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语术语的PT结构和SF结构之间,一般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计算机和人理解汉语术语的时候,如果一个PT结构对应于一个以上的SF结构,就可能产生歧义。这种歧义是潜在的,所以,叫做潜在歧义。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中的术语为实例,分析了汉语科技术语中的十一种潜在歧义结构。这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PA论)。  相似文献   

2.
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成分的意义和结构完全地决定的含义,所以,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对于理解术语的字面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描述汉语术语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来进行汉语术语的描述,这三种结构是: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和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这三种结构是研究汉语术语字面含义的基础。1.术语的字面含义及学术含义任何术语都有字面含义(literal meaning)及学术含义(academic meaning)。语言学家在研究术语问题时,应该着重研究术语的字面含义,而专业科学家在研究术语问题时,应该着重研究术语的学术含义。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单词以及把这些单词结合起来的句法规则完全地决定的含义。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是相应学科中科学地加以定义的含义。术语的字面含义是术语的学术含义的语言基础。因为任何一个专家也同时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术语的学术含义不可能脱离术语的字面含义而单独存在。术语的学术含义,其内容应该比术语的字面含义更丰富,但是,术语的学术含义不能与术语的字面含义发生矛盾,它只能在术语的字面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科学的界说而形成。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独立于任何上下文的,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与它出现的上下文有关,特别是与它所适用的专业领域有关。术语的字面含义又是独立于时间的变化之外的,它不考虑任何的历时变化,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会随着学术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例如,“决策/量”这个术语,其字面含义是由“决策”与“量”这两个词的含义以及“定语+中心语”这种句法结构决定的,它表示“决策”方面的量的大小;而其学术含义则可定义为∶“从有限个互不相容事件中选取某个给定事件所需的决策数的对数测度,用数学记数法表示时,这一测度为∶H=log n,其中,n是事件的数目。”这样的学术含义与它的字面含义是一致的。如果术语的学术含义与它的字面含义不一致,或者彼此冲突,那么,就必定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术语的字面含义是术语的学术含义的语言基础,对于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必然会有助于对其学术含义的理解,因此,语言学家有必要注意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看成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术语字面含义的研究还有助于术语结构的计算机自动分析,促进术语信息的自动处理和知识工程的研究。本文作者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究术语数据库时,就使用计算机来自动地分析术语的字面含义,提出了“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这是我国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而术语字面含义的自动分析,是“潜在歧义论”研究的出发点。为了研究术语的字面含义,本文提出了汉语术语描述的三种结构:词组类型结构、句法功能结构、逻辑语义结构,以这三种结构作为术语字面含义研究的基础。2.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汉语的词组型术语可以用一个二叉的单标记树形图来表示,这种树形图的标记,或者是词类,或者是词组类型,每个结点上只能容许一个标记,而在树形图的每个层级上的树枝又都是二叉的。这种由多层二叉的树枝构成的树形图,是以各个二叉的树枝作为其结构的基本单元的。树形图中某个层级的树枝上的两个相邻结点的词类或词组类型标记组成的结构,叫做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phrase type structure,简称PT结构)。按构成PT结构的标记种类的不同,可把PT结构分为四种:(1)词类标记+词类标记PT结构由两个词类标记构成。例如∶A+N(绝对+误差),V+N(触发+电路),N+V(系统+测试),V+V(抽点+转储),N+NV(信息+处理)。其中,A表形容词,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NV表示名词-动词的兼类词(如“处理”既可以做名词使用,又可以做动词使用,是NV兼类词)。(2)词组类型标记+词类标记PT结构由一个词组类型标记和一个词类标记构成,词组类型标记在前,词类标记在后。例如∶VP+N(直接插入+子程序),NP+VN(事务数据+处理)。其中,VP表示动词词组,NP表示名词词组。(3)词类标记+词组类型标记PT结构由一个词类标记和一个词组类型标记构成,词类标记在前,词组类型标记在后。例如,V+NP(监控+穿孔设备),V+VP(归并+排顺序)。(4)词组类型标记+词组类型标记PT结构由两个词组类型标记构成。例如∶NP+VP(微型计算机+联机监控)。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可以直接从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表示出来,因此,它是一种显性的结构。例如,V+N(触发+电路)这个PT结构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树形图: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剖析技术(parsing technique),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地造出这样的树形图。3.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树形图中某一层级的两个相邻树枝结点上的句法功能信息,叫做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syntactical functional structure,简称SF结构)。这种结构在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没有标出,因此,它是一种隐性的结构。这种隐性结构与显性的词组类型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对应关系,这是汉语词组类型术语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二叉树形图中的子树都是二叉的,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也相应地由前后两个句法功能成分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主谓式∶由主语后加谓语构成。简称SP式(SP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主语+谓语例如∶“标记/读出”。(2)述宾式∶由述语后加宾语构成。简称PO式(PO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述语+宾语例如∶“编制/程序”。(3)述补式∶由述语后加补语构成。简称PC式(PC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述语+补语例如∶“读/出”。