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是天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依据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调查数据,从天津市高企的总体情况和同口径情况(连续2年参加统计调查的高企)2个层面展开分析。数据显示:天津市高企数量不断增加,高企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实际上缴税费总额以及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等指标均有所提升。数据同时显示:天津市新增高企盈利能力较弱,小规模高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大幅减少以及拟退出高企的数量有所增加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方动态     
正江苏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百强出炉4月20日,由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研究会举办的《江苏省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布会在南京举行,江苏创新能力"百强""十强"企业名单出炉。报告构建了江苏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协同创新、创新成果和创新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突出"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重点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科技创新的发展.收集2011-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18个省份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构造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18个省份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运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沿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为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014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我市科技百强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并高效利用,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基于2014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数据,深入研究百强企业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经营绩效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不足,以期为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作为一项引导政策,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的着力点。天津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突破口,补齐全市高水平创新主体不足、科技型企业质量不高的短板。通过分析天津市高企的现状及政策措施,汇总各省市高企政策,并对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发布的政策情况进行研究,从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资金支持、人才培育和高企示范推广等维度展开分析,提出天津市高企发展意见建议,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评价企业产出绩效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贵州省重点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的评价,了解到当前贵州省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探讨了提高贵州省重点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进入"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和天津市优先发展战略,伴随国家科技统计调查制度调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也从科技进步向科技创新转变。为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结合天津市"十三五"科技重点工作,对天津市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完善,并总结了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行政区科技创新能力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经济"蹒跚前行"、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天津经济主动下调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天津市科技百强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依然强劲,呈现出内资企业数量攀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强、科技小巨人企业正在发挥"顶天立地"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作用显著等特点,但仍然存在重化工特征明显、三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中部六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中部崛起战略的成败,中部崛起战略实施5年之后,中部地区的科技竞争能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有被西部赶超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产出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机制存在缺陷。运用密切值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产业关联指标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中部六省内部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和改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是中部六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彭良玉  王俊 《安徽科技》2021,(10):10-12
202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突破8500家,创历史新高.通过分析2020年度高企年报数据发现,安徽省高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前20%的高企创造了大部分经济效益,科技投入和产出均持续增强,但安徽省高企发展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人才仍然紧缺、成果转化活跃度不高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国高企"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全面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杭州创新活力之城建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杭州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数量倍增、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天津市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动能引育。目前,天津市有效高企总量突破5 000家,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发展态势强劲,已经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基于2015—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统计监测数据,从天津市高企区域分布、规模分布、性质、上市情况等维度入手,全面展示天津市高企的总体情况,总结创新发展优势,以期为各级政府、尤其是科技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新疆"丝绸这种经济带核心区"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重点研究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合适的模型,创新能力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过程中新疆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科技人才发展水平,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等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青岛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高新技术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力量,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成为高技术领域的创新主体。为适应当今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要求和市场竞争规律,广东省高企怎样通过有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  相似文献   

16.
选取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创新贡献、创新产出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体系,选取经济结构、规模、效益、地位、红利,资源配置及绿色经济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SEM模型,量化剖析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经模型测量结果如下:①创新投入是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潜力的重要保障;②激活创新潜力,提升创新贡献是提高创新产出的关键环节;③提高创新产出能力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优化经济结构、规模,提升经济地位与效益的重要路径;是实现高效资源配置,激发绿色经济建设,推进经济红利共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2012年度天津市科技百强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科技百强工业企业在我市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同时看到,我市存在科技百强工业企业综合科技进步能力差异较大,创新领军企业较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玉环县科技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积极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科技投入效益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壮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19.
《科学管理研究》2017,(3):75-78
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内蒙古是一个极具科技创新潜力的区域,但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等维度显著落后于其他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创新和提高创新产出水平是提升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已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甘肃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科技创新情况,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4个方面,选取14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21年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指数、科技创新投入指数、科技创新产出指数和科技创新成效指数均呈现增长态势,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年均增速8.82%,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20年度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甘肃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