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云杉属(Picea)10个树种的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分析了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长、宽、千粒质量的差异在种间达到极显著水平;除种子萌发高峰期外,种子发芽率、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在种间具有极显著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则表明:种子长和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长、种子宽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发芽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纬度与种子长、种子宽和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年均温与种子长、种子宽、千粒质量和发芽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纬度和温度是影响云杉属植物个体间种子大小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小茴香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茴香种子在浸种4小时后吸水就达饱和,最大吸水量相当于风干种子重的185%。茴香种子以浸种16小时、25℃下萌发时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好.相同大小不同饱满程度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无差异,中粒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优于大粒和小粒种子.但芽的伸长以大粒种子最快.裂为两半的单果的发芽率、发芽势和芽长均明显好于双悬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交趾黄檀种子特性、变异规律及其对苗期生长的影响,筛选交趾黄檀优良家系。【方法】对来源于泰国的32个交趾黄檀家系的种子形态(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质量),发芽特征(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苗期生长性状(苗高、地径、生物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32个交趾黄檀家系种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不同种子形态性状在家系间均达到显著水平差异,千粒质量变幅为18.04~32.93 g(表型变异系数12.88%)。交趾黄檀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苗期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千粒质量与苗高、地径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相关性和隶属函数评价分析表明,20号、23号、18号家系综合表现较好。【结论】32个交趾黄檀家系在表型性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0号家系在苗期生长表现最优,可作为交趾黄檀育苗的首选家系。  相似文献   

4.
茜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茜草种子的特性,探讨温度、光照等条件对茜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观测了茜草种子的形态、千粒质量、水分含量、吸水率,测定了茜草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15,20,25℃)下,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势.结果表明,室温下茜草种子吸水率在36h达到饱和,为161%;茜草种子在2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69%;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茜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差异,但在黑暗条件下可以缩短茜草种子的发芽时间.  相似文献   

5.
‘蒙冠1号’和‘蒙冠2号’是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实生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树势强,树冠开张,丰产,抗逆性强。其中,‘蒙冠1号’结果枝粗壮,花瓣离生,花瓣上部白色,下部紫红色。花柄长,以顶生花序为主,孕花比例高。果实为柱形果,单果种子数18粒,单粒种子大,种子千粒质量1 580 g。‘蒙冠2号’花瓣褶皱,呈倒卵形,花瓣上部流苏状浅裂,花瓣上部白色,下部红色。花期比同一物候地区其他文冠果晚7~10 d。果实圆柱形,单果种子数21粒,种子粒中等,种子千粒质量1 080 g。适宜在年降水量300~400 mm、年均气温3.5~14.0℃、无霜期140~220 d、年日照时间1 900~3 100 h的地区栽植。栽植后应及时灌水,生长期按需灌溉和施肥,注意防涝,每年的冬季或早春进行修剪。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生物学特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物候区10个产地的苦楝(Melia azedarach L.)种子采样分析,分别测定种子的纵径、横径、纵横径比、千粒质量、含水量、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呼吸速率等种子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各地的地理、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种子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纬度变异,种子形状随纬度变化有分异,分布纬度越高,种子越接近圆球形。根据种子形态特征,将10个种源种子性状自然分布划分为5个类群。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呼吸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呼吸速率显著相关,而与种子形态无相关性,表明苦楝种子活力更多受种子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浓度的3种激素(GA3、NAA、6—BA)处理基础发芽率约为20%和60%的水稻陈种子,研究其对陈年水稻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结果发现,GA,对2种水稻陈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影响微弱,NAA极显著的降低了2种水稻陈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6—BA处理后前者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后者种子发芽势极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黄山松及其杂种域球果形态和种子性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安徽黄山风景区不同海拔的松树球果、种子为研究材料,测定了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长宽比、种子饱满度、发芽率和千粒质量6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球果长、球果宽、长宽比减小;杂种域个体种子的饱满度、发芽率、千粒质量指标均值小于黄山松和马尾松,杂种域的这种变化可能与马尾松和黄山松两个种存在种间生殖障碍有关。对3个种群球果和种子变异的F检验表明,这些指标的变异主要来自植株间,植株的多型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安亭  王素英 《河南科学》1998,16(2):209-212
分析了13个种源毛泡桐种子的发芽状况并对其进行了灰色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毛泡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石家庄和南昌地区的种子。此研究可为毛泡桐的引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钩藤种子发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钩藤(犝狀犮犪狉犻犪狉犺狔狀犮犺狅狆犺狔犾犾犪)种子的发芽条件,为钩藤种子检验和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种子来源、发芽温度、光照和抑菌处理等因素对钩藤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钩藤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25℃;黑暗不利于钩藤种子的发芽,每天应固定给予部分光照;无菌水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发霉种子也较少;来源于广西融水县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结论】钩藤种子整体发芽率较低,不同温度、光照、消毒处理及不同来源的种子的发芽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A、B、C三种类型的罗勒种子进行比较,初步确立罗勒种子形态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测定其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和发芽率,研究其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三种类型的罗勒种子的外观形态和各种质量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型的颜色最深,光泽度最强,其千粒重、生活力及发芽率均最高,分别为1.88g,94%,92.5%。A型的均最低。其千粒重与生活力、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生活力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C型种子质量最好,B型次之,A型最差。罗勒种子在收获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粒重越大,生活力越高,发芽率越高。生产上可以用粒重来初步判断其种子质量的好坏,这为罗勒的质量检验及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对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种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发芽率、发芽势对蓝莓种子发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蓝莓种子萌发浓度幅较宽,在浓度50~300 mg·L^-1范围内均能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在不同浓度下变化显著;在50mg·L^-1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因此,蓝莓种子最佳萌发浓度为50 mg·L^-1;发芽率和发芽势在浓度为50 mg·L^-1时,分别可达16%、16%。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条件对木兰(Magnolia lilifloraDesr)种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对木兰种子发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木兰种子萌发温度幅较宽,在室温18(±2)℃~35℃范围内均能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在不同温度下变化显著。在30℃恒温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因此,木兰种子最佳萌发温度为30℃。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在30℃时,分别可达29.4%、29.4%和15.1%。不同温度条件下,经过200mg.L-1GA处理的木兰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较用清水处理的木兰种子有所提高,说明GA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种子形态特征与营养成分的地理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米槠天然分布区13个种源357个单株的种子,测定种子表型(种子长、种子宽、长宽比、体积、表面积和千粒质量)及其营养成分(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米槠种子6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江西定南(JXDN)的种子长、宽、体积、表面积及千粒质量均最大,且与其他种源差异显著;而安徽祁门(AHQM)的千粒质量最小,仅为江西定南的66.23%,且种子长、宽、体积、表面积均较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31.80%和21.76%,而且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种源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营养成分含量在不同种源间相差很大,存在丰富的变异,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06%和30.62%。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8.15%,种源内变异是其表型特征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淀粉含量与千粒质量和种子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糖含量与种子长和...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浓度盐胁迫条件下两种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根茎生长量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NaCl盐对两种黑麦草种子发芽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NaCl浓度低于50 mmol/L时,对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等影响较小,当浓度高于100 mmol/L时,对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抑制作用显著增强.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可以推迟种子萌发的时间,抑制种子萌发.黑麦草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长度及生物量都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其最高降低幅度分别为74.0%,80.0%,98.0%.  相似文献   

