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旋转床(RPB)中,用氮气-系统,通过氧解吸过程对两种不同形状填料的传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实测体积传质系数与转子转速、液体流率及气体流率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旋转床内两种填料的传质特性。对这两种不同形状的填料表面传质特性进行比较,找出传质效果较好的填料。文中还进一步对填料比表面积对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证实了液体在转子填料层中的连续微粒化所得到的大量液滴表面是旋转床传质强化的重要因素。基于对旋转床传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平均体积传质系数的回归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错流型超重力旋转床中液滴的运动及二维建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气体的流场和液滴的碰合出发,用液滴粒径-位置联合分布模型描述了液滴群运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错流型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液滴的二维运动模型。模型物理意义明确,不含有可调动参数。模型计算得到的液滴的相界面积与实验实测值的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3.
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采用基于颗粒轨道模型的欧拉-拉格朗日法对超重力旋转床中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合理简化丝网填料结构和考虑液滴凝并与分散的基础上,分别利用SIMPLE算法和颗粒轨道模型计算了超重力旋转床中的气流场和液滴的运动轨迹,进而计算了液相的传质系数。数值模拟所得的液相传质系数与氮气解吸水中溶解氧实验结果符合良好,表明模型能够用于模拟旋转床中流体力学和分散相内的传质过程。计算分析表明,对超重力旋转床,在一定的转速下,液体和气体流量以及填料内径的变化对体积传质系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液体初始分散对逆流旋转床内传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液体的初始分布对逆流旋转填充床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的影响。在逆流旋转填充床内,用水吸收空气中的氨,通过使用五种不同的液体分布器,研究操作条件(转速、气量、液量)对逆流旋转填充床气相压降和传质的影响。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不同液体分布器对旋转床气相压降影响表现为,旋转床气相压降随转速、气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液量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分布器对传质的影响不明显。气相总传质系数Kya随转速、气量、液量的增加而增大;旋转床内的传质主要发生在填料层内,从分布器到填料空腔内的传质约占整个旋转床内传质的10%以下。  相似文献   

5.
首次提出采用超高速旋转填充床对分散相单独做功连续制备乳液,考察了操作参数和填料规格对乳液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上述操作条件对乳液分散相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并获得了较优操作条件:转速9 000 r/min,乳化剂质量分数4.2%,油相流量15 L/h,填料类型为3D打印填料;在该条件下制备出平均液滴粒径约为12 μm的乳液。建立了用于预测分散相粒径的数学模型。所得结果为连续、可控、低成本制备乳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5种工艺体系进行了离心传质机离心强化传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旋转填料床内相间传质的平均传质单元高度为0.010~0.030 m,与传统填料床相比,其传质性能强化了1~2个数量级,而且旋转填料床内的相间传质可以在更接近平衡的条件下完成.  相似文献   

7.
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传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采用化学吸收的方法测定了其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体积传质系数,并根据双膜理论建立了旋转床中气液两相之间的传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气液两相间的体积传质系数随气液流量的增加而增大.文中还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了液滴内的传质系数方程,指出丝网层的雾化使液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高速旋转进入雾化区,由于液滴内循环非常剧烈,从而使多级雾化旋转床的液滴内传质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8.
从气体的流场、液滴的碰合出发,用液滴粒径-位置联合分布模型描述了液滴群运动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中液滴运动的三维模型,该模型物理意义明确,不含有可调动参数,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进行计算,其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实测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超重力旋转床是一种强化化学工业过程的新型反应器,利用高速旋转填料所产生的离心力来模拟超重力环境,液体在高分散、高湍动、强混合以及界面的快速更新下与气相以极大的相对速度在填料的弯曲孔道中进行逆向接触,极大地强化了气液传质过程而不液泛。对影响超重力旋转床气液传质效果的因素,如填料、转子转速以及气/液体流量等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典型的气液传质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对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传质理论及气液传质模型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超重力旋转床气液传质的强化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采用粒子图像成像技术(PIV)测定了旋转床空腔区内液滴尺寸和液体的流动速度,研究了填料厚度和转速对空腔区内液滴平均直径的影响,得到的液滴平均直径范围为0.15~0.9 mm。利用粒子图像成像技术观测了空腔区内流体流动情况,验证了旋转床内径处存在流动端效应区。对测量得到的速度进行了关联,得到了旋转床空腔区内液滴速度的关联式。最后通过引入切向相对速度差σ,得到了设计中所需最小填料径向厚度为1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