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具体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的生态实践观等观点,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生态法治观是传统生态思想、现代生态理论及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的完美融合,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法律制度的紧密结合,其内涵表现为通过推动生态立法、完善生态法规、惩治违反生态行为等途径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的条件下,具有引导当代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态文明和法治意识、维护生态文明秩序、协调生态伦理等价值。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综述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核心要义,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谋划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从客观现实出发,从世情国情出发,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于理论创构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深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规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内涵。其中,立足于当代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发生逻辑、坚持法治思想,确立"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路径的实践逻辑、坚守民生福祉的执政担当,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民生的价值逻辑,共同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三大逻辑内涵,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强大的逻辑力量和内源动力。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科学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狭隘观念,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又摒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定位为逻辑起点,以理念创新化、内涵系统化、目标战略化的“三化”思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为逻辑展开,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为逻辑旨归。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发展认识上的重要转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文明观指导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坚持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使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得以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库区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库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百万移民的安稳致富,是库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以期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库区。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的文明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推行循环经济、实行合理消费、坚持文明行为、确立和谐关系、建设生态社会、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老庄哲学中最精彩的生态智慧。老庄认为人源于自然而又统一于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实践无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合一等。学习和挖掘这些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当下建立"生态文明"无疑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劳动实践是人和自然统一的中介,人和人的关系制约着人和自然矛盾的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只有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与自然才能实现最终的和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态化,要倡导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生态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统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执政方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值得关注的特点或特色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终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始终把满足人的生态文明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共生理论为基础,从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共生观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克猛  刘栋  鲍玮 《科技信息》2010,(15):161-161,170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明新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考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是一种推崇顺应自然,以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自然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界研究中,习近平生态思想与"原理"教学的结合是研究的空白点。在阅读大量文献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文章从学理和实践层面上探索二者融合的内在机理,为教学与理论扩展了创新空间。其中,合理性的论证是二者融合的基础,论证依据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要件和理论品格;内涵或内容的分析是二者融合的具体展现,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文明观、生产力观、民生观等呈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融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维度是二者结合的落脚点,包括知识点重整、专题教学、中介引入、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刻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含教训汲取与经验总结、文化传承与实践积累、思想继承与中国创造相结合的生成机理。这一思想立足中国发展大局,在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从基本立场、本质内容、价值旨归、规律总结等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阐释,形成了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历史观的丰富内涵。在实践要求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道路坚守、系统治理、制度保障和全球共治四大举措,为新时代构建“美丽中国”的文明图景提供行动遵循。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红杰 《科技信息》2008,(1):268-268
十六大以来,在实现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务实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制度的严格执行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伴随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如何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观点由此产生并得到重视,这是生态美学的新规约,也是当代美学适应现实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诉求,解读生态美学对城市生态学的发展意义;并结合我国开展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讨城市生态美育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