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应以西方人习惯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应当在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上考虑人名拼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也谈中国人姓名外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人名的译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名拼写名前姓后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应先查明情况 研究问题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名英译理据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人姓名拉丁字母译写的意见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使用汉语拼音法规范中国人名外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统一和规范中国人姓名的外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 ,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 ,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 ,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宣传贯彻不够 ,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 ,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 ,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 ,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 ,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 ,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 ,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 ,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 ,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 ,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本刊特辟专栏 ,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 ,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 ,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关于我国人名外译,有关部门曾作出过规定,即外译时使用汉语拼音,按汉字读音拼写。这是一个已明确、统一的问题。但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宣传贯彻不够,缺乏严格的有力措施,同时对原规定执行中一些问题未能及时研究解决,致使在拼写方式上出现一些混乱现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人名外译问题愈显突出。在西方国家人名拼写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下,我国人名外译的混乱现象越发严重。对于这种混乱情况,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时有反映,甚至一批批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过不少提案,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国家语委有关领导对此也很重视。本刊认为,当今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故此,我国人名外译的规范化将变得十分迫切。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刊特辟专栏,邀请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再请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研讨。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努力和支持下,我国一定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定。1.姓名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之一。姓名是每个人的代号,是一个个专有名词。一个民族的人名,对另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外来语。1.1 民族间的交往,特别是当文字体系彼此不同时,必然存在姓名的转写问题。世界的文字体系,从外来词拼写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①拉丁系(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②斯拉夫系(如俄文、保加利亚文);③希腊系;④希伯来系;⑤阿拉伯系;⑥印度系;⑦汉字系(包括汉文、日文、朝鲜文、越南文)。中国人的姓名转换成别的文字系统,在历史上以转写成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形式最有影响。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在国际标准强调“单一罗马化”的情况下,姓名的罗马化规范转写就尤其显得重要。1.2 不同民族的姓名系统虽然五花八门,各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特点。但总的看来,一般都有姓和名两部分(只有名而无姓的仅仅是极少数)。主要的不同有两点:①有的民族在姓和名的前后还有某一种或几种附加成分,诸如:父姓、母姓、祖父名、父名、中名、冠称、尊称、氏、字、绰号、别号等等。②姓和名的次序有别。有的姓在前,名在后;有的姓在后,而名在前。姓在前名在后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还有欧洲的匈牙利。姓在后名在前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欧美各国,如: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瑞典、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前苏联、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波兰、捷克,还有亚洲的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伊朗、土耳其。1.3 由于不同民族的人名在构成上各具特点,所以很多国家对涉及外国人出入境文件和公证等各种书面材料,特别注重姓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如英语国家提供的书面材料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相关的栏目:Name或Your Name(姓名),Name in Full(姓名全称),Chinese Characters (中文姓名),STC Numbers For Chinese Names(中文姓名标准电码),Other Names (Insert Maiden,Professional,Religious,Stage,Samed Aliases)(其他名字,如婚前名、职业名、教名、艺名和别名),Main Name as Used in Your Publications (for Alphabetical Identification)(出版物上的署名,便于按字母顺序识别),Family Name(姓),First Name(洗礼名),Surname(别名、绰号),Given Names(教名),Middle Name(中名)。