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荀子·正名篇》提到"小家珍说",前人多不重视。细绎文意,荀子此论的落脚点既不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也不在如何使用概念的问题上,而是在后王时君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正名"思想并无本质差别。文中所提出的"期、命、辨、说",不仅是概念的产生方式,而且更是一种言说方式,体现在文本上则是一种文体形式。这种言说方式和文体形式是在"圣王没,天下乱"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其言说方式概言之为"辨说",其文体形式后人称之为"说体文"。"小家珍说"则是相对于"圣人之辨说"和"士君子之辨说"而提出的,虽然主要是一种学术价值判断,但其中也隐含有对于先秦诸子文体的认识,与《庄子.外物篇》所云"小说"概念可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数量众多,历代史志小说家面貌庞杂而混乱。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列有小说家,只能说明小说家是诸子之一,具有与诸子一样的性质,是一种学说派别。《汉志》小说观强调的是作品之“用”,而并不关注作品的题材类型、写作手法等文体因素。《汉志》小说观给后世小说目录以深远影响,历代史志小说家的芜杂面貌和作品收录上的混乱可以在《汉志》小说观中找到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似乎已无可非议.各种古代文学史、各种古代文选的版本都是这么说的.而这种散文如果是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以区别于韵文的话,《桃花源记》的确是一篇散文.问题是,关于散文的概念,如今一般是从狭义而言的,即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拿这个标准检验,《桃》文显然不能列为散文类.问题是,我们的《中国文学史》既把《桃》文当一篇散文,又把其当作志怪小说.这种在文体归宿上出现的矛盾,是不应该有的.问题是小说这个概念在汉代就已出现,班团在《汉书·艺文志》中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可见古人在汉代就已把小说单列看待.而《桃》文作于晋,在汉之后,其文体应该有明确的标志.所以,界定《桃花源记》的文体归属很有必要.一旦小说文体得以确认,关于《桃》文的内容与评价自然会与话说有异.  相似文献   

4.
正对话古代中国——《晏子春秋》英译本首发式暨新时期先秦诸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8~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庄子·则阳》篇最后一章,作者假托“少知”和“大公调”二人四问四答的对话,给后代学者保留下了一段探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尤其是最后的一问一答,把先秦哲学思想季真的“莫为”说和接子的“或使”说这两种宇宙观的内容,揭示了一个隐隐微微而又有迹可寻的轮廓。为了便于探讨,省得再去翻书,我们就把《庄子·则阳》中这一章摘录出第三、四两问两答的全文于下:  相似文献   

6.
文字产生后,中国民间故事向书面记载转移,使先秦典藉含有许多小说因素。如《山海经》中的神话,《周易》、《春秋》、《左传》中的卜梦鬼怪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苟子》诸子散文中的寓言,都有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同时,历史散文(如《左传》)和诸子散文(如《论语》)中对真实人物事迹的精彩生动地记叙描绘都为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文言小说形成的标志是秦汉之际的《燕丹子》,它写燕国太子丹结好快客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传奇故事。同时期,《列仙传》、《列女传》、《孝子传》、《韩诗外传》、《汉武故事》、汉…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论事.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它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寓言的艺术功能是"体"、"悟"而不是"比"和"喻".在<庄子>中,"道"和寓言的关系是"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庄子>中提出一整套关于寓言理论即所谓的"卮言"、"重言"、"寓言"."三言"的共同属性就是"顺物自然",是"道法自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的原则使道与寓言联结起来融为一体,<庄子>是诗化哲学,<庄子>寓言是"诗性智慧"的"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8.
一先秦词义是后代汉语词义的源头,零散地见于“五经”诸子等文献典籍之中。但不管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词义,它都有着严密的系统性。这不仅从它的单个词的语义系统上表现出来,而且还表现在众多的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语义系统中,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体大精深的语义系统。今天,我们研究整理先秦语义系统,除直接学习、研究“五经”、诸子等文献典籍外,还应该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作为出发点来对先秦词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许慎《说文》是在精研五经文献的基础上,对先秦语义的总结。他“博问通人,考之于逵…  相似文献   

