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米丽亚和利蓓加是《名利场》中两个性格迥异、命运也截然不同的人物,但她们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她们的婚姻情感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奈的依附地位及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名利场》全景展示了一幅英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体现出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文章从萨克雷的人生经历和阶级立场出发,探究萨克雷的阶级局限性产生根源,结合小说《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生活经历,分析萨克雷矛盾的阶级道德观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完成对萨克雷阶级道德观的深入探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名利场》中夏泼小姐的衣服和金刚钻为例,剖析了19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对物的对立功能、对人与物间的关系所作的深刻思考。萨克雷不仅看穿了"名利场"中物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使用价值、突显物主(拥有者或使用者)身份地位的符号功能,他还看到了物的另一功能:它们往往会脱离主人的控制,去控告主人、威胁主人,甚至颠覆其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5.
“化隐为显”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技巧。所谓“化隐为显”,是指译者根据某种需要,将原文字面没有但实质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显露出来。以杨必译的《名利场》为例。原文一开始,萨克雷就写道:"As the Nanager of  相似文献   

6.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本人在1956年12月30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里,发表了一篇“闻一多先生‘诗新台鸿字说’辨正”的文章,郭沫若先生在今年1月5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释‘乌雁酿’”,对鄙说多所指正,使我非常感谢。不过还有许多地方,不敢苟同。爱本百家争鸣之意,特申鄙见,再请郭先生指教。郭先生在文章里指出“尔雅”“‘高雁丑’是说乌限之类。丑是丑类之丑,并下是美丑之丑”。这种解释是很正确的。因为我当时要证成闻先生“焦喻美,鸿喻丑”的说法,就根据郝懿行“尔雅义疏”“鸢乌丑,注引  相似文献   

8.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彭婷婷 《科技信息》2009,(24):106-106
《名利场》出自于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之手,其片段“开幕以前的几句话”描写的是一个舞台的领班在开幕前的开场白,它在国内有不同的译本。本文作者选取杨必、李明、贾文浩以及贾文渊的译文,从文章的选词,语言的形式和生动性等方面对这三篇译文进行对比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东方术士的“点金术”,只不过是一场诱人的梦幻,但艺术创作中的“点金术”确实是存在的。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就曾说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接触一下,‘丑’就变成美了。” (《罗丹艺术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把现实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而在拙劣作者的手下,美甚至可以变为丑。那么,这个能化丑为美的“魔杖”是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绝对的美与丑,它们是与人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只老虎,孤立地看很难说出它的美或丑;当人们在深山中与猛虎猝然相遇时,它是凶的、恶的、丑  相似文献   

11.
夏洛蒂·勃朗特与萨克雷分别塑造了家庭女教师形象 :简·爱与利蓓加。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中有异 :她们所处的时代 ,社会出身 ,人生道路大致相同 ,但在褒贬色彩和形象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则主要是由于创造形象的作家萨克雷与夏洛蒂·勃郎特性别不同造成的。作家性别的不同会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美点寻踪”可以在阅读文教学中,通过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人物形象美三个主要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3.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如果你表现不出一代人的所有卑鄙龌龊的全都深度,那你就不能把社会及整个一代人引向美”。由生活的“丑”达到艺术的“美”,务必有典型的人物形象作为审美具象,才能产生不朽的艺术价值。《金瓶梅》作为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而成的伟大写实主义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群体。而纵观这些  相似文献   

14.
代增真 《科技资讯》2014,(30):229-230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并从翻译过程中意义转换的科学性、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化再现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航天飞机是20世纪80年代的“太空巴士”,它的出现开创了人类向宇宙空间进军的新纪元。“希望号”航天飞机是日本于1987年开始研制的首架航天飞机(图①),其任务是为美俄共建的“自由号”国际空间站运送日本实验舱,或为其他空间平台运送货物。“希望号”航天飞机的外形为后掠式三角翼,两个翼尖上翘。它机长16米,高3米,宽10米,起飞重量约8吨,可将2.4吨货物送上空间站,或将1.2吨货物自空间站取回。该机的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相当先进,具备自动着陆能力,它可以在轨道上连续飞行4天。  相似文献   

16.
事物有美也有丑,美与丑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审丑和审美意识的产生:就汉画“无盐丑女钟离春”来看,中国人受儒家、道家审丑思想的影响,对形式的美与丑并不看重,看重的是寓形之中的“德、神、义”,这种审丑思维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衡量事物的美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朗加纳斯的《论崇高》对“阳刚之美”的分析从表层内容上看有相似之处 ,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又可以看出两者本质上的不同 ,本文将试图从美产生的一般规律和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两方面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运用系统方法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意识进行多侧面的立体透视 ,可以看出 :民族传统意识有其长处 ,也有其短处 ;同一种民族意识往往具有进步与落后、美与丑的二重性 ;民族传统意识是发展变化的 ,有顺向发展 ,也有逆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玉诺“月亮女神”型的诗歌散发着“爱”和“美”的梦幻、浪漫气息,游离于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风格之外。诗人称自已有一颗“遇见悲哀便美化了的心”,但与王统照、谢冰心对“爱”和“美”的玄想相比,他笔下的“爱”与“美”浸透着更多的苦涩意味。诗文中的“她”意象则是诗人将悲哀愁苦之情美化、浪漫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1770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坎伯兰湖区(Cumberland)。他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一个领袖人物。大自然是他诗歌歌颂的主要主题,他因此也被誉为“崇尚自然主义者”(“Worshipper of Nature”)。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真切的爱,他认为大自然除了给人以感官之美外,还给人带来智慧和力量。1797年诗人华兹华斯与塞·特·克勒律治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