1.4 拿现代中国人的姓名跟世界上别的一些民族比较,并不是很复杂的,其构成的规律性是很强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材料作了抽样统计,中国汉族人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单姓+单名,如:张华;②单姓+双名,如:张少华;③双姓+单名,如:欧阳军;④双姓+双名,如:欧阳颜如。极少数的是:⑤单姓+仨名,主要有两种情形:a.父(母)姓+(父)母姓+名。如:陈王佳平。b.婆家姓+娘家姓+名(多为老年妇女)。如:陈张秋菊(第⑤种情况不属于复姓)。2.既然为适应拉丁文字系统书面语转写中国人的姓名,采用拉丁字母(罗马字母)自然是无须质疑的了,但采取怎样的方案,却经过了一番历史的周折。中国人名转写为罗马字母,也就是用罗马字母比照汉语语音,大约始于明末,但鸦片战争之后才真正兴起。当时海禁大开,中西交往日益频繁,税关、邮政、公牍、报章,涉及中国人名、地名,必须译成西文。不过拼写方法很不一致。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所谓威妥玛式和邮政式。2.1 威妥玛(1818~1895),英国外交官,从1841年起在英国驻华使馆先后任秘书、公使,于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书中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方式,称为“威妥玛式”,原作为某些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学习汉文的注音工具,后来随着英文的广泛传播而流传开来,成为在英文中音译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的一种主要拼法。后来,英国另一个驻华外交人员翟理斯(1845~1935)又作了部分修正,所以也称“威妥玛—翟理斯式”。这个方案在中国大陆一直沿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甚至更晚些时候。“威妥玛式”就其流通范围来说,影响是相当大的,但在语言学的技术性上还是相当不完备的。比如,不同的声母采取同一种符号,用许多附加符号区别发音,而排版印刷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省略符号,大量音节产生混乱,如,“周”“丑”不分,“邓”“藤”不分。2.2 邮政式拼音是1906年清朝“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制定的。它是主要用于拼写中国地名的一种拼音方案,基本上以翟理斯编纂的《华英字典》中的拉丁字母拼音为依据。邮政式跟威妥玛式有一些差别,如:取消威妥玛式中的送气符号“‘”,改换了几个声母。3.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案,中国人姓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十分混乱。直到《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才有了获得最后解决的希望。3.1 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所作的《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指出,汉语拼音方案“可以在对外的文件、书报中音译中国的人名地名,可以用来编索引”。3.2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3.3 1973年12月6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召开使用汉语拼音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统一规范问题座谈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总参谋部测绘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新华社、邮电部、广播事业局、外文出版局、出版事业管理局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一致同意尽快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我国的人名、地名,消除长期存在的混乱现象。3.4 197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3.5 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修订)》。3.6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文改会、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国发[1978]192号)。文件指出: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消除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的重要措施。文件规定,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世界语等。3.7 1978年12月1日中国外交部通知各国驻华外交代表机关:“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文件译文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规范。”3.8 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布《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指出,“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3.9 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表由该组织成员国投票表决决定的国际标准ISO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规定拼写汉语以汉语拼音为国际标准。3.10 1984年10月汉语拼音正词法委员会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其中若干条目涉及汉语人名罗马化拼写法。3.11 1988年8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修订稿)》。4.《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6年修订)的条文简单明了。5.国务院1978年发布192号文件以来,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已经在国内外通行,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因为原先国际上通行威妥玛式拼写法,如果新的拼写法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外事中就会出现护照拒签的情况,也会影响到涉外电报、票据甚至外交文件的法律效力问题。所以说,国际社会采纳中国人名罗马字母拼写法,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这些年来,这个拼写法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这主要是:①由于宣传和学习的不够,国内外不少的人对它还不很熟悉,因此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在举世瞩目的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姓名的拼写就出现一些失误,如:DENG YAPING(邓亚萍)和Chen Cuiting(陈翠婷)两人的名字出现在一起,而大小写的规则不一致;YANG,WEN YI(杨文意)在姓的后边加了逗号,双名分写;SHEN,J.Q.