析近代旗袍的发展演变,分析其各个时期的特点,阐述了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给服装带来的巨大影响.表明了旗袍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同时还指出了旗袍有着丰厚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是服装设计师们宝贵的设计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体系,除此之外,它又与民俗文化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渗透和互动,并且获得了更多的文化蕴涵。人们祭祀盐神、以盐占卜、用盐祭祀、借盐施巫……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盐崇拜,有着独特的意蕴,反映出了浓郁的中华特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文化是多元文化长期融合而成为一体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一方面哺育了地方文化,使得地方文化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扎根于地方文化,不断吮吸营养以完善和丰富自身。"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学术文化,这样才有中华学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苌弘、张大千、范长江作为内江传统文化的三位杰出缔造者,为内江地方文化的发展、壮大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展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丰厚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结合,并沿着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拾级而上,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创造,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历史的深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世界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世界历史的内涵;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世界历史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基本契合。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入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找出短板,从深度融入理念、增强融入氛围与扩展融入渠道三个角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石冲岭是一个外来村,由于思想的束缚及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其婚俗发展至今具有十分浓郁的个性色彩。本文主要从一些特色上的细节分析石冲岭的婚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阅读推广中存在着推广主体单一、推广场景单调、推广内容分散等问题。基于此,应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的一体化模式,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协作,重视体验、增进互动,融合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3.
融合了传统艺术的标志设计承载着凝重的中国文化传统、先进的审美观念和昂扬的时代激情,既有历史文化,又具现实精神,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观音是佛教创造的一尊菩萨形象。观音形象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从进入中华大地便开始了形象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历经数朝数代,实现了观音形象从男身到女身、从上层到下层、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的转变过程,并演绎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多种变身。这一转变既体现了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思想,又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顺着历史发展进程,层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礼的产生、礼的主要功能、礼与法渐渐融合的过程,再现了中华法文化的主要面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彰显刊物特色,打造学术期刊品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刊从2010年起重点推出"中华德文化研究"和"环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两个特色栏目。"中华德文化研究"是一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包容性、学理性和现实性的栏目。"德文化"一方面是指融合了常德地方性文化、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厚重的底蕴和广阔的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方略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的内涵体现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讨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专业课程教育中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它成为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技能学习相融合的基础。该文将以《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为例,谈一谈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武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的国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围绕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传统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也让人深思。该文针对当前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我国传统武术向社会化、国际化推广的基本模式,旨在为我国传统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莉 《山西科技》2013,(6):127-128,139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工作。是当前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古老传统工艺通过科技创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企业也实现了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张客家文化二元说,即认为客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既保留了较为浓郁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南迁后,又和当地的百越文化,瑶畲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才形成了绚丽多采而又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