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棱镜门"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仍没有彻底结束的迹象。这桩牵动了全世界目光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它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美国的监听计划曝光,又向我们发出了哪些警示?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对物联网云计算系统的信息安全也非常重视。无论是科技部的"十二五规划",还是发改委的重大专项,都对物联网安全给予专项支持。但是,面对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必须要加倍重视网络安全问题。"棱镜门"事件爆发2013年6月3日,美国前中央情报局(CIA)雇员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关于"棱镜"(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泄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从此揭开了该项目的秘密。斯诺登本人也因此遭美国政府通缉,并被吊  相似文献   

2.
"棱镜事件"给政府、企业及个人上了一堂现实版的信息谍战课,警示着中国政府、军队、国企,尤其是通信企业要即刻行动,在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做好数据安全防范,抵御外侵是当务之急。近期,一个身份敏感的美国前CIA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潜逃至香港,他对美国政府"棱镜"项目(PRISM)中如何利用网络监控美国本土民众和中国等世界许多国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震惊全世界政坛,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时光荏苒,"剧情"波折、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已历经三载多,但这一事件对美国造成的影响依然清晰而深刻。前不久,苹果公司和美国联邦调查局还因手机解锁问题激烈对峙甚至对簿公堂,引发美国高科技公司对苹果公司一边倒的支持。这一事件的本质是"棱镜门"所引发的美国情报机构与商业公司的关系问题。后"棱镜门"时代,美国情报机构迫于国内外压力作出了一些改革与调整。"棱镜门"触发新反思  相似文献   

4.
《上海信息化》2009,(5):86-86
《2008年中国网民信息网络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网民愿意使用免费的安全软件,而近八成的网民对于在网上提供个人信息安全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影响网民上网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调查显示,近半数网民从未听说或关注过第三方机构颁发的网站诚信标示,我国互联网亟需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信息安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2,(12):64-65
正经过若干年的飞速发展,现在,中国有超过5亿的网民。即全球每5个网民中就有一个以上是中国人。译者注:"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最近发布的2012年互联网趋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接近23亿,同比增长8%。中国互联网用户位居全球第一,为5.13亿,即每4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透明化的过程中所引发的信息安全现象,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校内网信息泄露"事件出发,探讨了事件的原因、处理过程及所带来的启示,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对付恐怖主义要有一个全球的视角许涛:我们对付恐怖主义除了技术上、组织上和人力上的认真应对之外,还要有一个高度,要有一个全球的视角。关于恐怖主义,在国际政治中还有个话语权的问题。在9.11事件之前,2001年刚刚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三股势力"的概念,当时并不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9.11事件后美国人提出反对恐怖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6日,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花旗集团(Citigroup),其存储有390万客户姓名、账户信息、支付记录以及社保卡号等信息的磁盘,在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传递途中丢失,4000万张信用卡资料在美国被黑客窃取,凭借这些资料,黑客就能制造伪卡,大肆刷卡.该事件成为当时美国一系列客户信息失窃案中最大的一宗,但该案例仅是全球信息安全事件中的冰山一角.根据统计,造成数据安全缺失的原因,70~80%都是由企业内部的员工引起的.实际上,这与国际制造业所发生的变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不断发展,相关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事件频发。2013年6月,美国人斯诺登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他向世界揭示美国监视美国公民以及监听世界各国的惊天大秘密。此举引爆了保障全球网络信息安全的警钟,让各国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这些网络世界的安全事件,不仅使公民的个人隐私、公司的商业机密遭到泄露而引发损失,甚至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唐岚 《世界知识》2013,(14):32-34
近日,"棱镜"、"颞颥"等美英系列秘密监控项目相继曝光,全球一片哗然。美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接二连三曝出"猛料",称美英情报部门无网不入,从简单的通话记录到直接进入谷歌、苹果、脸谱等九大互联网巨头服务器获取电邮、网络浏览和聊天记录、照片、存储数据、视频会议、文件传输以及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等各种"网络踪迹",再到目标国家的骨干网络和重要系统,无一不是美国的囊中之物。斯诺登掀开的不仅是美国秘密监控的面纱,更为个人和其他国家敲响了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的警钟。  相似文献   

11.
"犀利哥"、 "裸婚"、 "炒蒜团"、 "楼歪歪"、"独二代"、 "高富帅"、 "舌尖上的XX"……或许你已经发现,回忆近两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个长句子似的新闻标题,而是只有寥寥数字的词语. 随着应接不暇的网络热词在互联网上涌现,这些热词也鲜明地表现出共同点:有着非凡创造力的网民对热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包装、提炼和总结,最终浓缩成一个个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网络锐词.也就是说,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提炼出具有强烈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从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修辞效果,吸引了广泛关注和分享.  相似文献   