(沈坚强)和G.R.XU(许国荣)两人名字的缩写都有问题。②在华人社会(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港澳)人名的拼写法尚不统一。③欧美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往往把汉语拼音拼写的中国人名的姓和名颠倒过来,由此产生一些麻烦。这些情况都不是汉语拼音本身的问题,但又需要我们去正视。特别是第③种情形。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此陆续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七届政协委员、河北省科学院院长邹仁鋆教授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中国人名汉语拼音表示法国际化的建议》的专题发言,建议:在尽量不大幅度变动国发[1978] 192号文件规定的前提下,既保持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的传统习惯,又不致被国外认错,姓的汉语拼音字母全部改为大写,如LI Xiannian(李先念),QIAN Xuesen(钱学森)。国家语委对该提案非常重视,专门召集外交部、公安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周报的专家和邹仁鋆先生本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座谈,但最后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不过,国家语委目前正着手进一步调查研究,准备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拟订人名拼写的专用规则,设法解决出版物著录中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所出现的实际问题。6.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姓名特征。一个民族在涉及别的民族人名时,应去了解那个民族人名的组织特点,以便在本民族书面语言中正确地表现那个民族的人名。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个“名从主人”的问题。按道理说,你对别的民族人名产生误解,不在于那个民族的人名如何,也不能为符合你的习惯作什么改造。比如,欧美人对中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还不习惯,造成一些误会,这不是我们的拼写方式上的问题。当然,既然存在问题,就不能回避。目前虽然国家对人名的拼写已经公布了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但技术性问题可以在学术的范围内进行讨论,甚至可以经过法定程序作一些必要的补充修订。 *原文详见本刊34页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以汉字拼音正确表达我国论作人名的问题非常重要。国家语委过去制定的几个相关件颁布以后,中国人姓名的拼写有了规矩,但仍不能适应献录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要求。为了规范数据库中重要检索和评价项目的数据格式,提高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效率,我们制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该规范对汉语姓名拼写法作了变通处理。执行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议国家语言字工作委员会采取措施,尽快对原国家标准做出适当修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国人名如何外译引起社会上的不少争论,在采取何种译法这个问题上,有人主张中外结合,如将王大卫译成David Wang;有人主张结合西人读音,如沿用威妥玛式拼法,如将孙东译成SUN TUNG;在姓和名的顺序问题上,有人认为应该名在前,姓在后,有人虽认为应该姓在前,名在后,但又建议在姓和名之间加上分隔符。在如何处理双名问题上,有人提议使用分隔符号,如将陈彬文译成Chen Bin-Wen。至于在大小写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意见的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五花八门,加之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译名风格的影响造成了中国人名外译上的混乱,给我们的国际交流活动带来了不便。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在人名拼写上的习惯不同,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单位和出版物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国家有关法规。我们认为,在中国人名外译问题上,应该依照《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等法规,采用汉语拼音方式来规范中国人名外译,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出台《拼音法》。
从民族文化传统来讲,中国人把姓氏摆在名字前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姓名的使用和书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将姓名的顺序颠倒。再者,汉语拼音采用拉丁语系的写法,在实际运用上并不困难。
从政策法规方面来讲,我国在国人姓名外译问题上实际上已有明确规定。例如,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4年5月发布、1976年9月修订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明确规定:“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杨/立,杨/为民)”;“复姓连写:(欧阳/文)”等。那么,“姓在前,名在后”,“双名连写,中间不加短横”等原则也是规定了的。国务院1978年9月批转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所附的“实施说明”明确规定“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同时规定:“一些常见的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原来有惯用拼法的(如孔夫子、孙逸仙等),可以不改,必要时也可以改用新拼法,后面括注惯用拼法”,“海外华侨及外籍华人、华裔的姓名,均以本人惯用拼法为准。”
外交部于1978年12月1日通报各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文件译文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外交部翻译室作为外交文件翻译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多年来一直是严格按照这一规定行事,效果也是显著的。