9.
先秦两汉以"小道"为核心标准的"小说"观念,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小说"表现形态驳杂,并不具备稳定的文体。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汉人"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因此在20篇文体论中,没有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正面论述,仅仅是在探讨各种文学创作技巧时偶合了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这符合"小说"创作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小说"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家群考论欧阳健一志怪,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受关注的题材。《庄子·逍遥游》云:“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陆德明音义云:“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志...  相似文献   

11.
古籍译注是保护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当今所流行的古籍译注类著作,如;《庄子译注》、《国语译注》、《先秦诸子散文译注》、《古代散文译释》、《先秦史传文译释》等,在注译中存有诸多望文生义之弊。作者仅就所见译注中较具代表性的错译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正其谬,再求共议.  相似文献   

12.
周楷 《奇闻怪事》2009,(11):99-99,6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号称诗国,其实近年出土的甲、金文说明,中国散文的起源更早于诗歌,且题材范围之广、思想水平之高、艺术成就之大,均不在诗歌之下。在戏剧和小说未正式形成之前,所谓文学作品,主要就指散文的诗歌。先秦诸子散文,或汪洋恣肆,云龙雾豹或雄辩博通浩气逼人;两汉班、马之文,  相似文献   

14.
颂为汉代重要文体类别,上承先秦告神、颂美宗庙祭歌,下启魏晋后世颂美之文,无论形式、内容,押或文学观念都处于转换变更期.汉人颂体文类辨体意识显得相当模糊.出现将颂与诗、赋、碑、赞等文体称名相混情形.此中情形,既有前代颂体文学创作与观念影响因素.也与汉人颂体创作复杂生态有关.汉代颂体文类意识的模糊与创作的多元化.反映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之前某些特性,即文体现念的含混性与文体创作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讽刺散文,是我国古代艺术园圃中一朵闪耀着异样光彩的奇葩,它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成熟于晚唐,至元明清已蔚成大观了。探索中国古代讽刺散文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揭示它的创作规律与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的课题之一。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百家争鸣,诸子论辩;社会动乱,诗人寄情于《诗》《骚》;群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自汉代始,便具有了要服务于儒家政教伦理的要求。此后的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基本延续了这一小说观,并逐渐衍化为中国古代小说特有的一种劝诫意识。在唐传奇中,开始普遍出现以起首、结尾的“引子”“楔子”来暗示、解释小说叙事立场的“劝惩”结构。到了宋元明的话本、拟话本小说,尤其是明清世情小说中,小说家们更多将劝诫题旨内化到小说的深层肌理。“劝惩”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题材选择、结构形态和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融合兼采了多家思想,对《庄子》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接收态度,多处以不同形式援引化用《庄子》入文,包括以点明出处的方式引用《庄子》语句,对庄子寓言本义予以继承、发展、改造,或者直接吸收其思想观点.引用后的庄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其固有的偏激苛责,更符合《吕氏春秋》所持的抚民以静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18.
对于把文章统绪问题看得高于一切的中国古代作家而言,"文各有体",是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遵循的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这与汉语书面表达对语言形式的特别关注有直接关系。然而,"文各有体"只是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一个方面,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其形式包括作为核心文本的诗与文之间的平行互渗,核心文体与边缘文体之间的互渗与影响,以及新文体对旧文体形式的吸纳与包容。  相似文献   

19.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公文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学术领域。关于文体,虽然早在《尚书·毕命》中就提到“政贵有恒,辞尚体要”,这个“体”,究竟是文体的体,或者指诸如文章的写作要求,特点、风格等,内涵并不清楚。《尚书正义》解释说;“正以仁义为常,辞以理实为要”,显然是按后者来理解的。之后,魏文帝的《典论·论文》在评论当代作家的同时,接触到了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