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月>讲述了一个漂泊者的故事.萧涧秋回芙蓉镇,是幻想用故乡与爱情,将养漂泊人生孤寂彷徨的疲惫心灵;他的离去,表明他的思想行为与沉滞的社会格格不入.小说既表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波希米亚人的生命体验,又包含了对现实社会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浓郁的伤感浪漫的主观抒情性,二是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许杰小说的探索道路钱英才许杰小说创作一开始是现实主义的,1921年还在五师的时候,许杰就宣称文学是表现人生的观点。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梁启超、胡适的影响。许杰读过梁启超192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沼之间关系》,他说:“特别是梁启超所谈的文...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他不仅是台湾白话散文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台湾新诗的开拓者之一,而且他还捷足先登地正式揭开了台湾白话小说创伤的序幕,他的伤口充分体现了反对奴役、反对压迫、反对榨取的反抗精神,为台湾新文学树立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并启示了台湾文学社会定实的方向,奠定了台湾新文学的基石。作为中国新文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赖和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写实方法、创作主题、文体形式、讽刺笔调诸方面,都可窥见鲁迅作品对赖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论述了劳伦斯的社会观和泛性论,指出他小说创伤中的重要的主题思想在于: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及对两性关系的研究,认为:张扬人性的复归乃是劳伦斯的社会理想和救世主张。  相似文献   

6.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的小说观涉及小说功用、主题、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结构形式等诸方面的内容。吴宓用西方小说理论观照中国小说,又受美国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但他的小说观又秉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美学传统,是中西合壁的小说观。本文拟对吴宓的小说观作一番粗浅的梳理并予以适当评介。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所精心营造的文学世界,总观来看是“一座永无出路的迷宫”,这便是他的小说的世界模式,本文从“永劫的流放地,迷失自我的主人公,令人窒息的梦魇气氛”在个方面,这一模式及其特征,成因,内涵诸方面作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卡夫卡小说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吕雅清 《凉山大学学报》2002,4(1):142-143,148
本文以创作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台湾著名乡土作家洪醒夫小说创作的精神特质和批判力量。洪醒夫正是从表现台湾社会转型期中的乡土眷恋和城市批判里,找到自己创作切入社会的支点,拥抱他所关爱的土地和人民。  相似文献   

9.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入往难以理解。其主要原因是他采用了新的叙述方式,使人物变成了二维平面人物。本拟讨论罗伯-格里耶使人物一维化的叙述方法一一隐去人物心理活动与外在活动之间的转折痕迹,使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外在的现实活动的形式出现;抹去人物观察对象中所包含的人物的主观色彩,从而在表面上取消人物活动的意义深度。  相似文献   

10.
本通过对《岗上世纪》的解读,分析了这部情爱小说在语言上的雅洁、纯净含蓄,结构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揭示出《岗上世纪》蕴藏着深刻的道德批判、化批判和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1.
萧红小说对传统文体模式形成冲击。其作品多用情理线索结构,具有浓郁的情色彩,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趣。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13.
解构王小波     
王小波的小说与小说、小说与杂文、他的作品和李银河的著作,存在明显的互文性。已经过时的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造成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的根本缺陷。不但社会批判主题和虐恋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相互消解,即在虐恋问题上也暴露出作家思想的不确定性。他的自由主义在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上存在严重的欠缺,其杂文不触及现实生活中最迫切最重大的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创作中一直追求精妙的表层结构与丰厚的深层结构的完美统一。在他的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中,其表层结构是张艺谋一脚踏进乡土,一脚踏进历史,一脚踏进历史,以绚烂的影像语言讲述了:我的父亲母亲”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深层结构却是张艺谋在一种假定性情境中唱出的一曲寻梦者的心灵悲歌。  相似文献   

15.
叶灵凤是我国20世纪20、30年代新文学的著名作家,他早期的小说,以情欲和性爱为主要题材。结合社会背景与文化语境,可知叶灵凤早期的小说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他指出情欲是人的自然本能,对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和爱情至上主义者进行了批判,肯定了性爱在爱情婚姻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其人本主义的性爱观,文学史上应有其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余杰 《凉山大学学报》2002,4(3):121-129
当前十分引人注目的《檀香刊》,无疑是莫言潜心创作的一部具有史诗般辉煌气质的小说,也是一本社会史和化史的鲜活素材。对这产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追求的长篇小说,作无意从传统意义上撰写学评论,而试图在深层次上从社会历史,民族心态、艺美学的视野去解读与批判。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意象分析法的角度,论述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的意义,进而阐述了他阴阳两界冲突的精神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其小说的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以语言为切入点,将社会现实生活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小说的语言是被社会现实生活化了的。实际上,他把小说等同为一种现实生活化的语言形式,认为小说具有杂语性和开放性两个特点。巴赫金小说本质理论体现了小说本质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向:追求开放中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传奇学创作出现繁盛局面。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业已跨入成熟的时期。唐传奇除了长期秀踞在魏晋南北朝小产中的鬼神世界,大大提高了小说创作的艺术。“五四”以来,关于唐传奇的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局面。程国赋新《唐五代小说的化阐释《在唐五代小说研究的创新求新道路上迈进,将小说研究与化研究相结合,在此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