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virtual reality有人按英文的通用解释直译为“虚拟现实”。究其技术涵义,一般认为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造一个“人造”的、“非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视觉(图形、图象)、听觉(声音)、触觉甚至嗅觉等提供的反馈信息,与这一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探索其中的科学规律的一整套技术。“虚拟”意为这一世界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不同;“现实”意为这一世界又具有某些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类似的性质。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模拟的世界的真实性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种种诱人的前景正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以为“虚拟现实”的译法,就其通用的中文涵义来说,已可大致包括这一技术的内涵,并且已经逐步为技术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似可考虑定为中文译名的标准,以正视听。西学东渐之后,中文面临许多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信、达、雅”的标准曾为许多人所推崇。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名的国度,科技术语的翻译,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可能决定所选择的译名是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即避免冲淡其科学意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如果说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更倾向于双字成词的话,与“仿真”类似的“拟实”或“拟真”似应在可选之列。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常人方法论”社会生成性等观点的基础上,在案例深描的过程中提出,ANT作为动员盟友的资本化铭写,技科学在简化和操控世界的过程中联结并置换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异质性行动者。基于此,ANT提供了审视科学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这一世界图景,从而启迪人们在本体论层面将身处的世界视为纷繁复杂且不断重构的“科技社会系统”。ANT“互构论”世界图景的呈现,得益于其自身中隐含的“组合方法”——推行“新规范主义、关系主义、实践生成主义、人文主义”等方法论准则。尽管ANT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但是目前也不应推行“征服世界”这一学科帝国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9):62-63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切实解决山区与退耕还林区的林牧矛盾,发展地方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提出林草牧一体化,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兼顾的营林新思路,创建出了一种新的造林模式——四倍体刺槐+苜蓿“树篱”形饲料林,采用了新的营林技术——“控高”多次修剪及新的树型——“树篱”形,充分利用充足的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  相似文献   

4.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基因增强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人文争议。主要体现在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针锋相对。二者虽有可取之处,却最终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结局。要化解“技术—社会”之间的矛盾,必须扬弃基因增强导致的人文关怀上的虚无主义,对基因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及伦理语境展开多维度透视,界定基因增强应坚守的伦理原则。基因增强的人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可以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上寻求一条马克思式的“技术—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使基因增强技术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社会的建制,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其设置取决于当下社会的需要和对未来社会目标的设定。基础教育决定了国民的“三个基本”——基本的知识体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观。工业文明的教育体系意在培养工业社会中合格的社会人。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数理科学及其技术体系之上的,故数理科学是其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数理科学与机械自然观是相互建构的。故机械自然观既是其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其基本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与工业文明迥异的一种文明形态,需要其国民具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三个基本”,故需对当下基础教育加以调整。加强博物学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博物学可以作为基本知识体系的重要乃至核心部分,从博物学中,也能产生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存在论是“尚未存在的存在论”,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一种新的世界形态的存在论。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是一种业已完成了的东西的存在论,而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是尚未存在的东西的存在论。尚未存在的存在论的功能在于,一方面,预先推定“尚未被意识到的东西”;另一方面,预先推定“尚未完成的东西”。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长远目标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无-尚未-全有”这一公式恰恰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内在目的论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需要在世界大变局中深入地理解和阐释。首先,在二者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中,提出强化和弱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及从生命共同体的集合实体概念类比扩展到方法论意义。其次,二者的逻辑建构,既体现在世界生态文明实践观念发展的新阶段和理论观念的创新,也体现在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乌尔里希·布兰德在吸收马克思自然观、调节学派规制理论和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自然是以社会的方式生产与占有的,并从社会统治与政治统治的双重维度构建起“社会的自然关系”概念框架。在“社会的自然关系”架构下,布兰德批判性阐释了资本主义的规制危机以及作为危机应对方案的绿色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旨在实现社会生态转型。作为生态危机的一种分析视角,布兰德揭露了根植于北方国家“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危害,虽因淡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陷入转型动力不足的困境,但他对和谐公正的“社会的自然关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自信,为中国引领全球社会生态转型提供时代理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模式建构应该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地平和科学方法之上。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的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环境奴役,因而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将蕴藏在其文本中关于人和自然辩证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成一种显性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图景——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设计出走向生态文明的思想方案和实践模式。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文明社会,要将系统论和整体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生态文明模式的基本方法;将遏制和超越资本逻辑,以人为本,调节生产和引导消费等作为生态文明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人们关注的常常是病菌作为“病原体”“毁灭者”方面,但对于其参与历史、文明塑造作用的揭示不够。按照科学实践哲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既有可见的生产者历史人物、技术实践工具,还有隐秘的不可见的各种各样病菌微生物,都是“异质”“要素”“行动者”参与历史事件的“冲撞”“博弈”,深远地影响历史文明进程。我们必须正视人与病菌的“行动者网络”关系,维护生物安全、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与人的生存关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的意识与形态,是一般伦理学向自然世界的扩展和延伸。生态伦理学与“机械论”哲学观、“增长论”经济观相对立。它是人类最深刻的生存关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观点出发;把消费分为两类:生产资料消费——生产消费;生活资料消费——生活消费。  相似文献   

15.
冰岛,英文名称为Iceland,意为“冰冻的陆地”。在冬天踏上冰岛这片土地,感觉人在另一世界。同样是寒冷、荒凉、孤寂和遥远,同样是满目皑皑白雪,而在这里你能感知到一种凡·高画笔下绚烂的色彩被覆盖,能亲眼目睹鬼斧神工的地理景致被白雪勾勒,一切都是那么恍若隔世,恍然如梦。  相似文献   

16.
关于"闲暇"与"休闲"两个概念的对话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闲暇与休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无“闲”,何谈“休”。但此“闲”更指一种心态和心境。闲暇,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其价值重大。休闲,是使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的本体论意义之所在,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也是促进文明与社会进步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也要求我们为低碳能源转型做出更为扎实、积极的努力.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是典型的能源革命.但200多年来,工业文明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气候和可持续性问题.现代非化石能源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并在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直面更加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思考其根源和总结经验教训.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两个层面)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阿拉斯加被美国人称为“最后的边疆”,那里是人类为数不多的净土。在阿拉斯加州的中心,坐落着费尔班克斯城,城市的位置已经接近北极圈,在这里土著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每年7月在这里举行的“世界因纽特人-印第安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了解阿拉斯加原住民历史文化的好去处。首届世界因纽特人、印第安人奥运会于1961年举办,当时是为了应  相似文献   

20.
全球视角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史上最受瞩目的学术趋势,基于此种视角展开论述——“全球视角下的科学”或“全球科学史”,正是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回顾近三十多年以来科学史领域中的“全球转向”,重温主要的认识框架和观点,其次探讨“多中心”世界这一构想和比较视角对自然知识的全球史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运用一种相对的观点,将现代科学视为在世界各地展现和发展的众多知识实践之一,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最后以药材知识的案例设想一种全球知识史的框架——刻画文本和实物跨地理界限的流动以及多种文化在生产知识的实践上所呈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