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以史料为根基,史论结合,剖析、总结了庄子哲学由相对性走向相对主义而给后人留下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从人类认识史的高度作纵向比较研究,肯定了庄子相对主义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庄子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庄子新探     
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庄子的相对主义兼及庄子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虚无主义人生现""相对主义""不可知论",是现代人对庄子思想的误解和歪曲。庄子思想是对世界智慧地把握。他极力化解人们对利益纷争的执著,提出"道枢"论,不经由世人所谓的"是非"途径而以直接从"道"的高度明察万物本身。庄子向往的物我各有所得、自由和谐以至"至乐"的境界,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光明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伦理学历代多以儒家学说为支撑,其实,道家学说也是中国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庄子提出的自然人性论的思想,在批判儒家传统礼教思想的同时,将至德之世作为道德理想国,将"真人"作为人生目标,将"游心乎德之和"作为理想境界。庄子主张的是一种超善恶的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其论人性,主张不为外物所役,坚守内心的自然本真,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在当今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思想是先秦唯一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但作为一种系统哲学,它在先秦之后就已经终结,而当人们舍弃了庄子哲学中的神秘性和非理性的因素,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后,庄子思想便生机盎然地发展起来。也正因如此,庄子哲学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深受道家学说影响,其多种著述都对庄子形象有过塑造和阐释。通过探究林语堂作品中有关庄子的论述,可以分析其笔下庄子形象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特征,进而把握其建构庄子形象的审美趋向及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辩证法、形而上学、形式逻辑和相对主义四种思维方式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借用逻辑方阵图说明四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了坚持辩证法、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重大理论表实践意义及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危害性,并讨沦了怎样才能坚持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庄子》中塑造的一系列在黑暗社会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畸形人形象的分析,肯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试图通过这些人物来阐发《庄子》重“德”的哲学观点,以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0.
庄子藉著“庖丁解牛”寓言提出他的养生大法,以庖丁三种“解”术印证生命的升华境界。本文尝试从此一角度切入,探索庄子“解”术所隐含的生命高度、深度、广度——庄子从牛身、人身、宇宙三层次扩充出形解、心解、悬解的人生高度:又从初解、三年解、十九年解幅射为养形、养心、养生的生命深度:更从族庖、良庖、解庖的手法拓展出凡人、神人、至人的生命广度,呈现了庄子的精神自由领域,也呈现庄子在现实人间应用、变化的生命契机,形成庄子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魏晋以来注家对庄子“逍遥游”和小大之辩关系的阐释,分析了《逍遥游》一文是如何从小大之辩来论述逍遥之境的,并且结合《齐物论》和《秋水》中关于小和大关系的论述,得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存在两个层次的意义:在表层上,庄子是承认小和大之间的区别的;而在本质的层面,庄子认为小和大是一致的,并不存在所谓崇大抑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生死观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文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4):23-24,37
庄子生死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面:自然生死观、主观生死观及现实生死观。自然生死观是其生死观的立足点,庄子在宇宙的宏阔背景下将生死视为“气化”,从而进一步返归主观与现实。齐死生而倡导安常处顺的人生观。其生死观因此具备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王先谦《庄子集解》是庄学中非常重要的书。地方也“间下己意”,标揭对庄子思想和写作艺术的见解。性质和作者等,王先谦也有独到的观点。它基本上是由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删略辑成,有的对于庄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如《庄子》一书的  相似文献   

16.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学者,甲申之变后漫长的遗民生涯使他对《庄子》有了独特的体悟。以庄继易独特视角、游以待时的处事方式、以儒解庄的阐释角度,使钱澄之对庄子的解读显露出明显的遗民意识。虽然钱澄之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庄子》,但其独具特色的庄学观在庄学研究史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无意于严谨的逻辑和系统的分析,而更在乎描述整体动态,诙谲怪的寓言之象,正是这种寓言之象完成庄子的思想创造并抵达哲学之高峰。庄子寓言之象极富象征性、暗喻性、诡异性、神秘性和启示性,她是象的直观,悟性的艺术,更能代表东方文化神韵,庄子寓言的微妙在于把一切都隐在“象”中,又在“象”中启悟。她“生生不已”,与辨析性的说理方式相比,更具原创性与启迪性。  相似文献   

18.
庄子 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 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 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 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德”,而屈原则是以内 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 路。  相似文献   

19.
庄子审美程式的现代解读甘建民“大音希声”是老子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庄子在《天运》篇中,对“大音希声”这一哲学命题作了充满创造精神的美学阐释,庄子通过黄帝的一段关于音乐的谈话,设计了一个由“乐之末”通向“至乐”的审美程式。蒋孔阳先生认为.黄帝的这...  相似文献   

20.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