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竖罐蒸馏炼锌工艺中锌精矿所含的银几乎全部进入蒸馏残渣,因此以蒸馏残渣经旋涡炉烟化处理后得到的烟化渣为原料,开展了浮选回收银的研究.浮选实验考查了浮选过程pH值、温度、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对粗选过程的影响.在优化的粗选工艺参数条件下进行了多级开路浮选和闭路浮选实验,最终确定采用一粗四精三扫工艺,捕收剂用量800g·t-1,起泡剂用量350g·t-1,获得银精矿品位6100g·t-1,银回收率8610%.  相似文献   

2.
针对微细粒黑钨矿中钨难回收、工艺流程长、回收率低的问题,应用高效的微细粒分选设备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强化回收某含钨多金属矿中的微细粒黑钨矿,考察处理量、药剂制度、循环泵工作压力和充气量等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并优化相应的工艺条件和操作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短流程连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浮选柱"一粗二精"流程代替浮选机"一粗三精五扫"工艺流程,可以获得WO_3质量分数为42.34%及钨回收率为84.68%的黑钨精矿,比浮选机流程获得的精矿质量分数提高10.43%,回收率提高2.15%,实现了微细粒黑钨矿柱式短流程的高效分选。  相似文献   

3.
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反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南某中低品位胶磷矿矿石性质进行分析,提出利用高效的微细粒分选设备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进行分选研究;利用现场生产用药剂,考察处理量、药剂制度、循环泵工作压力、充气量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和操作参数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连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粗一精单反浮选的工艺流程可以获得精矿P2O5品位为30.01%,精矿回收率89.10%.该技术的研究为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的分选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浮选某难选钼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某地高氧化率、微细粒不均匀嵌布、易泥化的难选钼矿石,提出粗细粒级分级分选新工艺,即原矿经破磨后将其中粒度小于0.020mm的微细粒级部分利用水力旋流器分离出来,采用高效、节能的微细粒分选设备旋流一静态微泡浮选柱进行分选,解决了该钼矿中微细粒级钼金属回收问题。以煤油为捕收剂,松醇油为起泡剂,水玻璃为分散剂和脉石矿物抑制剂,考察给料量、循环泵工作压力、药剂用量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分别采用一粗二精一扫和一粗二精2种工艺流程对平均钼含量为0.181%的原矿进行连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粗细粒级分级分选、细粒浮选柱回收的工艺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为24.64%,回收率为54.33%的钼精矿,并简化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5.
金精矿氰化尾渣铅和铜的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优先浮选铅、再活化浮选铜的工艺流程对某金精矿氰化尾渣铅、铜回收进行研究. 闭路实验表明:石灰作抑制剂,乙硫氮(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和丁基黄药(丁基黄原酸钠)作捕收剂,通过"一粗两扫两精"流程,得到回收率为90.48%、品位为45.24%的合格铅精矿;以NP(铜、锌无机盐组合药剂)作铜活化剂,有机抑制剂FM抑制黄铁矿,Z-200(O-异丙基-N-乙基硫逐氨基甲酸酯)和丁铵黑药(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铵)作捕收剂,采用"一粗两扫两精"流程,得到回收率为82.17%、品位为19.28%的合格铜精矿;金、银同时富集于铅精矿和铜精矿.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北海地区的钛铁矿砂矿尾矿进行了系统浮选试验研究,钛铁矿砂矿尾矿由原矿经过重选和磁选得到.研究表明,Pb(NO_3)_2对钛铁矿有活化作用,主要是由于Pb2+与钛铁矿发生特性吸附,提高了油酸钠对钛铁矿的捕收能力.以硫酸和水玻璃作为调整剂,Pb(NO_3)_2作为活化剂,油酸钠作为捕收剂进行浮选,在硫酸用量900 g/t,水玻璃用量400 g/t,Pb(NO_3)_2用量30 g/t,油酸钠用量450 g/t的药剂制度条件下,经过一次粗选、两次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可得到TiO_2品位为39.55%,回收率为54.61%的钛精矿.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泡浮选柱从浮选尾矿中回收微细粒级白钨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湖南安化湘安钨业公司白钨浮选尾矿中微细粒级未能在浮选机中有效分选的特点,研究开发一种微泡浮选柱,该浮选柱采用微孔材质发泡,并利用专家系统控制浮选柱关键工作参数.半工业试验获得了较适宜的柱浮选工作参数:表观矿浆速率为0.27 cm/s,表观气体速率为1.35 cm/s.工业试验获得的精矿品位可达24.52%,回收率为43.41%,富集比达35.03.水析试验结果表明:5~10,10~19和19~38 μm 3个粒级的回收率均达到65%以上.试验测得的浮选柱内气泡的Sauter直径为400 μm,仅为机械搅拌浮选机气泡的1/3,气泡直径减小促使浮选速率常数k显著增大,这是浮选柱能有效回收微细粒级白钨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再磨——浮选工艺对南方某老尾库尾矿(含WO3 0.19%)中的钨进行回收.在高碱浮选介质中,添加浮选药剂,通过一次粗选、二次扫选和三次精选流程,获得钨粗精矿含WO3 3.26%,回收率为70.48%.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733对白钨矿的捕收作用以表面化学吸附和键合为主.  相似文献   

