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红楼梦》甲戌本前面的《凡例》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写的,有人认为是胆砚斋写的,本文认为是畸笏叟曹Zhao所写。胆砚斋乃曹雪芹的伯父曹颜,畸笏叟曹Zhao系曹雪芹的父亲,而《红楼梦》原本《石头记》的作者则应为颜、Zhao之史,雪芹之伯父曹硕,后曹雪芹将《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更名为《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1 这里所说的脂砚斋,是依据俞平伯先生的意见,把诸种《石头记》抄本中的所有评语,都作为脂砚斋的评语看。(参见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一书)其实,那些评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即从甲戌本第2回的眉批“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从这条批语来看,便知除脂砚斋的批语外,尚有“诸公之批”。而所谓的“诸公”,又显然不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论述甲戌本是脂砚斋的初评本。而不是脂砚斋的“二评”本这一问题。因为从版本学的考证上可以证明甲戌本过录于曹雪芹甲戌年前的新成稿本,并较好地保持了曹雪芹原稿的面貌。而甲戌本内的双行批语,全是曹棠村及“诸公”的旧批语;有双行批语的各回,是《风月宝(钅监)》的旧稿,无双行批语的各回,则是曹雪芹的新成之稿。因此我们认为,甲戌本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地位,应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6.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作的阶段,脂砚斋的许多批语,已经在向读者反复说明着《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他  相似文献   

7.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  相似文献   

8.
王燕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9-112
秦可卿,《红楼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形象。曹雪芹曾接受畸笏叟的建议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改"淫丧"为"病死",使其由初稿中一个饱暖思淫欲的女子成为了今稿中寄予作者"兼美"理想的形象。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作者塑造与读者接受的复杂变异,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21回的前半回回目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写袭人以己之娇媚,假装生气,规劝宝玉。宝玉见袭人不理睬他,就说:“我又怎么了?你又劝我。你劝我也罢了,才刚又没见你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什么话了。”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还等我说呢!”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宝玉和袭人的这段对话上面有一条眉批: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世情小说,作为曹雪芹亲友的脂砚斋,洞悉作家的用意,对作家笔下的世情作了一一的点评,他揭示《红楼梦》就是在展现世俗人情的种种形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文章对脂评中的人情,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借以探讨脂砚斋的小说美学思想和阐扬《红楼梦》的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水浒传》李贽评本的辨伪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达成了一些共识。新时期《水浒传》李贽评本辨伪的主要方法是多维度比较与旁证,如:《水浒传》李贽批语与李贽思想、文风的比较,与其他署名李贽评作品的比较等。辨伪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如方法偏失、学风浮躁等。未来的《水浒传》李贽评辨伪工作应将重点放在扩大评点者候选人范围、深化与两种"李评本"刊行相关人士生平和交游情况的考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3.
脂评《红楼梦》曾反复强调一个“情”字,认为作者是“因情提笔”,“因情得文”,“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比情与。”脂评之情是脂砚斋自我审美体验所得。然而,《红楼梦》以情为文,则已成公论,关键在对于此“情”内涵的认识。历来众说大体可归两端:一说此情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一说此情为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之情。二者大体都是对的。但是,在精神世界中,曹雪芹是以怎样一种主体的世界精神观念为标准,为“内在尺度”,来表现他的愤世嫉俗之情的呢?我们以为,若从客观历史的角度,从古典哲学的美学精神的角度来考察,或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5.
甲戌本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年)脂砚斋的抄本。脂砚斋为了纪念曹棠村,因袭了曹棠村初评石头记的体例与次序,称自己的甲戌年初评为脂砚斋再评石头记,书名则定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新成之书已定名《金陵十二钗》,因为脂砚斋要纪念曹棠村,曹雪芹仍用本名《石头记》。这样原来删去的石头的神话及曹棠村的原序就在甲戌本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6.
主要讨论脂评“亲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红楼梦》,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追问和独特思考。借助小说文本与脂砚斋批语的互证,从三个层面对其所表现的人性悲剧进行理解,阐释个体价值的悲剧、爱情理想的悲剧、人生普遍的悲剧,并进而探求其悲剧思想于人性关怀和审美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杜撰出“脂砚斋作《石头记》”论,企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事实上,《石头记》乃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 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二稿。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9.
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时,对《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本文对这些见解作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四)甲戌本《凡例》说:“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第五回警幻仙子也说有“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但是上演时却有十四支曲子,其中十二支曲子咏十二钗(并不都是一人一支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和“第十四支《收尾·飞鸟各投林》”是后来才加进去的。这两支曲子恰恰是为了突出《红楼梦》交叉着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