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杨利 《科技信息》2009,(28):132-132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的今天,对《沁园春·长沙》进行教学尝试。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线,分别进行朗读——品读——赏读——跟读——背读。通过反复诵读、寻找背诵规律,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并能自觉进行比较阅读,自主拓展课堂,发挥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模仿的作用和功能,从而使学生的习作基本以模仿写作为主,缺乏创新意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做到目标明确,注重读题赏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指导观察,让学生写出真实的作文。  相似文献   

3.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于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作用之大。小语教材中所编选的均是文质兼美的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适合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中,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中易出现的唱读、顿读等不良习惯。通过范读、引读、赏读、美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一些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文章,教师大可放手让学生朗读,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动情,以读入境,并让学生反复体味、涵咏,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这样,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文前后两部分分别描述了圆明园辉煌壮丽的景观和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作者情绪由先前的骄傲、自豪转为愤怒、悲痛,在沉抑的口吻中结束全文。朗读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前后语调、情绪的对比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才能促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得全面,理解得深刻,品味得到位,为积累和运用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4.
所谓“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称之为“初读”,是与“细读、精读、美读、赏读”相对而言的,目的是为了稍后的深读课文,研究性赏析,体会作品的情感等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学应可能做到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诗词赏读     
《天静沙·秋是》元/马致远诗词赏读@铭东~~  相似文献   

7.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歌曲是音乐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于于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8.
唐华 《镇江高专学报》2003,16(4):114-115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赏听结合、培养兴趣,分段学唱、分散难点,声音和谐、音量统一,用“心”演唱、以情带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二部合唱水平。  相似文献   

9.
先人主张以读引导全面训练。以读导说,以读导听,以读导写。这一教学理念在英语教育界的同行中,目前已几乎达成共识,但如何将这一理念具体实施,我几经探讨,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通过阅读积累词汇,增强语感,感悟表达,学会观察,学习章法,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1.
图像时代的来临可以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对人生的终极追问、对彼岸的关注和对真善美向往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文学创作为人类构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文学的审美品格和道义承担没有改变。因而,真正的文学不会消亡,它是人类精神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2.
"重言轻文"是文言教学的一大症结,其形成原因关键在于没有充分把握文言的特色。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古母语,它能指重于所指,特别注重形式之美,加上古今语法基本一致,古今差异重在词汇,所以不宜过分"重言",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涵泳诵读和古今异义词汇的精讲上。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古母语处处留痕,所以恰当联系鲜活的语言实例,有助于激发学生语言潜能,充分感受文言学习乐趣。  相似文献   

13.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作品、品词析句、创设情境、分析人物、探索内含等方式,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能使学生具有美丽的理想、情操、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文字对于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偏差,应当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探究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6.
弄清高校汉语教学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汉语能力与水平.。要处理好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同时要处理好听说读写与思维能力的关系、汉语知识与汉语能力的关系、汉语智商与汉语情商的关系、汉语主导性与汉语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学哲学思潮是人类心灵发展的一面镜子,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如椽之笔书写的人类生活画卷和心路历程,挣扎、痛苦、美梦、错误和幻灭。我们的文学评论书籍对一些“巨人”、“名作”交口称赞。对其进行的重新审视和定性,对其巨大的负面影响的分析证明英语文学教改的一项内容就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给作品定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许宜平 《科技信息》2013,(13):246-246,269
传统文言文教学以字词句段的翻译和古汉语语法知识为教学重点,不少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沿用此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能培养学生整体鉴赏、把握作品能力,不能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影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本文从作品鉴赏等三个方面,给出了高职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提升大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各少数民族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要想有效推进教学进程,需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大连民族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重在创新能力培养,以达到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传承中国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国学宗师章太炎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党人、古文经学家,以其精深广博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了一代学术界。他在近40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文章由章太炎一生中的教育实践经历入手,浅析其国粹主义教育思想和教学相长的师生相处之道,对他的教育思想和师道理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