(4)定中式∶由定语后加名词性中心语构成。简称AH式(AH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定语+名词性中心语例如∶“数据/媒体”。(5)状中式∶由状语加动词性中心语构成。简称DH式(DH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状语+动词性中心语例如∶“多重/穿孔,再/启动”。(6)联谓式∶由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联合而成,而且这两个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地位是平等的。简称 RP式(RP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动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例如∶“输入/输出”。(7)联体式∶由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联合而成,而且这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功能地位是平等的。简称RN式(RN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名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例如∶“字母/数字”。复合量词也属于联体式。例如,吨/公里。汉语术语中的各种词组都是由这些SF结构组合而成的。4.术语的功能焦点在由前后两个句法成分组成的句法功能结构中,句法功能的着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这种着重点,就叫做功能焦点(functional focus of term)。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在前,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在后,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则是并列的。按功能焦点的不同,可以把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即SF结构)分为三种类型∶(1)前焦型∶功能焦点在前一成分的SF结构。它包括∶i.述宾式∶功能焦点在述语上。ii.述补式∶功能焦点也在述语上。述宾式和述补式的前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往往是相通的。例如,述宾式前焦型结构“读/数据”和述补式前焦型结构“读/出”,其基本的字面含义彼此相容。(2)后焦型∶功能焦点在后一成分的SF结构。它包括∶i.主谓式∶功能焦点在谓语上。ii.定中式∶功能焦点在名词性中心语上。iii.状中式∶功能焦点在动词性中心语上。主谓式、定中式和状中式的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往往是相通的。例如,在“信息处理不了”及“信息的处理很成功”这两个句子中,“信息/处理”是主谓式后焦型结构,“信息的/处理”是定中式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彼此相容。又如,“立即的/编址”是定中式后焦型结构,“立即地/编址”是状中式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是彼此相容的。(3)并焦型∶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成分上的SF结构。它包括∶i.联体式∶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体词性成分上。ii.联谓式∶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谓词性成分上。联体式和联谓式的并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往往是相通的。例如,在“计算机的输出输入系统”和“它们输出输入数据”这两个短语中,前一个“输出/输入”是联体性并焦结构,后一个“输出/输入”是联谓性并焦结构,而这两个“输出/输入”的字面含义显然也是彼此相容的。可见,从功能焦点的角度来看问题,述宾式和述补式比较接近,主谓式、定中式和状中式比较接近,联谓式和联体式比较接近。我们把功能焦点相同的结构叫同焦结构,把功能焦点不同的结构叫异焦结构。各类SF结构形成的同焦结构(记为“+”)和异焦结构(记为“-”),如下表所示∶主谓式- 述宾式- + 述补式+ - - 定中式+ - - + 状中式- - - - - 联谓式- - - - - + 联体式从表中可看出,“主谓式—定中式”、“主谓式—状中式”、“述宾式—述补式”、“定中式—状中式”、“联谓式—联体式”等SF结构对,都是同焦结构,其他的各个SF对,都是异焦结构。5.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树形图中某一层级的子树中两个相邻树枝结点的逻辑语义信息,叫做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logic-semantic structure,简称LS结构)。这种结构在表示术语结构的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亦未标出,也是一种隐性的结构。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主要是指以逻辑谓词为中心,各个主目与逻辑谓词之间的关系。例如,施事者、受事者、工具、目的、范围、结果、方位等。术语的PT结构、SF结构以及LS结构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汉语术语的特点是,这三个结构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PT结构,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若干个SF结构;同样的SF结构,又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若干个LS结构。例如,形式为V+N的PT结构,它的SF结构可以解释为定中式(“响应/时间”),又可以解释为述宾式(“查/表”)。可见,PT结构与SF结构不一一对应。就是V+N的SF结构被判断为述宾式之后,这个SF结构的LS结构还可能不同。例如,述宾式的V+N可以解释为“谓词+受事者”(“查/表”),又可以解释为“谓词+施事者”(“跑/带”),又可以解释为“谓词+结果”(“印/字”),又可以解释为“谓词+目的”(“归/零”),又可以解释为“谓词+方向”(“面向/问题”)。可见,术语的SF结构与LS结构也不一一对应。正因为汉语中这三种结构关系错综复杂,在传统的汉语研究中,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把这三种不同的结构混同在“语法”这个科目下进行研究,并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混乱。在现代汉语研究史上的两次大规模的讨论(“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和“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尽管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前辈学者,已初步涉及到这三种结构之间的某些复杂关系,摆出了许多有趣的语言事实,但是,不少人往往把这种极为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在“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中,就有人把语言成分的PT结构与SF结构混为一谈,不知道同一PT结构中的成分,可以在SF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结果得出“汉语无词类”的错误结论。在“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人则把语言成分的SF结构与LS结构混为一谈,不知道同一个SF-结构中的成分,在LS结构中可以具有不同的逻辑语义关系,结果他们根据逻辑语义关系来决定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成分,把“施事者”一律定为主语,把“受事者”一律定为宾语,不惜削足适履,因果倒置,弄得汉语语法体系犹如一团乱麻,令人望而生畏。这种语法研究所得出的种种“语法规律”,尤其不适合于在汉语的自动处理工程中使用,为了促进汉语术语自动处理的研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地区分PT结构、SF结构和LS结构这三种不同的结构,研究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再进一步研究这三种结构之间的各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汉语术语结构的规律,给汉语术语结构的研究理出可循的头绪来。  相似文献   

