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乃民族之魂,以理性方式针砭流弊,是医治民族之疾、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开展“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等讨论的意义在于:一、唤起学术界之良知,肩负起重铸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二、探寻学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开辟学术塑造社会生活的新路径,有助于增强学术生命力,促进社会机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汉语生命伦理学正在经历危机.生命伦理学应是这样一门学科: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道德追问;对生命的终极问题进行伦理研究;对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裁判与反省;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哲学解读.汉语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知识生产,已深深地和各种社会权力、利益体制相互交缠,其学术体制的内部组织、学科发展、学术行动和开拓的规划,都受制于社会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加之学科门类的顽固偏见,使其始终处于政治伦理、制度伦理或政策边缘,始终处于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专门化的边缘.生命伦理学至今没有建立完整而融贯的理论传统和科学的方法学训练机制,并由少数人操控学术体制使之成为学术偏见的生产地,以服务于局部利益,建立虚假的权威之虞.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学科技哲学中心、<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004-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于6月2-6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4.
关于当下中国学术著作出版和学术论文发表存在问题的症候表现,李醒民先生做了生动的描述:"泡沫学术漫天飞,垃圾学术遍地堆"、"学术研究变成了评职称、捞外快、加官进爵的敲门砖……",并指出其危害的严重性:"这些滥竽充数的东西汗牛充栋,不计其数.它们的泛滥不仅败坏了学术空气,而且也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之作淹没在平庸和劣质文字的海洋中,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学术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学术精英,参与并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与发展。综括起来,它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有三大贡献:第一,不仅率先揭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且致力于宣扬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与科学精神,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填补了自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科学以来中国科学发展的空白,丰富了国人对科学的全面认知。第二,在学术社团组织的创设发展、科研机构的创建、学术评议与奖励机制的创立、名词术语的审定与学术交流系统的建设及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方面有垂范和引领作用。第三,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积极发挥自身的知识积累优势,介入具体的国家建设事业,并在"科学建国"的讨论中,促成了国家科学战略的初现。  相似文献   

6.
第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农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党校、军队院校、科协等有关单位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科技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战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将其中一些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时下,人们正在为反经济腐败、政治腐败摩拳撩掌时,学术腐败也悄然兴起,且日益蔓延,为本应纯净的学术环境带来了一股污浊之气.为此,正直之士高举"重建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道德"的大旗,为根除学术腐败献策献力.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深谙金字塔内学子们的学术腐败现象,也想借<自然辩证法通讯>举办笔谭的机会为纯化学术风气而呐喊助威.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19-2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共同发起,河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承办的"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社会之间:STS学术"核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三版第一版:<科学技术与社会--一种跨学科视野>(1977);第二版:<科学技术论手册>(1995);第三版:<科学技术学指南>(2008),讨论STS学术研究、学术领域的发展,探析STS的学术"核场".  相似文献   

10.
<正>经典是不受时代、地域的影响,永远有价值的文化典籍,它们承载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嵌在人们脑子里的,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承载文化基因的经典。"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民之神,文以铸之",我们民族的经典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我们今天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必须重读我们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6年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决定,于2007年11月6日在重庆举办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期间正式成立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推举于光远、龚育之、孙小礼、王文章、刘梦溪等为学术顾问,成思危为第一届主任委员。休闲哲学系于光远先生晚年开拓的最后一个学科领域,他于1995年7月组织休闲研究,1996年发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并指出:"休闲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闲暇的生产和增长。休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拟于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河南省郑州市联合召开"第十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和"第五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学术研究向来被看作是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因为学术的尊严体现着生命的尊严。纯正的学风和优秀的学术成果对于培植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和是非观念、繁荣民族的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的道德水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学说对于中国社会的范导作用,康德学术对于德意志民族的激励作用,便是人类思想史上优秀学术的典范。学者则是公众心目中的一些大学问家、是真理的代言人。他们有着特殊的使命、品格和德行。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题为“论学者的使命”的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学者是“人类的教师”,他应当为社会而存在,为公…  相似文献   

14.
刘信是明代前期较有作为的钦天监官员,其学术领域兼涉伊斯兰天文、历法之学且有重要建树.文章在以前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对刘信的生平事迹及学术贡献做进一步探讨,认为明代徐有贞<武功集>中所载之"刘中孚"即刘信;<武功集>所述刘氏撰写<西域历书>即传世<西域历法通径>的稿本.刘信有较高学术造诣,惜英年殉国,其事迹和撰述遂被埋没.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24-26日北京香山召开了以"社会信息化与人地关系"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69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 "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是一个文学化的命题,它切中的是包括科技价值论在内的科技社会学基本内涵,存在于科学与反科学观点两极对立的语境中.我们在命题时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就反科学主义思潮所指责而言,技术之罪甚于科学.但我们现在是在研究二者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科学"和"技术"内部的五十步与百步之差显得很不重要.这样,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科技"--"科学和技术"--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评价问题,亦即科技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弥足珍贵的资源.今天,这个一向被人类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已经向人类亮起了"短缺"的黄牌: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编后语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6):12-12
从2004年第26卷第1期正式开辟"学术专论"栏目讨论"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论题以来,到本期(2005年第27卷第6期)讨论结束,本刊在两个整年度内共发表文章12辑65篇.作者来稿之踊跃,睿见之迭出,着实使我们多少感到有点意外.故此,截稿时间和刊出期数都顺延了一倍,这在本刊的征文史上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9.
严复天演哲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近代进化论学说以及思想领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积极吸收了部分中国传统思想。严复天演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作为"天行"领域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自然选择机制与作为"人治"领域的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首先,严复通过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和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使其适用范围超出了生命现象的领域而成为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普遍有效的原理,从而将"天行"与"人治"统一了起来;其次,严复强调,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要突出发挥"人治"的作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取得进步而不遭淘汰。  相似文献   

20.
夏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112-112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30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武汉理工大学领导同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国政教授,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高文武教授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与会人员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1.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2.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3.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4.科技文化视野中的新发展观;5.科技发展与文化的多样性;6.科学精神与"三个文明"建设.其中,关于"两种文化"之间关系的讨论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普遍关注,讨论尤为热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