应该进一步指出,汉语拼音方案目前已由我国的国家标准发展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和其他词语的国际标准。因此,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国人名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标准。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公民所持护照的英文名字都是依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国外新闻媒体在报道我国情况涉及人名地名时,其读写顺序和我们一样,例如,北京以前的英译是Peking,在我们按拼音改成Beijing后,现在世界上都用Beijing。其他的许多例子就不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人名外译有没有规范,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坚持有关规范,也就是坚持用《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等来统一中国人名外译标准。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的使用体现了国家尊严,民族感情以及建立在一定习惯基础上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名外译问题上我们应当认真遵循现有规范,不可各行其是。另外,既然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法规,我们就应当严格依法行事,这也是一个法制社会公民的义务。同时我们也认为,一些具有建设性、合理性的意见也值得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以研究,为今后修订有关法规时有所参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法制日益健全,以立法形式,例如通过制定《姓名法》进一步规范中国人名外译标准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的公布,对规范、统一中国人汉语拼音姓名的书写格式无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的汉语拼音姓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承认和接受,已成为国际的通用做法。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不仅是中国人名英译的统一标准,也是国际通用标准,全世界都遵守这一行文准则,中国译员更应带头遵照执行,以维护国家与民族尊严。应该注意的是中国人名、地名复杂,有很多特殊的称呼,因各种原因而产生不同的译法,如专名、通名、单名、简称和历史沿用名,还有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和各种例外,翻译时都值得注意。为了进一步规范华人姓名译名,消除长期混淆不清的状况,澄清中国人名英译理据是非常重要的。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美国及世界的绝大部分新闻媒体就一直使用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法,更不用说港、澳、新加坡等华人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教授林克说:“书写语言的方式体现了人的精神和行为,包括政治行为,这深深根置于中国文化之中。”(美国《洛杉矶报》2000-02-09)可见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所具有的广泛的民族凝聚力。历史上,英语中还未产生任何如此规范的、并广泛使用的中国人名、地名的拼写系统。(还可参见“中华姓氏音读表”“专有名词拼音对照表”《远东汉英大词典》梁实秋,1995:1655-1722)1.鉴于华人姓氏英(外)译状况长期混乱,要规范华人姓、名拼写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一般来说,中国人名的拼法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分写或用连字符连接。姓与名开头都大写。但华人的姓与名与西方姓与名的顺序排列有冲突,如金惠康在国内办理护照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拼音拼写姓名是Jin(-)Huikang,但在美国申请社会保险号时和在美国银行申请银行账号时,就得写成Huikang Jin。出了论文、专著被别人引用时,按英文引用惯例就被写成了Jin,Huikang。现在国内刊物又要求写成JIN Huikang。在买(国内、外)机票时还被写成Jin/Huikang。笔者有一次去做名片,取的时候打字员告诉我,我的英文名译得不地道,应该像香港人那样做,她已给改成了Jin Hu i-Kang。我当时快气昏了头,我教英语20年,还不知道怎样正确地拼写我本人的英文姓名!我的名字就被动地有了以上几种拼法,可见中国姓名外译之混乱,有时也是身不由己的。如许多留学人员回国后,因其留学期间所获的文凭及学术论文署名等原因,也只好沿用美(英)式拼法,明知故犯。如北大英文教授申丹的英文名就写成Dan Sheng。1963年我进中学,我的英文老师就将我的名字按威妥玛式(Wade system)拼写成Qin Hui-Kang。因为在这个粗劣,带有殖民色彩的系统中,金、秦、晋都拼成Qin。有位香港教授还给我说“代、戴”姓,在Wade system中应写成Die,其意乃大忌,因而香港人要加上一个不发音的辅音h,写成了Dieh以避邪。这成了香港姓名英译的一大特色。另外,过去香港居民出生时一般都要取汉、英双名或是英译姓氏,并正式在户籍上登记。大陆目前没有类似《姓名法》的法律条款,没有要求中国居民在户籍上注册登记英文姓、名。但凡在国际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文章都要同时使用英译名,以便国际文献检索。中国人名的汉语拼音拼写按西方文献惯例缩写时,也很容易造成混淆。如Jin Huikang缩写成Jin,H.,就整整少了一个汉字的信息,这会造成大量的重名现象。因为只有26个字母(从A到Z,而实际上汉语拼音没有V,也没有I、U打头的汉字,只能缩写成23个字母而已),全国有多少姓金的人呢?现已知中国李姓人氏已逾亿,也只能缩写成23个字母符号,岂不笑话?这便是中文人名英译在国内、国际背景中的实际运作情况。笔者提议由我国有关部门出面来建议国际社会使用汉语姓名拼音全称作为索引,这样在检索中国人所写的文章时,可以避免人为的、不必要的混淆和混乱。2.汉语是声调语言,汉语每一音节读音有四声调,每一声调又有同音、异(同)意、异(同)形的字,因而华人名、姓回译就很令译者困惑不已。如Wang姓,回译成汉语就不知是“王”还是“汪”。还有汉语的同形、同义、异读字。如山东的单县,拼为Danxian County;古代中华匈奴君主单于又读成Chan Yu;但现名单长翱读成Shan Chang'ao。不仅同一字的姓的拼写不同,容易混读的双名之间也采用了隔音符号,以避免误读,这又是汉语拼音的一大特色。由于在英语中不标注汉语拼音词的声调,汉语拼音借词书写时也不使用声调符号、连字符以及省字符,所造成的混淆也有待进一步澄清和解决。还有汉语的同音、同义、异写的姓名。如“哲、喆”之类,回译时更是令人头疼不已,更不用说其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的不规范的拼法了。如中国历史人物的姓名,孔子—Confucius,孙中山—Sun Yat-sen 等都沿用旧拼写。还有少数民族人名、地名的特殊拼法,如中华蒙古族英才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独有的姓、名也需要用英语来表达和介绍给外界。由于各民族的人文历史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姓名早已进入英语,所以要仔细,不能马虎或是想当然地翻译。由于很多华人遵循“生不改姓”的原则,如老一代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华人的英文名,还继续沿用 Wade system 拼法的英文名,有些还是采用粤语等方言发音拼写。加上我国实行一国两制,港、台、澳地区还部分地沿用旧的Wade system。因历史上的这些原因,在华人中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姓名英文拼写。虽然情况有所改观,看来这种姓名拼写的混乱情况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综上所述,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类似《姓名法》的强制性标准来进一步规范统一中国人名拼写,以解决上面所谈的那些问题。中国人姓名不仅有汉语拼音,也有特殊的少数民族姓名拼写;不仅有单名,也有双名,还有单、复姓之别;姓名读音也有异读和方言发音所引起的混乱,在立法时都应加以考虑,这样才能进一步规范中国人名拼写、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的千秋大业。  相似文献   

16.