3.
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成分的意义和结构完全地决定的含义,所以,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对于理解术语的字面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描述汉语术语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来进行汉语术语的描述,这三种结构是: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和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这三种结构是研究汉语术语字面含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六、联谓—状中歧义:仅有VP+VP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状中歧义例如,“四舍/五入”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四舍并且五入”,是联谓式;“非破坏/读出”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按非破坏的方式来读出”,是状中式。这样,VP+VP这个结构,既可以为联谓式,又可以为状中式,故有联谓—状中潜在歧义,是异焦歧义结构。当这个PT结构为“四舍/五入”时,只能解释为联谓式,不能解释为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了;当这个PT结构为“非破坏/读出”时,只能解释为状中式,不能解释为联谓式,潜在歧义也消失了。七、联体—定中歧义:仅有N+N这种PT结构存在联体—定中歧义例如,“字母/数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字母和数字”,是联谓式;“磁/头”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有磁性的读写头”,是定中式;因此,PT结构N+N就有联体—定中歧义,当这个PT结构为“字母/数字”时,只能解释为联体式,不能解释为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了;当这个PT结构为“磁/头”时,只能解释为定中式,不能解释为联体式,潜在歧义也消失了。八、主谓—定中—状中歧义:下面的PT结构会产生主谓—定中—状中歧义(1)N+NV:例如,“条件/转换”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条件被转换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条件的转换”(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条件来转换”(状中式),都是后焦型结构,所以,它们是同焦歧义结构。“信息/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信息被处理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信息的处理”(定中式),也是同焦歧义结构,但状中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消息/宿”的字面含义,只能解释为消息的所宿,即通讯系统中接收消息的那一部分,只能是定中式,变成了无歧义结构,主谓式和状中式的潜在歧义都消失了。(2)N+NVP:例如,“条件/转移指令”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由条件来转移指令”(主谓式,“条件”是施事主语),也可以解释为“条件的转移指令”(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条件来转移指令”(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光学/字符识别”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光学的字符识别”(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光学的方式来进行字符识别”(状中式),但主谓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3)NVP+NV:例如,“组传输/结束”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组传输被结束了”(主谓式,“组传输”是施事),也可以解释为“组传输的结束”(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组传输的方式结束”(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多数决定/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多数决定的运算”(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多数决定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但主谓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九、述宾—定中—状中歧义:下面的PT结构会产生述宾—定中—状中歧义(1)V+NV:例如,“延迟/编址”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延迟这种编址”(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延迟的编址”(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延迟的方式来编址”(状中式),其中,定中式和状中式是后焦型结构,述宾式是前焦型结构,因此,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迭代/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迭代的运算”(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迭代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但述宾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2)AV+NV:例如,“重复/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重复这种运算”(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重复的运算”(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重复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都转化为现实的歧义。(3)V+NVP:例如,“链接/编辑程序”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链接这种编辑程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链接的编辑程序”(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链接的方式来编辑程序”(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都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4)AV+NVP:例如,“集中/数据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集中这种数据处理”(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集中的数据处理”(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集中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十、联谓—状中—述宾—述补歧义:仅有V+V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状中—述宾—述补歧义例如,“改变/转储”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按改变的方式进行转储”(状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改变这种转储”(述宾式),是状中—述宾的歧义结构。