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走过了一百余年的道路,但一直徘徊在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追赶状态当中。直到莫言汲取了中外古今艺术和思想影响的带有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新型小说的出现,才完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莫言小说全部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就体现在使中国现代派或先锋派文学在获得了世界公认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声誉和艺术独创价值。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奇人奇事小说,是他强大的艺术想象力的结果,更是他继承和吸收古代的志人志怪小说、民间寓言故事和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其理论基础的结果。莫言将三者结合起来,并赋予自己的创造,从而使个人的写作成为了当代中国写作的重要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莫言以"肉"意象的开拓和小说意象主义的创作极大地开拓了"汉语写作"的新疆域。在对"肉"的刻画、阐释和建构过程中,莫言自觉地展开了对文学本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肉"意象存在于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的复合结构中,既是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也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价值。这种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价值,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文学价值,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1-23
<正>莫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本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得世界读者认可的标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的文学成就已经为国外文学翻译与研究界注意,仅举以下3例就可以大致说明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情况:1.在莫言小说的10个长篇英译本(全为Howard Goldblatt翻译)和1个短篇集英译本  相似文献   

6.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莫言一直是站在中国先锋文学最前沿的作家.他在80年代的现代主义艺术实验和先锋写作中脱颖而出,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始终坚持扎根于民间的先锋写作.回顾其创作历程,可以印证莫言走过了一条"物极必'返'"的创作道路,具体而言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欧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民间化改造.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开始城市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把笔触伸向城市,探寻城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虽然莫言的城市题材小说没有取得农村题材小说那样的辉煌成就,但他以《沈园》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的尝试,显示了他拓展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之外版图的努力,也是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虽然莫言对于城市题材不如农村题材熟悉,但极具创造力的他采用寓言化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同样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沈园》就是他寓言化城市小说创作的尝试,采取迂回手法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思想,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4-20
迄今为止,莫言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形式上各种各样,艺术表现方法多姿多彩,但写作内容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实,莫言总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辗转腾挪。这一点,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学高度一致,而且表现出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崇尚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高尚追求。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6-27
<正>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在中国文坛崛起以来,莫言文学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与莫言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相对应的,是30余年颇有建树的莫言文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为后继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莫言文学研究的门槛和标竿。后来的研究者想要在莫言研究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唯有挖掘新材料、开拓新视域、提出新观点、使用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