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中游粗沙区的范围、数量及其基岩产沙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景可 《科学通报》1986,31(12):927-927
黄河下游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河道里,其中有2.8亿吨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这部分泥沙是威胁黄河下游的根源之一,研究这部分泥沙来源区的范围、数量和产生的地层,对治理黄土高原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存在的粗粒泥沙。这些泥沙被水流挟带,输送到下游,使河槽严重淤积,抬高河底及洪水位,造成堤防漫决的危机。要解除这危机,惟有在中游干、支流上建成拦沙库。这对消灭泥沙来源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争取时间。本文简要介绍建设碛口拦沙库的方案。根据实测泥沙资料,并用电子计算机,算出拦沙库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仁 《科学通报》2009,54(5):674-674
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是一个整体. 河流泥沙来源于流域泥沙, 流域环境决定着进入河流的水沙条件, 而水沙条件变化又进一步影响河床演变过程. 以前泥沙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河流输沙与冲淤上, 而对流域面上的侵蚀产沙重视不够. 河流来水来沙条件是通过流域水土流失研究以及利用原型观测和经验方法得出的. 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今还处于小流域的经验估算阶段. 因此, 加强流域泥沙研究, 从根本上揭示流域产流产沙与河床演变及江河治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钱宁院士最早开展流域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关系的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 他通过观察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淤积现象, 认识到黄土高原粗泥沙来源对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起主要作用, 并初步划分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来源区的范围, 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指明了方向. 本人在黄河综合治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承担了“拦减粗泥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影响”的课题, 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土壤侵蚀和输沙特性开展研究, 揭示了来水来沙减少对下游河床冲淤和演变的影响规律. 这些成果是基于对水文资料分析和河流水沙模型计算得出的, 但也需要从流域泥沙角度深入研究河流来水来沙与河床演变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源,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河床能不抬高。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曾以“节节蓄水、分段拦泥”的规划原则,对黄河做了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1973,18(1):39-39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腾而下一泻四千八百多公里,注入渤海湾,由于黄河的中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每年给下游带来十六亿吨的泥沙使河床淤积高于地面,解放前年年泛滥成灾,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6.
齐璞  高航 《科学》2006,58(6):36-39
黄河下游河道是一条受人类影响严重的河道。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开始于1960年代,经过40余年建设,河道游荡范围有所减小.改善了河势.保护了滩区,减轻了现有堤防工程的防洪压力,对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游荡性河道河槽宽浅使得对水流的约束作用差.又由于河道经常摆动.河床中淤积的土质、耐冲的黏土爽层与易冲的粉沙分布十分复杂,因此造成游荡性河道河势变化的随机性。当洪水试图沿着最大比降方向流动时.若遇到阻水挡水物时就被迫改变流向,这也是产生横河、斜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国英 《科学》2003,55(1):41-44
在我国古代治河典籍中,黄河很早就被称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因为多泥沙,且河道善淤、善决、善徙,黄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  相似文献   

8.
黄河是中国泥沙最多的河流。1950年代建立的三门峡水库因考虑泥沙问题不周,大坝建成后,库区很快就被泥沙淤平。后来,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凿开大坝上的排沙孔,才保证了电站的发电,但库区和库区到陕西潼关河段一直淤积严重。水利部决定采用机械清淤的方法,降低潼关高程,提高三门峡水电枢纽系统的综合利用效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关于黄河源区和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径流影响的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以及源区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黄河源区和上游年径流量锐减,它严重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量,并引起黄河下游在20世纪90年代断流天数的增加;并且还指出,黄河上游和源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降水的减少可能是导致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锐减的主要原因,而黄河源区降水强度的减弱对于黄河源区径流在20世纪90年代的锐减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本文还表明了从20世纪80~90年代到新世纪初黄河源区气温的明显上升并没有导致此区域蒸发量的太大变化,它对径流变化影响不大,但对此地区植被和冻土退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5000年的华夏文明。但是自1991年起,黄河年年发生断流,造成了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问题。 黄河断流是怎么回事 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下游,指的是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流量为零。断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日性断流,即日流量为零;另一种是暂时间歇性断流,指一日内出现零  相似文献   

