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自制取栓导管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入院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急诊使用自制取栓导管腔内取栓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7例(89.5%)患者腹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68.4%)治愈,4例(21.1%)有效,2例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随访1周内死亡。结论自制取栓导管取栓技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程、栓塞部位、基础疾病等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兔自体血凝块制备肺栓塞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用家兔自体血凝块建立稳定、持久、客观的肺栓塞模型。方法 通过股静脉穿刺插管术 ,注入不同温度 (37、45、6 5、70℃ )水浴的自体血凝块 ,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 ,定期 (栓塞后 1、5、10、14d)解剖肺动脉 ,观察其有否栓塞以及光镜下血管改变 ,探讨制备成功、稳定、持久的肺栓塞模型方法。结果  70℃水浴 10min的自体血凝块制备肺栓塞模型 ,1~ 14d均未见血块完全溶解 ,模型客观、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3.
摘要:疾病始终与人类共存,威胁着人类健康,给人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实验动物模型是揭示人类疾病致病机制,研发防治技术和产品的“必备工具”与“重要载体” 。 实验动物模型创制的成功与否,可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病理学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不仅为实验动物模型评价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进而协助动物造模设计、优化造模条件、优选造模动物等,而且有助于评价动物模型的特征性病变,直接反映病变发生的位置、类型、阶段、程度等,同时发现造模可能伴发的病变,排除非特征性病变及背景病变干扰,有利于分析造模方法与疾病的相关性,筛选出最适宜的动物模型。 由此可见,病理学在实验动物模型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5.
摘要:探讨慢性支气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CB)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和发病机制。 CB 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长期刺激相关。 其发病不仅与有害气体、粉尘、细菌及病毒相关,还与年龄、气候、机体免疫等因素有关。 本文总结了烟熏法、化学药物法及复合刺激法的 CB 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旨在为相关实验提供选择和制作 CB 动物模型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摘要:阿尔茨海默症( Alzheimer’ s disease,AD)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 4 000 多万人的健康,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将呈指数级增长。 至今为止,该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也缺乏系统完整的病理及生理学研究,因此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和治疗 AD 最有价值的科学工具。 本文总结了 4 种基因修饰的 AD 模型,讨论不同模型的表型特征、病理变化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建立神经内分泌性前列腺癌( 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NEPC) 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探讨单胺氧化酶 A( monoamine oxidase A,MAOA)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 neuroendocrine transdifferentiation,NED) 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选取人前列腺癌细胞系 C4-2,通过恩杂鲁胺( enzalutamide,ENZ)长期诱导获得 NEPC 细胞模型;通过酶活性实验、Real-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 NED 过程中 MAOA 的水平变化;使用 MAOA 抑制剂氯吉灵( clorgyline,CLG)检测 MAOA 对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建立前列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体内实验验证 MAOA 与 NED 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ENZ 可作为诱导 NEPC 模型的方法;在 ENZ 引起的 NED 过程中,MAOA 的表达和活性增加;抑制 MAOA 的活性可以延缓 NED 的发生,这可能是 MAOA 通过抑制缺氧信号实现的。结论 MAOA 是促进 NED 和维持神经内分泌细胞特性的关键靶点,MAOA 抑制剂 CLG 可以延缓 NEPC 发生,可能作为前列腺癌患者的潜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吴憬  郭俊  吴军  刘同英  赵亮 《甘肃科技》2004,20(4):141-142
目的:对39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PHT)、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9例肝硬化井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22例行脾下极动脉部分栓塞,17例行脾门处部分栓塞。结果:①39例PHT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经术前筛选,对脾门处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及超选脾下极动脉脾栓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②经随访6个月-2年采用B超观察门静脉宽度。术前为平均14.5m,降至为术后平均13.2m。③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较术前好转。④术后白细胞总数、血小板、红细胞均上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损失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脾下极动脉部分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50例肝血管瘤患者,瘤体直径5~27cm。全部病例经CT或MRI、肝动脉造影确诊。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栓塞。其中1例行3次栓塞,49例行1次栓塞。栓塞材料彩碘油+平阳霉素混合乳剂。结果:随访6~12个月,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栓塞后无不良反应,除3例栓塞后无明显效果外,其他患者肿瘤均缩小,35例瘤体均缩小达50%以上。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相对安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是建立一种简易的血管内电刺激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动物血栓模型。方法:采用血管内电刺激与夹闭动脉结合法,造成动脉栓塞。通过生物信号记录系统,观察血压曲线。从刺激开始到血压曲线变为直线的时间即为栓塞时间。结果:电刺激+夹闭动脉组平均栓塞时间为19.29±2.56min,夹闭动脉组,电刺激+夹闭动脉+肝素组在实验观察的1h内未形成动脉栓塞。结论为该血管内电刺激诱发家兔血栓模型简易可行,适用于急性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家兔无预充血非经胸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存活模型。方法选取体质量2.5~3.0 kg家兔8只用于建立模型,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灌注,右侧颈内静脉引流建立CPB。维持体温,常温转流60min后脱离体外循环,术中监测动脉血压、血气等。结果7只成功建立体外循环,并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及呼吸机,其中6只存活超过24 h,1只于术后6 h死亡。1只因建立体外循环时,引起急性左心衰,于术中死亡。结论经初步摸索,家兔无预充血非经胸体外循环术后存活模型,操作简便、可行,成功率较高,但对体外循环转机要求较高。本模型消除了血液预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用于体外循环激活全身炎性反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 6F、8FOasis ,6F、7FHydrolyser4种流变血栓清除导管在模拟股浅动脉的体外流体模型中的除栓效果、注入盐水量及回收液体量 ,以及与除栓过程相关的远端栓塞率。方法 :用 3d的猪血在模拟股浅动脉的体外流体模型中形成约 2 0cm长的血栓栓塞 ,分别使用 6F ,8FOa sis除栓导管和 6F、7FHydrolyser除栓导管进行血栓清除 (每组 10例 )。结果 :平均除栓时间从 39s(7FHydrolyser)到 94s(6FHydrolyser) ,P <0 0 1;平均注入盐水量从 15 6mL(7FHydrolyser)到 4 73mL(6FHydrolyser) ,P <0 0 1;注入盐水量与回收液体量的比值从 0 6 3(8FOasis)到 0 83(6FHydrol yser) ,P <0 0 1;血栓清除率为 88 30 % (6FHydrolyser)到 96 .70 % (8FOasis) ,P <0 0 1;除栓后远端微栓子形成率为 1.5 5 % (6FOasis)到 3.0 4 % (7FHydrolyser) ,P <0 0 1。结论 :血栓清除时间和远端微栓子形成率与导管的选择有关 ;注入盐水量及回收液体量的比值在所有导管都可以接受 ;在模拟的股浅动脉模型中进行水力流变除栓 6FOasis导管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血液循环概念认为组织的存活有赖于完整的动脉与静脉系统。作者以14只兔耳为静脉动脉化代替动脉的材料进行静脉动脉化试验。所有兔耳均在根部离断,但保留两侧边缘静脉,以减少再吻合程序。其中8只在再植手术中将切断的中心静脉远端与切断之中心动脉近端吻合,形成动脉静脉化,术后全部成活。另6只再植术中不作血管吻合则全部坏死,说明兔耳在缺乏动脉供血时若将部分静脉动脉化仍能存活。此试验与Nichter之试验有相同之处,但方法相反,后者为动静脉化脉。但综合两试验可以看出组织在缺乏任何一系统时(动脉或静脉)只须将另一系统的一部分转化(动脉化或静脉化),组织仍有存活机会,因此作者认为传统的血液循环概念有增加新内容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黄芪对肠缺血再灌损伤时肠外器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浣晖 《广西科学》2002,9(3):207-209,213
为了观察黄芪对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肠外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用无创伤动脉夹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松夹再灌注,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前30min股静脉注射黄芪(AM)。试验用大鼠126只,体重200-26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肠缺血再灌注手术组(I/R)、生理盐水(NS)处理组、黄芪(AM)处理组和血清TNF测定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含量作为肝、肾功能测定指标。结果I/R组大鼠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升高,与Co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I/R组大鼠肝、肺、肾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比Con组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Con组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随着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AM可缓解肠I/R对器官的损伤,减少MDA的生成,增强SOD的清除能力,抑制TNF生成。提示AM对肠I/R引起的多器官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腹主动脉闭塞合并双肾动脉闭塞的病因与抢救措施.方法对突然出现腰腹痛和双下肢疼痛伴麻木4 h的患者行腹主动脉造影,造影证实该患者为腹主动脉合并双肾动脉完全闭塞,行介入治疗和清栓术治疗.结果清除部分血栓,患者恢复血流5 min后发生高血钾,引发心脏骤停死亡.结论急性腹主动脉闭塞合并双肾动脉闭塞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是心脏毒性物质的吸收、高血钾、酸中毒、肾衰竭致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开通患者闭塞血管.  相似文献   

