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建设和管理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动物实验室,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建成后的SPF级动物实验室的各项条件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验收合格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总结了我校SPF级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的运营管理经验,包括屏障系统设施环境的维护、屏障设施物料及物流管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科技生物技术的发展 ,北京市在“二四八”工程中确立了屏障系统运行管理培训基地建设的计划。这是推动我国实验动物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 ,是使实验动物工作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年来 ,北京市在实验动物标准化设施建立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相对滞后 ,培训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系还需完善 ,屏障系统运行管理的统一培训尚未开始 ,致使新建设施、设备使用率低 ,运行质量不高 ,严重制约了北京市实验动物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北京市是全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中心地区 ,在人才、设施等各方面具有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屏障系统运行管理培训”可以在全国实验动物界产生示范效应 ,将推动我国实验动物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屏障系统运行管理培训基地建设”将更好地为实验动物科学在岗的各层次人员的培训提高提供规范持久的学习和实习场地。  相似文献   

3.
实验动物设施是“硬件”,建立和完善一套与“硬件”设施相配套的管理规范,是实验动物设施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作者经过实践和探索,结合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特点,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屏障系统设施运行管理规范,加强科学管理,弥补“硬件”设施设备质量的局限性,避免因操作不规范,造成屏障设施环境和实验动物遭受微生物污染的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屏障设施的作用,确保我校教学、  相似文献   

4.
结合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动物实验室的实际,以T739小鼠为例,讨论屏障系统内的饲养管理和繁育方法的经验,加强和完善屏障系统内实验动物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参照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标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屏障系统实验室管理规范,为更好地研究、发展T739小鼠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屏障系统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颁布的屏障系统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有关规定,保证了新建和改建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技术条件可与 世界接轨。屏障系统环境设施是我国在繁育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面体现与世界接轨的标志之一。实践中如何 能把国家实验动物环境标准和有关配套方法融为一体,真正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屏障系统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建设及 运行维护的良好模式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徐铭  江霞 《实验室科学》2011,14(6):147-149
针对医学院校动物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目前动物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困境及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动物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构想,并对动物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动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立标准化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标准化动物实验室技术服务平台,建立集中统一、条件合格、规范管理、开放使用的专业动物实验室,创建区域性开放性的公共动物实验服务技术平台,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实验动物使用服务体系,释放出高校实验动物资源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提高实验动物等级、加强实验动物标准化、法制化管理为目的的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1],但许多设施在建成后,因为运行费用太高,而无法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9.
压力差是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环境设施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持一定的压力差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污染。我国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环境设施运行过程中,主要依靠在设备层调节风阀来进行压力差的调控,若能在系统内压力不同的区域安装压力调节装置,使其在屏障系统运行过程中自动进行压力调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屏障设施已广泛应用于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GLP实验室)、实验动物饲养繁殖、动物实验研究等诸多领域。该设施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一个始终处于恒温、恒湿、达到万级净化标准的正压实验环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屏障设施环境调控,主要靠一个设计良好的空调与风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对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设施状况、人员配置、服务内容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对国内 10 所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规模、设施状况、人员配置及经费来源、服务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结果 40% 高等医学院校的动物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在设施运行经费来源方面,50%实验动物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拨款和消耗自筹; 服务内容已从传统的动物饲养向实验辅助、委托试验发展,80% 实验 动物中心能提供病理技术服务,70% 实验动物中心能制作转基因动物; 所有调查的实验动物中心都要求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证书; 在实验管理方面,80% 实验动物中心是针对 PI 团队进行统一管理。结论 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服务内容和管理水平较高,但相关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是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底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实验动物行业已取得明显进步,但针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处置体系尚不健全,面对突发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更是缺少长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为加强我国突发重大实验动物疫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检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于2015 年11 月6 日组织了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置演习。实践证明,本次实战演练有效地检验了预案,表明本预案方案严谨、内容科学、流程顺畅,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实验动物疫病应急处置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实验动物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必要支撑条件,良好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和开展生物医学相关教学及研究的综合院校在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方面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及综合实力。本文将主要介绍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以期为医学院校教学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础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医疗器械评价等均会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国际上已经把实验动物科学条件和动物福利管理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本文分析了近年引发国内外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5.
摘要:通过在实验动物中心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屏障环境内外相关数据的直接采集,也可根据预设条件自动触发相关的物联网硬件进行控制。 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将实验室现有数据根据管理和业务需求进行图形化展示,相关数据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进行一览式查看。 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实验动物的管理更加智能化和实时化,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了真实的和实时的数据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多元化用人模式并存,劳动关系繁杂,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劳动关系存在一些问题:人事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有待形成、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有待加强。因此,要积极采取对策,要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规范高校劳动关系;注重心理契约管理,营造和谐劳动氛围;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依法劳动管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医学高等院校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优势所在;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不仅仅只是人、财、物的管理,它应该是动态的、实时的、多方面的、跨界的管理,也只有引入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才能提高医学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才能为医学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基础医学实验室是医学院校教学实践重要基地,是提高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基础平台,因此改变医学院校实验室固有的、旧的管理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由于高校合并、升格和扩招,导致部分高校新、老校区共存,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庞大而分散的高校住房资源成为日益迫切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跨校区住房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ASP.NET技术的B/S架构,设计了具有住房信息管理、住房分配管理、住房统计分析、住房网络分类查询与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校住房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高校住房管理水平和推进高校住房管理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阐述我国实验动物管理制度的优势,找出存在的短板,提出完善与强化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方法 分析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体系和标准体系架构。 结果 我国还没有一部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与国际上的通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较,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内容相对滞后,标准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结论 加强实验动物工作法制化管理,推动《条例》 修订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为我国科技创发展的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