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身份卑贱的奴才也着力加以塑造 ,他笔下的奴才分三类 :一、具有反抗意识的奴仆 ;二、安于现状 ,甘心为奴 ,并竭心尽力为主子效忠的奴才 ;三、正在蜕变为主人的世仆。奴仆形象体系与书中其他形象体系一样具有悲剧性。曹雪芹刻画奴仆形象的艺术性 ,归为一个字 :“活”。即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对奴仆形象的塑造 ,只有在曹雪芹笔下 ,才不分贵贱 ,创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各类奴才的形象。我们仅将视野限定在贾府中 ,看看其中的奴仆形象。贾家荣、宁二府的主子们 ,总共不超过三四十人 ,但奴仆的总数大概有他们的九…  相似文献   

2.
释"白丁"     
本文主要以<矢令簋>铭文中之"白丁"两字为研究对象,结合郭沫若先生对此铭文之考释,并依据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之现存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白丁"并非一词,而实乃两个连用的单音词,"白"即为"伯","白"与"丁"之关系即为帅卒将士之关系.同时又引申发凡,由"白"字试探古代五等五爵制度之初始状态与产生原因,并最终认定五等五爵制度于殷、周时代并不存在等级之别,"公侯伯子",实为不同环境之不同称谓,"公"涉祭祀,"侯"关畋游,"伯"及征伐,"子"连成人,亦与狩猎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焕林 《科技资讯》2010,(36):240-240
鲁迅的小说是揭露封建传统文化的"吃人"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劣根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阿Q的被奴化、阿Q的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阿Q的造反,都深刻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沉闷与无奈。作为精神界的思想领袖,鲁迅指出:奴才的反抗最终还是瓦砾场上修补老例。要走出这个怪圈,只有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毁坏这厨房,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企业的和谐发展是重要的基础.从"和"视域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入手,着重从企业与员工之"和为贵"、企业与企业之"和而不同"、企业与社会之"义利之和"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企业与员工之"和为贵"理念,包含:追求企业中员工个性的和谐发展;追求员工与员工关系的和谐;追求管理者与员工关系的和谐;追求员工与制度环境的和谐;追求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和谐.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合作是生存之道;合作就是减少内耗.企业与社会之间"义利和合"的理念,包含:企业要强调"义以分之";企业要强调"义以为上";企业要强调"义利之和".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对“义气”文化的最好诠释。小说生动地表现了“替天行道”是“义”的根据、“济困扶危”“仗义疏财”是我们民族“义气”的基本内容、发现并尊重人才是“义”的最高表现形式,而且“义”还是团结人教育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之"垮掉的一代"既是文化运动,亦是文学运动."垮掉的一代"作家与佛禅有极深的因缘.在修习过程中,他们将佛禅与美国本上文化相融合而发展成为"垮掉禅".正是"垮掉禅"对禅宗之挪用、误读和扭曲,才启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触发了他们采用自发性写作、自南流动写作、冥想和呼吸写作等崭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从而也展示了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同时,"垮掉禅"也推动了佛禅在美同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之渗透,促进了佛禅在美国本土化实践之进程.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朱子"理"之理解,存在许多困难和纷乱.其实,朱子之理,内涵有"根原之理"与"一物之理"两个层次,又可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向去描述."根原之理",是阴阳气化流行或万事万物发动生成的最终理由和动因;所以然之理或太极,是形式上的根原之理,而天地生物之心或天地之仁是实质上的根原之理."一物之理",是一事物"成为自身"所呈现的条理秩序和确定性;文理或定理,是形式上的一物之理,而"性"是实质上的一物之理.在朱子看来,"根原之理"与"一物之理"之间是既区隔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其重心都在实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建"义新考     
"建"之本义,自汉代"立朝律"以来众说纷纭,似各有局限,将其进行新的考释势在必行."建"中之"聿",理应为动词,并非以往认可的名词"笔"或"木柱";从殷墟卜辞等"建"字早期形态来看,构字中承担主要内涵的部分实为"|";"|"作动词,主要涵义为"由下而上、升高";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止"与"土","止"义为足,引申为下基,"土"为数"点",指扬土溅尘事.因此,将"建"字构形中"手""|""止""土"合而观之,"建"之本义实为"填土造垣以立城"."建"字之"廴",并非"从彳引之",而是从"L"而来;"L"亦非所谓的"庭中",而应是"区"的意思;"区"中有"品",品为众,以此使"聿"既不是只造一墙,亦不为笔、杖,而与"立城以盛民"关联契合.  相似文献   

9.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选录的<荀子·劝学>篇中对"诗曰:'嗟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而景福'"这段话中"靖"、"共"二字的释义有些不妥.在先秦典籍中,各家分别将"靖"字释为"安"、"治"、"谋"、"安谋",或作"静";对"共"字,有的释为"具",有的释为"恭",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认为"共"与"恭"是异体字,等等,各家分歧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对两字进行考证后认为,将"靖"字释为"安也",将"共"释为通"恭"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2.
"翱翔",古籍中多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宗旨:从古汉语的早期文字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据此分析和还原神圣言语活动在古人生活和意识中的地位、作用,给在后代书写文明中被遮蔽和遗忘已久的"文学发生"问题,确认中国的"神话历史"之神圣叙事之由来,对<尚书>所代表的华夏"史书"文体之由来,打开一种知识社会学的重新理解之途径.  相似文献   

14.
"灶神"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谭恩美的小说<灶神之妻>中, "灶神"故事与小说中雯妮与文福的故事的完美契合不仅说明了谭恩美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阐释,也体现了"灶神"故事对建构整部小说的作用.其新颖的立意、二元性叙事结构和对小说的情节预设功能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5.
辞章的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意"与"象"之所以能连结,甚至互动,自来虽先后有"比兴"与"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都不尽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说之出现.试着参酌这种学说,分别就辞章中意、象之连结或互动,先探讨其相关理论,再举几首古典诗词为例作说明,然后综合起来略作美学之诠释,以概见"异质同构"在辞章意象中的奥妙表现.  相似文献   

16.
项穆的书论,把"中和之美"与"中庸之为德"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把伦理学的理学渗透到书法美学中,完全是"中和"复古.而当今书法的现状,也有"中和"复古之倾向.  相似文献   

17.
神化与妖魔化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对CRM的认识与理解也在市场的洗礼与验证中不断反复.坚持"厂商搭台、用户唱戏"的原则,在为客户提供高效而适用的工具的同时,努力培育整个CRM市场,成为CRM厂商们的共赢之道!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试图探讨是"诗中有俗,俗中有歌"的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既是诗歌,也是民歌,更是民俗"美学特征和各自间的艺术演化的相互关系与关联.世俗"风化"与"民俗之诗"间的互动、互促、互相影响的审美与伦理教化关系被阐释得较全面而辩证,是我们认识诗、歌与风、民、俗等概念及其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 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