16.
观察冠脉狭窄患者中心动脉波的变化,并探讨外周与中心动脉间的传递函数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采集了9名冠脉狭窄患者支架手术前后的中心动脉与桡动脉脉搏波,分别建立手术前后的自回归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并将手术后的桡动脉波形分别用手术前后的传递函数模型重建中心动脉波形.提取两中心动脉波形的特征点并计算重建出的两中心动脉压的特征参数K,t,接着分别与术后实测中心动脉压的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对传递函数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的意义为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性患病时间内不能用通用传递函数重建中心动脉.  相似文献   

17.
检测血浆中是否含有絮状物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针对絮状物人工检测法的缺点,设计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和神经网络的血浆絮状物无损检测系统,并对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基于MATLAB平台设计系统软件以实现图像采集,并采用剪切、反色、中值滤波、灰度切割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采用fisher判别方法,结合迭代阈值分割法和标注矩阵连通区域选择法,消除气泡干扰,提取絮状物。系统通过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识别模型,完成血浆絮状物的判别。临床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有效地检测出血浆中是否含有絮状物,具有较好的检测重复性和准确性。每袋样品从图像采集、处理到最终给出检测结果的时间不超过1 min。  相似文献   

18.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制作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可靠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探索模型鼠的护理经验,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8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3组(n=8)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3组(n=8)。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自体颅内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只手术不注射,在首次手术注血后3、57、d,每组各灌注处死大鼠,取其基底动脉比较基底动脉的内口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结果假手术对照组与SAH组的基底动脉的内口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在手术后3、57、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血管痉挛在第7 d达到高峰。术后进行了严格的护理。结论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自体颅内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有效的护理对模型的成功制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