9.
低品位铝土矿在振动磨机中的选择性磨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w(Al2O3)/w(SiO2)=4.4的铝土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振动磨机对铝土矿进行了选择性磨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被磨物料质量分数为70%时,磨矿产品粗粒级的w(Al2O3)/w(SiO2)比较高,选择性较好;物料与磨球质量比为0.9时,其选择性磨矿效果较好;湿式磨矿较干式磨矿的选择性效果好;在上述各条件下,磨矿产品中+0.23mm粗粒级的w(Al2O3)/w(SiO2)可达7.5以上,产率为25%,Al2O3回收率为27%;对低品位铝土矿选择性磨矿脱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浮选柱精选细鳞片中碳石墨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鳞片石墨浮选特点,设计石墨浮选柱实验装置。以细鳞片中碳石墨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考察循环压力、矿浆浓度、柱体高度、捕收剂用量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因素的显著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实验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循环压力为0.04MPa、矿浆质量浓度为40g/L、柱体高度为1550mm、捕收剂用量为200g/t条件下,石墨精矿的品位最高,为94.190%;矿浆浓度对精矿品位的影响最为显著,循环压力对精矿产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石墨精矿品位随着矿浆浓度、循环压力和捕收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柱体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为浮选柱分选石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充填式浮选柱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能力高、能耗低,尤其是对细粒物料的分选效果明显.通过充填式浮选柱与常规浮选机的对比,阐述了充填式浮选柱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充填式浮选柱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能力高、能耗低,尤其是对细粒物料的分选效果明显。通过充填式浮选柱与常规浮选机的对比,阐述了充填式浮选柱的优越性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黄铁矿自诱导浮选行为及黄药条件下黄铁矿电化学浮选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矿浆电位条件下,黄铁矿表面被氧化生成疏水的元素S^0,从而产生自诱导浮选。在合适的电位下,黄药能在黄铁矿表面氧化生成双黄药,电位地视则导致黄铁矿表面氧化生成Fe(OH)3和SO4^2-,降低矿物可浮性。  相似文献   

