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指出“国民杂志社”是“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社团组织,当时曾发挥了积极的社会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当时青年的思想解放和意识更新。李大别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实际上是《国民陈志的总顾问,对其进行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他还在《国民》上发表文章,增强了《国民》杂志的反目倾向。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对青年反帝斗争起着导向作用,促进了青年思想意识的提高和《国民》杂志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国民杂志》是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于1941年1月在北平创办的一份汉奸杂志,是日本法西斯对华北报刊进行舆论管制的产物。文章主要介绍了《国民杂志》创办背景、宗旨及特点,分析其栏目设置和主要内容,指出《国民杂志》的低俗、媚俗和庸俗。  相似文献   

3.
民初求官者骆绎不绝,求官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种极具讽刺性的特殊的社会现象。1915年创刊的《大中华》杂志,对当时“求官热”现象作了较为集中的剖析,以期从思想上教育国民,引导国民,认清自我,摆正位置,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近代有识之士借助报刊等舆论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抨击与批判。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体育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体育思想作为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内容相当丰富。他对体育的涵义、功能、目的和科学锻炼身体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都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他的体育思想,曾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生过重大的作用。即便是在《体育法》已经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正全面实施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和其他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一样,毛泽东体育思想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早在1917年,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体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对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的批语,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反映。尽管当时毛泽东还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其伦理观带有一些唯心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当时的毛泽东正处于思想大变更时期,他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具有强烈的独创精神,因而他的伦理思想具有其独特的看法,尤其是青年毛泽东对善恶的理解更是别具一格。当时的他既能从实际出发,又能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善与恶,他的善恶观具有现实性和辩证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正确评价他在这个时期的历史作用,对于研究当时革命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四人邦”横行时期,这个问题被弄碍十分混乱,成了理论上和史学研究中一个禁区。“四人邦”被粉碎后,这种影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清除。因此,深入分析五四时期革命运动的特点,认真考察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活动,正确评价他的历史作用,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一) 以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而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1911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严重的基础上,在新的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的条件下爆发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诗人郭小川离开我们20多年了。在他57年的生命旅途中,正当他的生命和创作如日中天之际,他艰难而又实在地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度过了断断续续的六个年头。他在这里劳动生息,辛勤耕耘,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令人刻骨铭心的一页。一郭小川是个诗人,他有一颗诗人永远年轻的心。早在建国之初,诗人曾以澎湃的激情写下一首首燃烧着年轻诗人火热的心的壮丽诗歌,鼓舞和感染了当时多少年轻人!《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让生活更加美好》、《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些闪烁着生命火花的诗…  相似文献   

8.
清末留日人士,对国民的奴性、中国贱武思想,否定个体和个人意志的封建宗法观念,以及儒学和其他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为当时的救亡热潮所掩盖,因而鲜为人知。这种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其积极、进步的方面,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吴宓对《红楼梦》的研究和对当时“红学”的有关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他不仅是最早向西方学术界介绍《红楼梦》并给予高度评价者,而且也是最早借鉴西方近代文学理论以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红楼梦》给予深刻分析者,其成果不仅在他那个时代属于一流水平,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当《科技智囊》由经济类媒体向专业类管理杂志转型的时候,曾经喊出了“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口号,并一直把“透析企业生命系统,维护企业生态关系”作为我们服务客户的目标。近期,《科技智囊》召开了一次读者恳谈会。一位老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科技智囊》的一些“惋惜”。在他看来,《科技智囊》曾经提出过一个“打造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当时很欣赏这个提法,并且一直认为,这个应该成为《科技智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惜的是《科技智囊》近期没有针对“企业生态系统”展开更详细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松藻 《世界博览》2010,(2):72-73
1976年,身在巴黎的刘香成得知毛泽东已经离世,于是就搞到了一份为《时代》杂志拍摄毛泽东葬礼的委任状。带着儿时的记忆和在西方受到的政治科学与艺术教育的刘香成返回了中国。但他进入中国后却滞留在了广州,于是就开始拍摄沉浸在哀悼中的广州市民。当时,刘香成根本没有想到他将要从这里开始拍摄“毛以后的中国”的旅程。1978年刘香成成为了《时代》杂志北京首个办事处的一员,成为了《时代》在中国的第一位常驻北京的外籍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13.
青年毛泽东深受近代“新民”思想的影响,在探寻改造中国社会途经的过程中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国民存在着迷信盲从、缺乏自主性、急功近利、虚伪相崇、思想狭隘、门户相争的弱点,这是我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和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他主张把国民改造成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坚持真理,立真志和顽强的意志力的新型的国民。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的诗教传统所谓“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孔子是“诗教”最早的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在《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段很值得玩味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说学诗的作用在移情,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论语》里也记叙了孔子一再强调诗歌的作用“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  相似文献   

15.
2月1日,本刊沈阳120中学的22名小记者来到东北印刷厂,参观《青年科学》杂志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技术,探寻《青年科学》背后的“科学”。小记者们参观了杂志排版、胶片制作、印刷以及装订成册的全过程。东北印刷厂资深工程师杨义为  相似文献   

16.
读者心声     
尊敬的编辑同志:您好!今天,一位你们杂志的忠实的读者,鼓足勇气拿起笔来向你们传递自己的心声。记得第一次与《青年科学》相遇,是在99年的夏天。有一次去一家书店买报纸,一眼就瞥见了她,《青年科学》是一本印刷不算精美的杂志,可是“青年科学”这四个字却深深吸引住了我,吸引我去认识她  相似文献   

17.
《明良论》是龚自珍早年一组议政之作,收入其自刻本《少作》。这组文章的写作,与嘉庆十八年的“禁门之变”以及河南、山东天理教起义有关。它作于整个事变完全平定之后,嘉庆十九年的春夏间。“明良”二字,出自《尚书》,意思是“君明臣良”。龚自珍以“君明臣良”为中心议题,针对“今病”,开出“古方”,强调“君明”则“臣良”,要求君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士大夫,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理想。他对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的批判,是尖锐的、有力的;他提出的“共治”理想,虽然大胆、难得,却是不切实际的。《明良论》展现了青年时代龚自珍的政治抱负与议政风采,当时有人把它比作贾谊的《治安策》。  相似文献   

18.
“那一天他说起来吧”、“耶稣在加利利海面上行走”、“摩西的手杖”、“可以说是去到了死荫的幽谷”、“我当时就知道他是我的喜悦我的救赎”……我只要一翻开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会立即察觉到类似的《圣经》典故和故事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被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CleanthBrooks)称为“我们时代最深刻的基督教作家之一”②“的福克纳在其第一部成功之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这样的《圣经》典故和故事.试图沟通世俗生活与宗教神话传说.竭力把现实与历史对位,以冀“显现”③小说中人物复杂的性格和…  相似文献   

19.
罗洁 《世界知识》2014,(2):66-67
第一次听说察哈尔学会,是三年前一个作者要求修改他的个人身份介绍。那是一位跟《世界知识》合作多年的学者,之前杂志介绍他写的是某大学的副教授,那次他把身份改成了“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我在《世界知识》杂志散了近二十年r,跟国际问题界的很多机构,包括官方的、民间的,甚至国外的都打过交道,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作家菲兹杰拉德在他的优秀作品《伟大的盖茨比》中,成功地运用了双重主人翁的写作手法,将自己的经历和人格中的个性部分融入作品之中,阐述了当时美国青年的共同心态和他个人对世界的看法,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爵士乐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