11.
消减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学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宜的行河边界条件和最小的社会、经济损失为原则,通过对地质、地貌、水文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在GIS和数学模型等技术的支撑下,研究了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的消减问题,探讨在现今黄淮海平原是否存在一条可行的最优后备流路.研究认为,在水沙矛盾不能根除的现实条件下,最优后备流路的识别可选择边界条件较优和社会、经济损失较小的重叠区域.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形、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运用距离加权函数和最低成本路径函数计算得到最优后备流路.后备流路完全摆脱鲁西中隆起的影响,全线在海黄裂谷中行河,有利于河道的相对稳定;后备流路的比降增加36.2%、长度缩短15.4%、曲率减小12.2%,有利于行水行沙.总之,启用后备流路能较好地缓解现行黄河的洪灾风险.虽然存在部分人口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的重建以及现有流路被废弃地区用水短缺及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但与国家治黄的巨大累积投入相比较,其绝对数量仍然是可接受的.在被确定的后备流路区域内,由于水资源的充裕和相应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厚杰  杨作升  毕乃双  李海东 《科学通报》2005,50(23):2656-2662
河口入海主流是河流泥沙入海的关键传输通道. 2005年6~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 在黄河口进行了3次沉积动力过程现场观测, 结果表明河口入海主流在20余天内产生了较大幅度的快速摆动, 在相应时段的卫星遥感图像上也得到良好的印证. 河口入海主流的快速摆动是径流与河口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泥沙快速入海, 在拦门沙区域沉积形成拦门沙群, 这是导致河口入海主流快速摆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深入研究建立了大尺度洪灾损失与影响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大尺度洪灾损失与影响预估的方法体系,即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大尺度洪水的淹没特征.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与承灾体类型在空间上的对应分布特点实现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化,通过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大尺度洪灾社会影响和经济财产损失的空间化评估.黄河下游存在发生大尺度洪灾的可能,其洪水管理需要洪灾损失与影响的预评估,但黄河下游目前尚没有比较合适的洪灾预评估方法.经过对黄河下游北岸原阳在1958年型洪水下的模拟决溢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与社会影响预估表明,该方法可以评估大尺度洪灾中经济财产损失的类型、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可以确定受灾人口数量、受灾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能够评估间接损失,可以满足洪水影响区规划和抗洪救灾、减灾决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研究建立了大尺度洪灾损失与影响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大尺度洪灾损失与影响预估的方法体系,即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大尺度洪水的淹没特征.根据土地利用类型与承灾体类型在空间上的对应分布特点实现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化,通过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大尺度洪灾社会影响和经济财产损失的空间化评估.黄河下游存在发生大尺度洪灾的可能,其洪水管理需要洪灾损失与影响的预评估,但黄河下游目前尚没有比较合适的洪灾预评估方法.经过对黄河下游北岸原阳在1958年型洪水下的模拟决溢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与社会影响预估表明,该方法可以评估大尺度洪灾中经济财产损失的类型、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可以确定受灾人口数量、受灾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能够评估间接损失,可以满足洪水影响区规划和抗洪救灾、减灾决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治黄经验初探》一文对二、三千年来黄河河道的变迁情况、原因,历代治黄的经验、教训,以及今后治黄方略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人民治黄     
一黄河是中国一条伟大的河流,它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四千余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的河流,因此,改造黄河,除害兴利,使黄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成为中国人民长期而艰巨的伟大的改造自然的工作。自中国共产党领导治黄以来,已经9年了。为了制止自然的破坏力,使水力转而为社会造福,利用水来灌溉田地,取得动力,把害河变为利河,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人民,贯彻了“以下游防洪为中心大力准备治本”的方针。治  相似文献   

17.
波流作用下底泥输移的非线性粘弹性体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海岸环境中的淤泥在风浪、潮流作用下的输移 ,对港口航道淤积和污染物扩散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淤泥的流变特性 ,提出了非线性粘弹性模型 ,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底泥输移计算的理论方法 ,并考虑了波浪不规则特征的影响 ,其计算结果与水槽实验结果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未来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是采用了黄河三门峡水库二次改建后的“蓄清排浑”方式,也就是汛期降低库水位,敞泄排沙,汛后抬高水位蓄“清水”。应当指出,采用这种方式保持一定的有效库容是可以的,但这样一种运用方式能否解决长的河道型水库(如三峡水库)库尾的泥沙淤积问题呢?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可以,一种认为不行。我们也认为是不行的。因为将来三峡的库尾在重庆河段,距坝址500余公里,重庆处于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口处,在它下游近15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铜锣峡,长2.8公里,江面宽度只200多米,两岸矗立,高出江面300~400米,这是个卡口。在天然情况下汛期铜锣峡受卡口壅水的影响。建库后,回水未端到了重庆,侵蚀基准面抬高后,铜锣峡的卡口作用会更加显著。当遇长江上大和下  相似文献   

19.
河口海岸环境中的淤泥在风浪、潮流作用下的输移,对港口航道淤积和污染物扩散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淤泥的流变特性,提出了非线性粘弹性模型,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底泥输移计算的理论方法,并考虑了波浪不规则特征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与水槽实验结果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20.
蒲津渡是黄河著名的古渡口,史为秦晋交通之要冲,而今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