简讯     
为研制《人名用字规范》,征求各方面意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于2003年3月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来自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民政部、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名中存在滥用生僻字、不规范字甚至是自造字,单名增多,重名率增高,人名汉语拼音拼写使用混乱等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规范人名用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术语研究》在2000年第1期,2002年第2、3期上曾僻专栏讨论人名拼写问题,发表了各方面意见,为这次规范的制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
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人名用字、拼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就此展开了讨论,为规范的制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魏星)  相似文献   

17.
全国政协委员彭图治教授等向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的提案 ,针对国际交流时中国人姓名拼写法混乱的问题提出提案 ,希望有关部门作好规范化工作。这的确是困扰我国许多人和许多部门的麻烦问题 ,该规范图治了。  一、中国人姓名拼写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 ,以及加入WTO与国际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人需用汉语拼音来拼写自己的姓名。由于文化差异 ,中国人姓氏在前 ,名字在后 ,这正好与英美等西方人姓名的排列相反。当中国人姓名英译时采用汉语拼音 ,这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 :拼音字母大小写 ,姓氏是否全部大写 ,中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如何以汉语拼音正确表达我国论文作者人名的问题非常重要。国家语委过去制定的几个相关文件颁布以后,中国人姓名的拼写有了规矩,但仍不能适应文献著录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要求。为了规范数据库中重要检索和评价项目的数据格式,提高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效率,我们制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该规范对汉语姓名拼写法作了变通处理。执行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采取措施,尽快对原国家标准做出适当修订。
作者姓名是学术期刊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它在目次页、正文、作者简介和参考文献等多处出现。正确著录作者姓名,不仅体现出对作者辛勤劳动和著作权的尊重,也为准确进行数据检索和进行有关评价打下可靠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学术交流与日俱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国学术界对中国作者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姓名的拼音,因此,中国作者姓名的拼写,必须规范化,必须具有唯一性。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中国人姓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十分混乱。“威妥玛式”拼写法虽然比较流行,但是它在语言的技术性上相当不完备[1]。1974年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相继公布,确定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的基本原则,并在新闻出版、通讯、广播以及外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执行,联合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也相继认可。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2]。在其4.2.3节中对汉语人名的汉语拼音作了如下规定:“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Li Hua(李华) Wang Jianguo(王建国)”这一规定由于没有明确姓和名的先后次序,没有对姓给予特殊的表达形式,没有考虑双名读音和缩写的需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产生了许多混乱,特别是不能适应文献著录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要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集成化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国内外规模最大,检索功能最强的数字化全文数据库。为了规范数据库中重要检索和评价项目的数据格式,提高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效率,编辑委员会于1998年10月制订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3]。鉴于论文作者是数据库中最重要的检索字段之一,因此,在该规范中对于作者人名的汉语拼音列了如下条款:“中国论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按GB/T 16159-1996示例,应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参照ISO 690[4],姓氏汉语拼音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以上规定的特点是:(1)姓氏的全部汉语拼音字母均大写,以识别区分作者的“姓”和“名”,避免姓与名混淆颠倒,有利于文献著录、人名索引编制、及计算机作者检索。