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饮食在地理区位上的表述是"菜系",而当以"族群文化"对饮食进行分类时,诸多的"民族菜"就已经端上了人类学家的"餐桌"。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为吸引游客进行"舌尖上的探访","民族风味"在原生状态的味觉传承中,又加入了"文化想象"的符号化流转,对饮食进行着符号化的表述与传播。文章以彝族撒尼人食物体系的符号化表述为个案,观察"阿诗玛文化"是如何在"厨房"与"餐桌"之间刻写食物的故事,呈现那个"厨房里的阿诗玛"。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小说《向我来》通过主人公杰克与女儿维达、"契纸母亲"伊琳与维达之间的关系和故事,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妥协与超越。这对于华裔美国人准确地进行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颖 《当代地方科技》2010,(22):164-165
中国羽衣仙女故事类型是对应世界性流行的天鹅处女型故事,它是天鹅处女型故事在中国"最本真"的版本,牛郎织女型故事却长期作为天鹅处女在中国的典范博取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羽衣仙女故事中确切的地理位置交代,为故事背后蕴含着地域文化带来了广阔的开拓可能,鸟与人的曲折故事中透露着中国人的崇鸟传统,同时对这一故事类型的解析对当代生态保护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鬼渔夫型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重要类型,"水鬼"与"渔夫"是这类故事的两个主角,因此被命名为"水鬼渔夫"型。事实上,在有的故事中,渔夫被铁匠所代替,形成一种与"水鬼渔夫"型相似的"水鬼铁匠型"故事,"水鬼铁匠"故事不但丰富了"水鬼渔夫"故事,而且对此类故事的命名也有一定的帮助,"水鬼铁匠"型故事还与中外鬼怕冷的故事相符。《生绡剪》中的"水鬼铁匠型"故事当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水鬼成城隍"类故事之一。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6.
人面桃花的故事屡见明清小说、戏曲当中,其源出自唐诗《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这个动人的故事得以长期流传和搬演,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中国文人的"人面桃花"情结;其二,文学形式的演进规律和商贾娱乐文化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确立了"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思维与文学批评模式,强调文学作品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中国明清话本小说"三言"中"发迹变泰"这一故事类型的创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看,正是从作品形式、人物的设置等方面的通俗性、叙事模式的推陈出新、作品中蕴含的图腾崇拜以及世人渴望入世的主题倾向这四个方面,分别满足了当时读者的市民心理、娱乐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和补偿心理,发挥了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中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发迹故事散发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风雅颂》是阎连科为数不多的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形象和其所代言的精英文化的一曲无奈的挽歌,也是当下文化现状的绝妙讽刺诗。作品主人公因不能随"风"入"俗"而失去现实生存的空间,超拔儒"雅"的精神和其所称"颂"的理想便无可附着,不得不在狭隘的梦想"诗城"中非理性地自由着、堕落着。小说的表层故事不无概念化之嫌,其实是作家文化迷惘的象征化叙述。小说中"风""雅""颂"符号化的反复,无对话的倾诉式叙述,无呼应的、被指为"疯"的行为模式等构成诸多象征性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英文"历史"一词的意思是"他的故事"她花了十年时间,游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和记录沿途接触的女性故事。"‘历史'在英文里为什么是History(他的故事),而不是Herstory(她的故事)?"从走入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那一天起,彭怡平就没放弃追问这个问题。在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中,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古歌《罕温与索温》属于布依族宗教经典文本"摩经"之《殡亡经》中的一部分,由兄弟夺权和射日洪水两部分故事组成。古歌中出现鱼、龙和太阳等众多文化意象,体现了布依族远古社会这些文化意象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阶级社会建立后宗法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广泛流行于西域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是在本土民族文化的"就近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强势的民间"群体话语",与其诸多民间口承文学密切相联。它表现的诸多平民价值观,已成为西域新疆诸多智者故事和笑话的"核心";它在简单中生成的丰富和复杂,渲染的乐观和诙谐,在通俗中寓意的深刻和严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史诗性",并与内容深广、规模宏大的新疆经典的英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相得益彰。由此揭示了不同文学类型存在的差异的相对性,以及由"差异"衍生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审美的绝对性。  相似文献   

13.
台湾客家流传的"年初三送穷鬼"故事,是古风"送穷"习俗口头叙事的表现。藉此传说故事,探讨其习俗由来,而传说流传与习俗分布的区域相当,显见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彼此强化的现象。"送穷鬼"故事藉由送穷鬼行为,表达民众祈求财富的愿望,以故事阐释民俗,其情节也吻合民俗的意涵。"灶君"故事则常与此类型故事复合,然不是灶君故事必要的情节,可见民俗之间存在交叉混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阿城的《棋王》和茨威格《象棋的故事》都是优秀的关于象棋的故事,都对各自所不得不面对的"文革"和"二战"的"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但在"事件哲学"视域下,我们发现两者在相似的外表下却完成了迥异的历史书写:《棋王》对"事件"的反思灵逸飘忽,《象棋的故事》则凌厉深刻.二者的异同折射出面对"事件"不同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16.
《列女传》因其故事大多采自六经或前人经典,而且常在故事中征引儒家经典,这让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以传释经"。但是,笔者认为,《列女传》从其思想表达和故事编纂上已经脱离了"以传释经"的范畴,之所以以"传"命名是刘向运用社会权力话语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鉴戒汉代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咬鬼篇"记录了一个看似荒诞的"见鬼"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真实。《咬鬼》文中各项细节,与现代医学上所说的"睡眠瘫痪症"完全吻合。老翁被登床压腹而手足如缚,是典型的睡眠瘫痪症状(民间俗称为"鬼压床");老翁看到的"女鬼"其实是"睡眠瘫痪"中所经常伴生的幻象;"咬鬼"的事件是由"屋漏之水流枕浃席"所引发(根据弗洛伊德"释梦"理论);老翁摆脱"睡眠瘫痪"的方式也暗合于中西医原理。"咬鬼篇"所载故事,在瘫痪症状、产生幻象、病症诱因、对治方法四个方面,与"睡眠瘫痪症"完全吻合,这就充分证明了"咬鬼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流传在裕固族地区的《格萨尔》史诗为分析对象,针对其目前所呈现出的"纯故事"特点,结合故事类型理论对其故事母题构成、故事母题特点、故事类型情节及情节概要、故事类型丛及其丛构规则进行了论述。从中窥见《格萨尔》史诗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以及裕固族《格萨尔》故事的全貌和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陈虹君 《世界博览》2011,(14):76-77
如果你热爱旅行,也喜欢台湾,建议你的"自由行"不妨来一趟"故事旅行"!其它旅行,或许有很多机会夜宿舒适的五星级饭店,品尝各国美食,在壮阔的世界美景中留影;然而,故事旅行中有丰富但过去未曾用心聆听的在地故事,讲故事的人不是能言善道的导游,而是故事主角本人,带你走入他们在台湾土地上的生命故事。不同于"阿里山、日月潭",  相似文献   

20.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这部记载宋元民间故事的"夷坚体"志怪笔记体小说中有许多"贤德孝子"和"不孝儿媳",孝子们的孝行令人感动,但是有些愚孝行为令后人困惑,一些"事姑不亲"的故事续写了父母受子女虐待后的惩罚与报应,但是在孝与不孝故事和传统的孝道背后,隐藏与涵盖的是孝道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