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离心力场具有强化煤泥浮选作用,其浮选速度快、分选下限低、单位容积处理量大等特点,使离心力对煤泥浮选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被去除颗粒和浮选剂的特性,对浮选过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浮选概念,并着重分析了超重力油浮过程,其中包括油滴和固体颗粒在超重力场(旋流场)中的径向和切向碰撞吸附过程,得出了切向剪切应力与入口雷诺数的关系式,为有效控制调整超重力油浮过程中旋流器剪切应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离心力场中浮选的先进性和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心力场中进行煤炭浮选是一项先进的技术。离心力场强化煤泥的分选效果,提高浮选速度,改善精矿中高灰细泥的夹带现象。离心浮选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少、节约生产费用等许多优点。但在离心力场中浮选也存在许多被制约的条件,如入浮粒度不能太粗,离心强度不能太大等。本文从理论上研究分析了离心力场浮选技术的先进性和缺陷,以期对研制实用的离心浮选设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重介质旋流器内机械阻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介旋流器分选过程影响因素众多。颗粒在分选过程中主要受到离心力、水流阻力、水流加速度作用力、水流附加加速度作用力及颗粒机械阻力等,其中机械阻力最为复杂。为了应用概率统计规律解决机械阻力问题,分析了颗粒碰撞过程及相对距离、颗粒个数及碰撞方向。为简化分析,以球形颗粒为研究对象,导出了两颗粒在旋流器中的碰撞概率及在不同情况下的碰撞数目,颗粒的移动距离与容积浓度的关系,得出了机械阻力表达式,为理论上分析重介质旋流分选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低强度旋流气浮处理含油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强度旋流气浮技术是基于弱离心力场的非常规气浮技术,利用离心力强化油滴与气泡的碰撞、黏附,可提高浮选效率。为了优化低强度旋流气浮的浮选性能,研究旋流强度、含油量、回流比和气泡注入方式(顺流、逆流)对浮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场处于低雷诺数湍流运动时,气泡与油滴能高效地完成碰撞、黏附、浮升,同时可避免湍流对气泡-油滴聚合体稳定性的破坏;低强度旋流浮选时,气浮筒对水力波动的适用能力强,且能有效地处理低含油量污水;气浮筒在顺流或逆流时具有不同的最优浮选区间,当入口旋流强度为17.0 g(顺流)或13.0 g(逆流)时,浮选效果最佳,当含油量为500 mg/L,回流比为20%~35%(顺流)或30%~35%(逆流)时,除油效率不低于75%。  相似文献   

6.
气液旋流器内液滴破碎和碰撞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是一个复杂的强旋湍流场,流场内的液滴受气动力、剪切力和湍流脉动的作用,发生剧烈的相互碰撞、聚合、破碎并撞击筒壁.对旋流器内液滴间的碰撞、聚合、液滴的破碎和碰壁的机制进行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旋流器的实际情况,提出适用于气液旋流器强旋气相湍流场内液滴问碰撞、液滴破碎和碰壁过程的计算模型,对新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强旋气相湍流场内液滴间碰撞、液滴破碎和碰壁过程,完善了气液旋流器的分离机制模型,为改善其分离性能及其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圆形离心浮选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形离心浮选机是集离心力场和重力场作用于一体的有效用于细煤泥浮选的新型煤泥浮选设备。它使切向给入的矿浆在浮选机内形成旋流,旋转的矿浆产生的离心力场强化了重力场中煤泥的浮选,加快了煤泥的浮选速度,提高了分选精度。该机具有分选效果好、浮选速度快、气泡直径小、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湍流态下矿粒、气泡的运动情况,引用分子运动理论及胶粒凝并理论,综合考虑流体动力及表面力的作用,建立了矿粒与气泡碰撞矿化的浮选速率数学模型。经纯矿物浮选试验验证,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9.
采用先进的SP-2000型高速动态分析系统捕捉浮选旋流器内颗粒及气泡的运动轨迹,分析了浮选旋流器的工作机理及影响因素,为浮选旋流器的优化设计及相似放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高效低阻地处理油水分离后产生的含油污水,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气动法和几何法)设计了液-液旋流器的导叶结构。并利用Fluent软件对两种结构的旋流器内流场进行模拟,着重分析了旋流器内速度场、压力场以及剪切强弱。结果表明气动法导叶的旋流器相较于几何法导叶的旋流器具有以下特点:切向速度和轴向上行速度峰值较大,导叶对流体的控制性好,无脱流现象产生;静压的径向压力梯度较大,但总压的轴向压降较低,即能耗较低;湍流强度较低,剪切应力峰值略高。因此气动法导叶的加速和控制流体转向能力较好,可以产生较大的离心力,同时产生的湍流场各向异性较弱,有利于降低液滴破碎的可能性,提高分离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实验最佳离心力确定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一般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来区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为了准确的测试可动流体饱和度,需要确定一个最佳离心力。传统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需要多次离心,并且离心力只能间断增加,改进的方法通过matlab数据拟合可以减少离心次数,并将该离心力-含水饱和度拟合曲线中,满足斜率为-69/500的点的纵坐标作为最佳离心力;更进一步地通过岩心理想毛细管模型,推出离心力与孔渗数据之间的理论关系,结合该理论关系与已经建立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得到最佳离心力与孔渗数据之间的拟合曲线。该曲线给出了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实验中最佳离心力与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使最佳离心力可以通过岩心孔渗数据确定。  相似文献   