14.
铝土矿浮选泡沫消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混合铝土矿浮选精矿泡沫为研究对象, 分析铝土矿浮选泡沫的稳定原因. 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进行三相泡沫的消泡研究. 结果表明: 油酸钠可以显著降低水溶液体系的表面张力, 同时微细疏水矿粒在气泡表面的吸附降低了气泡表面的排液速率, 并增强了气泡的机械强度, 导致铝土矿浮选泡沫稳定;另外, 转速对机械搅拌消泡有较大的影响, 消泡效果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强;磷酸三丁酯、 Foamban-ms-575和BD3037对两相泡沫体系具有很好的消泡作用, 但在三相泡沫体系中由于在泡沫表面铺展速率的限制, 消泡效果并不明显;利用机械搅拌和添加消泡剂, 可以在较低的转速下, 大大改善消泡效果.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对煤泥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提高超声波强化煤泥浮选脱硫降灰的效果,回顾了近几年有关超声波强化煤泥浮选的研究工作。利用Setaram微量热仪、DCAT21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荧光光谱分析仪等设备系统地研究了超声波对煤泥粒度、表面性质以及矿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波对煤泥颗粒具有破碎、解离和清洗作用;超声处理使煤泥表面的疏水性增强,可浮性提高;超声处理改变了矿浆的氧含量、pH值、气液表面张力等性质。煤泥浮选试验表明,超声处理可以大幅提高浮选完善度和脱硫完善度,超声波改变矿物表面的性质是浮选完善度提高的关键,矿浆性质的改变对脱硫完善度的提高影响较大。研究证明,超声波预处理是提高煤泥浮选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脂肪胺浮选捕收剂的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体中脂肪胺阳离子浮选捕收剂(癸烷基丙基醚胺、十二烷基丙基醚胺、十二胺和十八胺)的降解方法与效果进行了研究. 生物降解性(BOD/CODCr比值)实验研究表明,这四种脂肪胺浮选捕收剂均难以生物降解. UV/H2O2/air氧化法是一种降解脂肪胺浮选捕收剂的有效方法,其降解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易,无二次污染. 降解率大小顺序为:癸烷基丙基醚胺>十二胺>十二烷基丙基醚胺>十八胺,与COD去除率大小顺序一致. 在pH为4.5、起始质量浓度为10 mg·L-1、1%的H2O2作为光催化剂、紫外光照15 min的条件下,癸烷基丙基醚胺的降解率为99.99%,COD去除率为78.06%. 测定了十二烷基丙基醚胺和十八胺两种典型脂肪胺浮选捕收剂模拟废水降解前后的红外吸收谱图,初步探讨了UV/H2O2/air光化学氧化法处理脂肪胺浮选捕收剂模拟废水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 flotation, which include the effect of the concentra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kerosene aerosol on the molybdenum (Mo) flotation index and the effect of kerosene aerosol dosing method on the kerosene dosage and flotation time, were studied in the flotation of low-grade refractory molybdenum ores using kerosene aerosol.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kerosene aerosol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Mo grade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Mo recovery. A smaller particle size and a lower concentration of kerosene aerosol were beneficial to the Mo aerosol flotation. For the received Mo ore samples, the optimized particle size of kerosene aerosol was 0.3-2 μm and the optimized aerosol concentration was 14 mg/L. The compressed air atomizer had a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than the ultrasonic atomizer, and the aerosol concentration was controlled easily, so the compressed air atomizer wa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search of aerosol flota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lotation in which kerosene was directly added into the ore pulp, the flotation time was reduced by ~30%, and the dosage was decreased by ~20% in aerosol flotation, while the Mo flotation index was similar.  相似文献   

18.
能量输入对煤泥浮选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煤泥浮选指标与能量输入的关系,针对细粒级为主导的难选煤泥,建立浮选能量输入测试系统,设计在浮选机轴转速分别为1 500,1 800和2 100 r/min时的浮选速度试验,并对不同浮选能量输入条件下的产品进行粒度分析、密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浮选的进行,煤泥的可浮性越来越差,单位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上浮所需要的能量越来越大;当转速为1 500 r/min,精煤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为13.27%,可燃体回收率为73.35%时,需消耗能量0.18 W;在相同的精煤灰分含量下,当转速为2 100 r/min时,精煤可燃体回收率为81.01%时需消耗能量0.73 W;在低转速下单位能耗所获取的精煤可燃体回收率比高转速下的高,但在相同浮选时间内,高转速下能获得更高的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在相同条件下,增加浮选过程能量输入能够提高精煤质量或可燃体回收率;在低能量输入条件下,损失的精煤主要是粗粒级的煤岩连生体,粗颗粒连生体和煤岩解离较好的微细粒煤粒需在高能量输入条件才能回收,但同时伴随着异质细泥对精煤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艺矿物学原理,对某动力厂排放的高碳粉煤灰进行浮选回收炭的可选性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细度和浮选药剂用量是影响其浮选效率的重要因素.经过“一粗一扫”的浮选流程,可得固定炭含量分别为58.56%和49.20%的精炭,总回收率达到89.32%,尾灰的固定炭含量降至5.86%;而经过浮选全流程试验后,可得固定炭含量为76.93%的精炭,总回收率为70.17%,尾灰固定炭含量为11.89%,且精炭和尾灰均可综合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