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的产生,揭开了哲学史上的崭新篇章,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长期以来,对于它的基石问题,虽然说法不一,但是都忽视或否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一直被限于认识论部分。而实际上,唯有科学的实践观,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其实践观的形成而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两次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进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次转变,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新唯物主义”概念,这里的新唯物主义用什么称谓来称呼,长期以来,国内外哲学界分歧很大,争议颇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曾经赋予新唯物主义不同的名称,例如,“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等等。而其中真正能够体现马克思哲学本质特征的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原则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记述和构建的,正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突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到新实践观的酝酿和创立时期。马克思实践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是统一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不仅把社会实践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第一次把社会实践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这标志着,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实践唯物主义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高度统一,它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并“透视出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三者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对象、现实、感性”成为如此存在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实现 ,有赖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也不是在于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建立超越的“实践哲学” ,也不是在于创立“实践本体论”以代替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实践 ,从而确立了新的哲学出发点 ,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自己强调自己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哲学。然而,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在今天,决不是一个已经明白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研究方面,国内外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比较经典的有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人道主义(卢卡奇),实践哲学(葛兰西),以及国内这些年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交往论、生存论、解放论、类哲学等。  相似文献   

8.
运用抽象与具体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来看待当前的哲学改革,则可看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之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反对者一是将辩证唯物主义提升为并不存在的“一般的”唯物主义,而压抑新近提出的具体存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二是无视具体形态的各种唯物主义的各自丰富规定性,而用辩证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此两种作法违背了抽象与具体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从而有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是现代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现代唯物主义实践理论以来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并对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说的那样,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而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确立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教科书的观点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 ,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反映论、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它要随着科学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向前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理论创新 ,主要是根据 2 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社会的发展去丰富和发展上述那些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本体论就是世界观 ,那么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本体论就应是实践本体论。由此即可指出马克思哲学之不同意实践本体论的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之未脱离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立场的不妥 ,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之仅重视实践的社会关系分析而轻视实践的批判本质形成的不妥 ,以及实践人道主义解释之只强调实践的价值批判性而忽略实践的客观规律性的不妥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中外理论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中,用小唯物史观和实践本体论等各种小本体论以及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的条块分割的方法论遮蔽吞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大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体、大生产观和大实践观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整体的宏大视野,把局部视域内的理论拉伸放大为全局范围里的理论,有意无意中把马克思的哲学转化为"实践本体万能论",从而走向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单纯用所谓的实践本体论来解决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学、文艺学等领域里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得出的往往都是脱离实际的"小鞋套大脚"的主观思辨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新认识或反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行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本质的理解。本文拟结合卢卡奇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探讨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基础和本质问题。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问题的沉思我们现在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是,我们这样做是否正确地表达了这个问题本身呢?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本质吗?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问题时,对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二律背反式的理解,是由于以传统哲学的一维逻辑结构为标准,即以一个最高概念推演整个哲学体系的思维模式为标准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果。扬弃这种逻辑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变革之一,所以,囿于此,是无法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的。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变革的最高成就是以这种统一实现了对主体论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两种发展趋势的唯物主义综合;这种综合使它走出了传统的一维逻辑结构,并且是它继续前进的总起点。  相似文献   

16.
自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提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底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底理论基础”(注一)而在四章二节中又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叙述以后,在一般有关著作中,便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以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存在很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实践观才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一方面完整地再现了经典文本中马克思把物质世界看作实践的思想意旨;另一方面抓住用时空来阐释和说明物质范畴的哲学传统,运用海德格尔思想完成了时空的实践揭示,从而证明了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物)本身是实践的,终结了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的统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彻底的实践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始者,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一个长期的磨炼、艰苦的探索的过程,这里仅论述马克思从相信黑格尔哲学到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再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转化过程,从中探索青年马克思如何走上创立科学认识论光辉大道的初期概况,启迪有志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贾孟喜 《河池师专学报》2000,20(1):39-42,5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这三个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体系制定了一个创新性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的最根本观点,即实践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从头到尾贯穿在整个《提纲》中的一根红线。在这一观点统领下,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勾划了新哲学的大致轮廓。它标志着马克思已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走向更高一级的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