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可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迁徙史诗三大类型.创世史诗歌唱的是创世神话,常有宏大、深远的绮丽想象;英雄史诗歌唱的是民族英雄,常有伸张正义、慷慨激昂的抗争意识;迁徙史诗歌唱的是迁徙的历程,常有背井离乡的隐隐哀伤.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特征,特别是迄今依然在传唱的史诗,其特点处在不断的变迁中.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类型和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西南少数民族史诗包含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大门类,其中创世史诗、迁徙史诗最为丰富;西北少数民族则以英雄史诗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的游戏、阅读的快感、民俗的魅力,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汉族民间史诗生活史诗的艺术特色,从而阐述了《郭丁香》在中国民间史诗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说与史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黑格尔与巴赫金都从这个角度探讨小说本质。二位学者的理论代表了小说与史诗关系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小说的历史,另一面则是未来;一面是对史诗的继承,另一面则是背叛。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语料库对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地点、宫殿城堡、武器铠甲、生活用具、氏族部落、诸神祇以及各种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统计,一一剥离了史诗的构成要素,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格萨尔史诗的故事结构和生活场景。分析发现,《霍岭》分部的史诗人物超过了1000人,场景或故事地点达800多个,生活用具1000多种,武器铠甲等400多种,甚至战马名称也多达140多个,战神等神祇更是多达400多个,这样庞杂的故事却在史诗里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也从侧面体现了史诗的非同凡响之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我国著名史诗专家杨恩洪女士的访谈,回顾了我国《格萨尔》说唱艺人及其史诗抢救与整理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杨女士认为,西藏大学作为西藏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率先启动了这项工作,为我国《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保护和培养、史诗抢救与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全国格萨尔抢救工作的角度来看,西藏大学发现的扎巴老人是一位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也是位标杆性的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抢救与整理的发展趋势,她指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从史诗的口头形式到史诗书面化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历史的必然,在书面化的过程中,应坚持择优择缺和保留史诗原貌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一、史诗概念和长征史诗的文本内容所谓史诗,黑格尔认为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他说:“史诗是一种用韵文的形式,记录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歌颂重要历史人物业绩的文学体裁。”.他对史诗的这种界定,虽然已为文学界的认同.但后来,卢卡契、弗莱和阿伯拉姆这些文学大师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史诗已暗含着人们对一种“美”的向往与趋同、史诗正悄然地从文学体裁的具体概念向审美的普遍性范畴转化.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正具有其文学体裁与审美范畴的双重特征与属性.它不仅具有一种用韵文(诗词体韵文)的形式,记录了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长征重大历史事件和歌颂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史诗作为蕴含中华多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集大成作品,承载了多民族、多区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具有承扬与传播的时代意义。融媒体时代,《格萨尔》史诗传播的前景更为广阔。文章基于SWOT分析法,系统梳理《格萨尔》史诗当下传播的优劣势、外部机遇及挑战,并从传播主体、内容、受众、渠道、价值等多方面分析,进一步探求在融媒体背景下《格萨尔》史诗传播的优化策略,以推动《格萨尔》史诗有效传承与发展,有力回击反华势力所谓“西藏文化灭绝”等谬论,实现《格萨尔》史诗在新时代焕发民族凝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的史诗期待与读世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而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反史诗追求主要是在民间化资源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9.
《创业颂歌》是大庆师范学院师生创作的一部大型文艺作品,其体裁命名为"音乐舞蹈组歌"。从文学、谱系学和美学范畴考察,它既达到了史诗性质的规定,即主题具有民族性,诠释了权力话语的合理性,也达到了史诗性量的规定,即鸿篇巨制,结构立体,手段多样。因此,《创业颂歌》的体裁可以界定为"音乐舞蹈史诗"。作为史诗,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超越性,同时,它对当下史诗的创作实践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阿来从藏族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养分、寻找灵感,写出了一系列关注民族的佳作。小说《格萨尔王》是他对本民族史诗的重写献礼之作,对民间叙事手法既有借鉴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不同于史诗的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玛纳斯》是一部"活形态"史诗,在有文本记录之前,一直以口头形式在柯尔克孜族民间传播,但口头传播通常局限在一小块地区、一小群人中间,流传范围有限。因而,史诗书面"文本化"是《玛纳斯》史诗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在需要和召唤。而书面文本的形成离不开对史诗的搜集、记录、整理、出版等一系列工作。论文梳理了史诗的搜集记录、史诗文本的整理出版,以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玛纳斯》史诗文本产生的过程,从而把握史诗翻译和研究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史诗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形式多样。虽说各民族的生活形态、心理素质不同,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因此史诗呈现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民族审美意识。本文试从图腾美、力量美、审美个性等方面粗略地探讨一下我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王》开拓了史诗小说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史诗小说"。它将世俗性与神性,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结合为一体,将欲望的日常生活化与宗教的拯救意识糅合为一体,从独特的角度处理了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题材,并试图找寻摆脱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小说中的人物执着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寻找战胜欲望之魔的力量,也让我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  相似文献   

15.
柯尔克孜族民族之魂和伟大历史文化宝典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能够口头保存并将其世代流传是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们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传统的演唱内容与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份,使得史诗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艺术上进一步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对乌恰县67岁的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对他的生平、学艺过程、人生经历以及他演唱的文本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全面展现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德的一份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实地田野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本和语境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格萨尔》史诗传统视为一个大的文本,认为《格萨尔》口头叙事传统中口头说唱的叙事文本、书写文本、格萨尔绘画、雕塑、石刻和遍布各地的风物遗迹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叙事文本,这些叙事文本乃史诗传承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不同的叙事形式纳入史诗文本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挖掘史诗的个性和文化内涵,从而注意到《格萨尔》叙事文本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喻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0):249-249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红色艺术的巅峰之作,它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它不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演于1964年,以鲜明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艺术概括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建立红色武装到迎来祖国解放的光辉历程。一经演出,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突厥语民族和蒙古族由于相同的游牧经济生活、共同的萨满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族源关系和频繁的历史接触,他们的英雄史诗之间具有诸多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和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规律和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阐释了突厥英雄史诗和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世界许多民族国家来说,史诗无疑是一个重要文类。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通行着非常狭隘的史诗观念,选种观念是以古希腊史诗为范例的。问题集中在什么是史诗、什么不是史诗。中国史诗体量巨大、类型多样,至少在形式上是多样的、演述是多样的、受众是多样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我们要根据多元的史诗传统,树立多重选择的研究视域,为世界史诗研究提供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学中,递归指的是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或者层层嵌套。以“丘奇-图灵论点”为基本构想,文章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史诗《格萨尔》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递归结构,并分析了史诗《格萨尔》语篇递归结构具有可选性和无限性两个特点,探讨了《格萨尔》说唱艺人语言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递归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