(2)双名之间加连字符,以方便不熟悉拼音规则的读者正确读音,亦有助于计算机自动抽取名字的首字母,并正确构成名的缩写形式。如:“刘锡安”的汉语拼音,若为“LIU Xian”,则读者可能会误读为“刘贤”,并缩写成为“LIU X”;若为“LIU Xi-an”,则既可正确读音,又可正确缩写为“LIU XA”或“LIU X.A.”。对于复姓由于不存在缩写,而且数量也有限,故不加连字符。鉴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将在全国数千种期刊中推行,影响很大。为谨慎操作,我社特将此方式上报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正词法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复信同意我社试用上述变通方式。1999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印发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从1999年4月开始,我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范》的宣传贯彻活动。据统计,在我社入编的5400种期刊中,当文章中有英文信息和作者的汉语拼音时,有69.8%的期刊完全执行了上述变通方式。有些期刊,执行着自认为合理的拼写方法。如:名前姓后[5-8],双名中第二个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也大写[5,9,10],双名中第二个字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也大写,但双名中不加连字符[11],复姓中也加连字符[12]等。针对拼写方法的繁杂混乱,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1,5-34],要求尽快统一。2002年7月,我们对1994年以来发表在《科技术语研究》、《编辑学报》、《中国翻译》等刊物上的30多篇讨论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方案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发现与变通方式意见一致或接近者占80%(意见接近者指双名的第二个首字母也大写,如WANG Jian-Guo。)有的作者其实并未研究过我们的变通方式[9,10,12,13,26,28,29,33],但他们的看法竟与我们完全一致。文献[33]不仅赞同变通方式,而且建议将其精神延伸到汉族作者四字姓名的五种基本形式中。参看附录表,可对这些文章的观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在这些论文中涉及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有关人名拼写规则变通方式的意见大致有两种:(1)认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的人名拼写变通方式符合对外交流和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交流的现代化,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应处理好现行国家标准与《光盘版》变通方式的辩证关系,并在适当时机考虑在两者基础上取长补短,建立新的统一的相对稳固的国家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认为尽管在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现行标准的有关条文中存在值得磋商和有待完善之处,但这毕竟是国家标准和政府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自行其是。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订专项标准,结束混乱状态。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国家语委1998年复文支持下,《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所采用的人名拼音变通方式已经在实际试行中获得大面积的推广,少数未采用者也是碍于已有的标准文件不便违背,并不是反对变通方式的本身。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语委尽早通过法定程序对现行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制订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的专用规则。我们将全力支持和配合,使这项关系到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和子孙后代的大事,早日达到规范和统一。注:1)√——同意;×——不同意。2)关于“名的首字母大写”,因意见一致,未列入表内。 ① 实际上,姓前名后的做法早在1987年公布的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87)第5.1.2节的责任者姓名附注汉语拼音的规定中即已采用。  相似文献   

19.
全国政协委员彭图治教授等向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的提案,针对国际交流时中国人姓名拼写法混乱的问题提出提案,希望有关部门作好规范化工作。这的确是困扰我国许多人和许多部门的麻烦问题,该规范图治了。一、中国人姓名拼写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以及加入WTO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国人需用汉语拼音来拼写自己的姓名。由于文化差异,中国人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这正好与英美等西方人姓名的排列相反。当中国人姓名英译时采用汉语拼音,这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拼音字母大小写,姓氏是否全部大写,中国的人姓氏是否应按英美人的习惯放在名字的后面,双名中间是否用连字符等等。由外交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中国日报》、《中国科技翻译》等所采用的中国人姓名拼写是目前最常用的、最规范的。