“译/印”的字面含义只可以解释为“又译又印”或“译而且印”,是联谓式结构。“读/出”的字面含义,只可以解释为“读得出来”,是述补式结构。这样,V+V这个PT结构就具有联谓—状中—述宾—述补的潜在歧义,这是异焦结构,这种潜在歧义,在具体的词组型术语中,有的保持了一部分,有的消失了。十一、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歧义:仅有NV+NV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歧义例如,“输出/输入”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输出并且输入”(联谓式),又可以解释为“输出和输入”(联体式),是联谓—联体的歧义结构。“控制/操作”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控制这种操作”(述宾式),又可以解释为“控制的操作”(定中式)是述宾—定中歧义结构。“存储/分配”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存储的分配”(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存储的方式来分配”(状中式),还可以解释为“存储被分配了”(主谓式,“存储”是受事),是定中—状中—主谓的歧义结构。这样,NV+NV这个PT结构就具有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潜在歧义,这是异焦歧义结构。上面我们讨论的“潜在歧义”是由于汉语术语的PT结构与FS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产生的,而这种不一一对应的情况,正是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之所在。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在《语法答问》一书中谈到汉语语法的“真正的特点”时指出:汉语语法的特点,“要是细大不捐的话,可以举出许多条来。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条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朱德熙教授这里所说的汉语语法的第一个真正的特点,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就是汉语术语中存在潜在歧义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这是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所以,“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的研究,就必定是汉语术语结构分析的关键之所在,在汉语术语的计算机处理中,这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绝不能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朱德熙教授指出的汉语语法的第二个真正的特点,即“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特点对于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因为这个特点意味着,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研究,将会大大有助于汉语句子结构的研究,以汉语词组型术语结构的自动分析为目的而提出的“潜在歧义论”,将会在汉语句子结构的自动分析中大显身手,从而有力地推动我们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从事中文信息处理的一些学者使用“潜在歧义论”来对汉语句子进行自动分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潜在歧义论”不仅可以用于术语的自动分析,也可以用于日常汉语的自动分析。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术语学理论。* 冯志伟研究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5.
《现代术语学引论》是中国第一部术语学理论专著,对普通术语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对术语词典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文章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学术贡献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一书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心理学思想,其主要包括视清则体宁的心身关系论;"人之性无邪”的人性思想;"因其性则天下听众”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恬淡和愉的心理调治思想;"无为”、"修身”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基于南京大学NUTERM术语库中的经济学子库语料,对汉语经济学核心术语及其英译术语系统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描述了汉语经济学术语的构成特征、英译方法特点以及英译形式特征,计算了汉语经济学术语与英译经济学术语的系统经济律指数,考察了翻译过程对英译术语系统形式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学术语英译方法选择的系统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是20世纪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和宇航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二战期间他在德国主持开发成功著名的V-2导弹.战后他在美国主持研制成功"红石"(Redstone)火箭、"丘辟特"(Jupiter)导弹,并发射成功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领导完成"土星"巨型火箭,为"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本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主要科学技术贡献以及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观.  相似文献   

9.
翻译教学研究中有关术语翻译学习者能力的研究是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研究运用翻译能力与术语翻译相关理论,对国内4所学校西班牙语专业153名本科生的术语翻译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旨在了解西班牙语专业大学生西班牙语—汉语双向翻译中的术语能力构成要素。量化和质化的数据分析显示:(1)西班牙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中术语工具运用能力、术语管理能力较低,显著影响西班牙语文本的汉译质量,与术语处理和术语识别能力形成显著性差异;(2)术语处理能力不足的西班牙语—汉语翻译中,语篇错误更多;(3)术语知识不足、术语意识缺乏导致术语处理能力不足。最后,文章指出,为提高科技文本翻译质量,翻译教师一方面需要增强学生的术语管理和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相关科技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如术语翻译方法、术语定名要求.第二阶段,汉语术语学研究方向多样化,除了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外,还有术语学基本问题、教育及学科建设问题等.在第二阶段,开始借鉴国外术语学理论,术语学教育起步,专业研究机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