12.
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磁场梯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质力学磁力模型试验与离心机模型试验的核心思想类似,都是通过施加外加力场来达到增加试验材料应力水平的目的.本文根据磁性颗粒的磁场力公式,指出磁场梯度为恒定值是磁性材料受力均匀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磁滞回试验测得的磁性材料的磁化强度,推导获得了均匀力场的磁场梯度下限值.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单圆台线圈、两同向电流对接线圈、两反向电流对接线圈这3种磁场生成方案的磁场梯度,比较分析该3种磁场梯度的均匀性,研究表明单线圈磁场生成方案所产生的磁场梯度较均匀且磁场空间较大,因此选择单线圈为磁力模型试验的磁场生成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离心式中间包的流动过程,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针对3种不同情况,即(a)电磁力加直水口注流;(b)利用钢液的位能使用弯水口注流;(c)电磁力和弯水口注流共同作用,考察了影响旋流强度和中间包内流动结构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LES方法可以成功模拟离心式中间包的三维湍流流场.与单纯电磁力或单纯弯水口相比,旋转电磁力和弯水口共同作用时可使水平面的旋流强度显著增强.在原有电磁力作用的基础上,使用弯水口注流可比原流场最大速度值增加约15%~19%.  相似文献   

14.
针对离心泵非定常流动压力脉动特性,采用滑移网格的大涡模拟技术对叶片包角分别为95°,100°,105°,108°的4副叶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包角对离心泵水力性能、叶轮出口"射流-尾迹"、测点压力脉动频谱特性和叶轮径向力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包角的增大,离心泵的水力性能下降;包角适当增大,会使叶轮射流-尾迹流动结构变弱.在设计工况下,蜗舌附近测点压力脉动最大;在蜗壳螺旋段压力脉动强度沿流动方向逐渐变弱,而在叶轮流道内压力脉动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强,在叶轮出口处达到最大;而离心泵叶轮所受径向力随着包角的增大而减小,适当地增大包角可以提高离心泵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电磁离心铸造液态金属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电磁离心铸造新工艺的原理、液态金属的受力特点和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该工艺条件下液态金属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得出了不同性质的异相质点在离心力和电磁力交互作用下运动方向的判据。  相似文献   

16.
离心力和热弹变形对大型水轮机推力轴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能量极小原理,采用三维分析方法,综合地考虑了瓦块力变形、热变形及油膜离心力等因素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性能的影响,采用等精度法处理并对轴承进行了性能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油膜离心力和瓦块热弹变形对轴承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离心力作用下的电液伺服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液伺服系统理论和流体动力学为基础,对离心环境中电液伺服系统的关键环节-电液伺服阀进行了分析,推导出离心环境中单喷嘴和双喷嘴挡板阀的受力公式,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对单喷嘴挡板阀而言,离心力既影响液动力大小,又影响其负刚度;而对双喷嘴挡板阀而言,离心力影响双喷嘴挡板所受的液动力大小和转动力矩大小,从而影响以嘴挡板伺服阀的零漂,但离心力不影响液动力的负刚度,离心力对伺服阀二级阀芯(滑  相似文献   

18.
在非惯性参照系中,物体要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证明了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参照系中作相对运动的物体不仅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且F科=2m(v×ω).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地转偏向力,是物体所受科里奥利力在地平面内的分力,其大小f偏=2mvωsinΦ,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一般是量级很小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