即姓氏的首字母大写,名字的首字母也大写,双名连写、中间不用连字符,姓氏仍按中国文化习惯排列,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可以说上述拼写法已为绝大多数国人所接受,有一定的普及性。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规范时,似应首选此拼写法。二、几点困惑由于汉语拼音方案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没有专门学过汉语拼音的外国人(包括中国人),是很难完全正确拼读中国人的姓名的。笔者在国外工作期间,有位总工程师姓何,外国同行总称他“Mr.He[hi]”,“何先生”变成了“他先生”。经几次纠正仍改不过来后,只好默认了。有位项目经理姓李,一些外国人总将“Li”拼写成“Lee”(韩国人姓氏“李”拼为“Lee”)。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外经贸部部长李克随李先念率领的代表团访问赞比亚时,赞方许多官员将“Li Ke”读成“[laik]”,等等。10多年前的一次高考,其英文作文谈的是我国广东跳水运动员孙书伟。有些考生作文写得不错,但广东、孙书伟等地名、人名的拼写错误甚多。在阅卷时,笔者曾将典型的拼写错误归纳了10多条。其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们的重视,在教学中应重视中国地名、人名的拼写法。在国内高校中,外籍教师越来越多。在教学中,他们碰到的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姓名拼写太随意,有些学生在拼写自己的姓名时不但不规范,而且常常拼错,各次作业的拼写不一样,给登记成绩时造成了许多混乱。经多次给学生强调,要求他们规范自己姓名的拼写,但收效不大,后来要求学生在交作业时需在姓名的上方填写自己的学号,才解决了这个不该是问题的问题。三、建议根据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人姓名拼写方案的基础上,对某些姓氏的拼写作适当的修订。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姓名英文拼写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但不等同于汉语拼音。既要考虑中国人的拼写方便,又要考虑外国人的拼读方便。(1)将姓氏李“Li”改拼为“Lee”,这样与常见英美姓名的拼写一致,也算是与国际接轨吧。如美国内战时期南军著名统帅Robert Edward Lee;英国学者、莎士比亚专家Sir Sidney Lee;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Lee Kuan Yew;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Lee,Tsung-Dao等,他们姓氏“李”都拼写为“Lee”。(2)将姓氏何“He”改为“Ho”,这样可能更便于外国人拼读。(3)中小学生在学英语时,就要养成正确拼写自己的姓名和中国地名的习惯。这涉及到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或学习提高的问题。(4)汉语中一些地名是由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合成的。人们应遵循“专名译音、通名译意”的原则。当专名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时,直接专名译音即可,拼写时连写。如上海应拼写为Shanghai,不可分开拼写为Shang Hai。当专名是单音节词时,应将该单音节专名后的通名先音译,使之成为双音节的专名,然后再专名译音、通名译意。如庐山,庐为单音节的专名,应先将通名山音译,使之成为双音节的专名Lushan,然后再通名译意,因此庐山应拼写为Lushan Mountain或Mount Lushan;梅县应拼写为Meixian County等等。笔者在此谈论双音节地名的拼写,旨在说明双音节是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比如单音节的姓必须加上老或者小才能作主语、宾语或者称呼。直呼一个人赵就听起来别扭,要说小赵或者老赵才自然。相反,双音节的姓氏就可以自由运用,加上老或者小反而听起来不自然,因为它们的结果是三个音节,比如司马,就不大能说老司马或者小司马。又如,单音节的国名必须加上国字才能够单独作句子成分,如美国、英国、法国等。相对的,双音节的国名就不需加上国字,比如日本、挪威等。同样地,加上国字变成三音节词听起来也不自然。上述现象说明双音节词的句法较单音节的自由。同时也为了说明为什么中国人双名者众多的原因。因此,双名拼写时中间不加连字符为最佳方案。(5)规范的制定,应以国家语委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为主,国家教育部、外交部、新闻出版署等政府部门参与。笔者查阅了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1996年7月5日公布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文件中没有对中国地名或中国人姓名拼写的统一要求和规范。这样就使得有些期刊使用自己的标准,如外语核心期刊《外国语》,以其2002年第3期(总第139期)为例:第80页的Contents一栏内,中国人的姓氏全部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其中6位作者的双名首字母大写,3位作者的双名首字母和连字符后的首字母均大写。同一份刊物的目录中,中国人的姓名的拼写都不统一,更何谈要求各类期刊的人名拼写全国统一呢?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在中国人姓名拼写规范出台前,至少应要求各类期刊统一中国人姓名的拼写,不能再乱下去了。在标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这种混乱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术语研究》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关于中国人名外译规范的讨论对我很有启发,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在此,我也想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关于拼写规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李乐毅、王铁琨两位老师在《着力规范中国人名的拼写标准》(《人民日报·海外版》1997.1.24)一文中指出,1958年发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目前已从我国(拼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国家标准发展成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早在1982年就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门名词和其他词语的国际标准。 