16.
以分别采收于云南、青海的12个常规苦荞品种为试验材料,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其种子的千粒重、纯度、穗萌发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平均发芽时间,并评价其种子质量。结果显示:青海和云南的12个品种纯度均高于96%;青海的10个品种千粒重大于20 g,云南的只有6个品种千粒重大于20 g;青海有5个品种存在穗萌发现象,云南有9个品种存在穗萌发现象,其中穗萌发最严重的是‘六苦04’,两地种子穗萌发率均在4. 0%以上;贮藏半年后,青海采收的‘黔苦6号’、‘黔苦5号’、‘苦荞1307-893’、‘晋苦荞6号’、‘云荞2号’、‘六苦04’、‘云荞1号’、‘川荞3号’、‘酉苦1号’和‘晋苦荞2号’仍具有种用价值,而采自云南的‘黔苦6号’和‘六苦04’则失去种用价值。结论:模糊隶属函数法可用于苦荞种子质量分析,多数苦荞品种在青海种植时种子质量更佳,采自云南的‘酉苦1号’表现最好,两地种植时评分均较高的品种为‘晋苦荞2号’和‘酉苦1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条件对木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种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对木兰种子发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木兰种子萌发温度幅较宽,在室温18(&#177;2)℃~35℃范围内均能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在不同温度下变化显著。在30℃恒温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最高。因此,木兰种子最佳萌发温度为30℃。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在30℃时,分别可达29.4%、29.4%和15.1%。不同温度条件下,经过200mg&#183;L^-1CA处理的木兰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较用清水处理的木兰种子有所提高,说明GA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巴戟的种子结构及发芽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巴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从环境温度、播种基质、物理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其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理.试验结果表明:海巴戟种子的萌发特性与其结构特点有关;高温能显著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且高温条件下变温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最适宜的发芽温度是28~35℃,28℃和33℃则是发芽的最佳变温;海巴戟种子本身存在着某种抑制萌发的特殊物质,但在土壤中这种拟制萌发的状态可被打破而诱导萌发;透气和保水性能良好的播种基质对海巴戟种子的萌发有利,以河沙加泥炭土作为播种基质的海巴戟种子,发芽率最高,达77.0%,其相应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也最高,分别为63.5%和12.532;温水处理对海巴戟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它的出苗整齐度,且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达74.0%和62.5%,其相应的发芽指数为12.271.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PEG浓度对金荞麦种子萌发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发芽温度和PEG浓度对金荞麦种子发芽的影响,主要测定了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三项重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发芽温度对金荞麦种子以上三项指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差异,不同PEG浓度对金荞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差异,而对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发芽温度15℃和5%的PEG浓度是金荞麦种子发芽的较适宜温度和PEG浓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主分布区浙江红花油茶种实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为浙江红花油茶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和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来自江西省、浙江省和福建省主分布区6个代表性产地的浙江红花油茶种实的8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Duncan多重比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表型分化系数(VST)及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红花油茶总体种实性状变异程度依次为单果籽数>单果质量>千粒质量>鲜出籽率>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各性状在产地间、产地内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各产地种实性状变异系数排序依次为德兴>乐平>婺源>武夷山>霞浦>开化,种实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85 0,德兴与乐平产地具较高的多样性。种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5.31%,表明浙江红花油茶不同产地的个体变异是其种实性状总体变异的主要来源。各产地遗传聚类结果基本体现了产地的亲缘关系,高海拔的武夷山产地单独成组,显示了高海拔环境对种实性状的分化。种实性状中果皮厚度与海拔、千粒质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反映了浙江红花油茶对环境的适应性。【结论】较全面地分析了浙江红花油茶6个产区的种实性状变异情况,8个种实性状在产地间、产地内均变异丰富,其中单果质量、果径、鲜出籽率、果皮厚度等经济性状变异较大,德兴与乐平产地在6个产地中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变异是种实性状总体变异的主要来源,遗传聚类与产地亲缘关系较一致,高海拔的武夷山产地单独成组,果皮厚度与海拔、千粒质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显示了环境对浙江红花油茶种实性状的影响。本研究可为不同产地浙江红花油茶特定性状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