12.
名刊摘要     
《信息化建设》2011,(2):2-2
1感谢互联网10年前,巨头们控制着互联网世界的进入门槛,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好奇地研究着.com开启的另一个世界。现在,全中国有4.5亿网民,全球有接近20亿人在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3.
李峥 《世界知识》2013,(17):42-43
"棱镜计划"的曝光,让美国近20年来一直成长迅速、能量巨大的"情报科技复合体"浮出水面。这一新生的利益集团正在影响美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未来其影响力可能与曾经臭名昭著的"军工复合体"齐平。硅谷和马里兰为何走到了一起"棱镜计划"曝光后,硅谷和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国安局"都倍感压力。一时间,谷歌、微软、脸书等美国互联网巨头纷纷向外界澄清对"棱镜计划"并不知情,雅虎等公司还要求美国  相似文献   

14.
事件回放:1月27日,有网民在某网站"香港讨论区"上传一张疑似香港艺人阿娇(钟欣桐)与绯闻男友陈冠希的艳照.28日下午,网上流传第二张疑似陈冠希与另一个绯闻女友陈文媛的艳照.29日下午,自称"EdisonChen"的网民发布与第一张艳照相连的四幅连环照.与此同时,有网友宣称这些照片是出自一短片,并准备上传该短片.随后,该事件演化为轰动娱乐圈的艺人艳照事件,香港警方神速破案.原来引起网友为之疯狂的照片,是有艺人将手提电脑送往港岛一间电脑公司修理时意外泄露.香港警方先后拘捕数人,其中有信息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5.
李洪声 《世界博览》2013,(16):18-19
那些曾向苏联寻求庇护的美国人斯诺登成为了"又一位"获得俄当局庇护的美国公民。走上这条道路的美国人其实大有人在,他们心怀美好幻想,多数人却收获了悲惨的结局。本月初,美国"棱镜门"泄密者、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结束了在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一个多月的流亡生活,获准进入俄罗斯临时避难。维基解密在官方推特上称,斯诺登获得难民身份,得到为期一年的庇护。  相似文献   

16.
羊年新春最具影响力的产业热点是什么?不是令网民戳僵手指的"抢红包大战",不是滴滴快的这对世仇的情人节合体,也不是美国科技厂商联名要求政府向中国信息安全新政施压……上述事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中国科技巨头崛起的"国家企业"战略——正如苹果之于美国、奔驰之于德国、三星之于韩国、佳能之于日本,阿里巴巴的新年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国家企业",而"大数据"是其践行征程中最有力的"技术推手"。  相似文献   

17.
以2015年在中国发生过的3起网络舆情事件的反转情况为例,通过收集当事人的意图目标和倾向性,以及网民评论信息的关键词,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作出以支持、反对、中立等为评论域关键词的评判分类.分类结果表明:网民对于舆情事件都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即他们不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就是持有反对的态度,只有少部分网民保持中立的态度.而网民的这些态度都是基于网络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发生转变的,很多网民从最开始持有的支持态度到后来转变为反对的态度.最后,阐释了舆情反转的现象和规律,并提出了4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近,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向国际媒体露了美国的“PRISM(棱镜)”项目, 揭开了美国对本国及他国信息监控的冰山一角, 也在全球掀起了关于隐私危机的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9.
正尽管美国方面多次声称要关闭关塔那摩等"黑色监狱",但曾经的"黑色囚徒"默罕默德·艾哈迈德·苏哈德认为,美国的"虐囚计划"并不会结束。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时任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授权中央情报局在全球范围里抓捕涉嫌从事恐怖活动的人员。随后,中情局在世界各地开展"反恐行动",只要认定一个人有涉恐嫌疑就实施抓捕,并进行秘密关押,地点遍及世界各地,而不受美国和当地国家法律的约束,如"囚犯"没有聘请律师为其辩护的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多月,关注财经新闻的人至少对以下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个是中国A股市场"屡创新高",另一个就是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亦称次级债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所产生的猛烈冲击,说是一场灾难丝毫不为过。欧洲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以至于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遇严重挤兑(见压题照片)。更要命的是,至今谁也说不出这场危机的"底"在哪里。美国财长保尔森曾警告说,次级债危机在信贷市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比过去20年中任何一次金融震荡持续的时间都要长。谁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谁又是受害者?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本身乃至全球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欧洲人被美国人"涮"了吗?这些都是我们要梳理的问题。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一些银行也有一定损失。中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都应从中吸取深刻教训。比如,将缺乏支付能力居民的住房问题推给市场,必定后患无穷。有人甚至说,危机之前,中国的房地产问题还只是从经济问题发展成了社会问题,而这场危机的爆发,则可能使其上升为经济安全问题。因此,这场危机对中国是有警示意义的。——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