事实上,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姓名在对外文件中都是按照拼音法拼写的,在国际上已广为接受。因此我赞同李、王两位老师的观点,即《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拼写规范之基础。但是,正如很多人所指出的,现行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以下简称《拼音法》)确实有一些弊病,主要是对复姓和双名的规定欠妥。《拼音法》规定复姓和双名均连写,中间不加短横。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Xian到底是“希安”还是“贤”就成了问题。在地名中,这种情况是在两个字的拼音间加一个隔音符号“’”,在姓名中这样做,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这样解决不了第二个问题。二是在国际文献中缩写时,容易损失一个汉字的信息。如Huang Changqi,缩写时就变成了Huang Ch.,无形中使重名现象增多,检索起来也增加了难度。我认为,复姓和双名(甚至多名)中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同等重要的信息,因此,应在中间加横杠,并将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均大写。这样比较直观,在缩写时便于取舍,外国人也容易发音。二、关于顺序问题我同意中山大学关洪老师“名从主人”的观点,即任何语种都要尊重被称呼人的传统习惯。 事实上,我们在将外国人的姓名译成中文时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如John Smith译为“约翰·史密斯”。现在大概没有人会按中文的顺序把约翰当成姓,把史密斯当成名了。姓名不仅仅是一个交际工具,它还体现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尊严。如果谁叫我Changqi Huang,我会觉得很别扭,不像是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趋同于一种文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符不符合外文的规范,因为这种规范只能约束其本国公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大力推行,使国外的媒体及民众了解并接受我们的做法。国外的媒体上把我国主席江泽民的姓名都译为“Jiang Zemin”,大概很少有外国人会将他称为“Mr.Zemin”吧?为了使姓和名易于辨别,可以将姓全部用大写字母,如HUANG Chang-Qi。这样在英文中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我们在翻译外国人名时,不也创造性地在名和姓之间加了一个“·”吗?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外国人分不清Wang Li 是Ms.Wang 还是Ms.Li的问题了。至于在姓和名之间加一个逗号的建议,我觉得不可取,这样在句子中容易与标点符号混淆,引起误解。三、关于起英文名的问题名字的一大作用就是方便人际交流。如果名字太拗口,对方叫不出或记不住,影响了交流,就失去了部分意义。因此,许多海外华人以及国内在外企工作的中国人都给自己起一个易记的英文名字,方便日常的交流。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也给自己起了地道的中文姓名,如“大山”。但在涉及到识别个人身份的场合,如出版物上的署名或文章中的引用时,仍应以本人护照上的拼音姓名为准,以避免混乱。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名片上,香港一些人的做法也许可资借鉴。他们在其中文姓名的拼写之后注上自己的英文名字,中间用逗号隔开。如我的一个香港朋友“邓文嫦”,其名片上印着“Tang Man Seung,Sherman”。这样与外国朋友交往时,可以使用Sherman这个容易读与记的名字,同时也不丢失其中文姓名的信息。对于已入外籍的华人,则应尊重他们“入乡随俗”的习惯拼法。希望以后新的《姓名法》或类似的规范实施后,能够逐渐对他们产生影响,使所有华人的姓名外译规范化。四、其他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与命名的习俗。如维吾尔族人就只有名,没有姓。少数民族人名外译时,是按照其民族语言的发音拼写,还是按照其汉语姓名的拼音拼写,需要与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进行探讨,在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寻求一个较为一致的规范。这对于少数民族人民的对外交往也必将起到推动作用。还有一些常见的著名历史人物的姓名,原来的惯用拼法已广为流传,如宋庆龄(Soong Ching Ling),宜保留其原拼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如现在的“宋庆龄基金会”仍译为“Soong Ching Ling Foundation”。 这样的个例可以予以整理并作为《姓名法》或类似规范性文件的附录。另外,在长期从事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令我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一些专有名词,尤其是人名和机构名称的回译。将中国人的字母拼音回译为中文,或将外国人的中文译名回译到外文,都是颇费周折的事情。因此,从一个翻译工作者的角度,我想提一个建议,在正式的出版物中,将人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的原文放在译文之后,以括弧括起来,以免出现因回译不正确而误导读者。* 指《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期,及《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1997年的有关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