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附性是个意蕴丰富的哲学概念,金在权依据不同的模态强度区分了强随附性和弱随附性。但是,金在权对随附性的双条件句描述犯有错误,而且他的必然性没有一致地给出弱随附性和强随附性的跨世界解释。区分强、弱随附性的关键是认识随附性的依赖与决定关系的不对称性,从这一角度可以对强、弱随附性中出现的"必然"给出合理说明,也能够以此修正强、弱随附性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郁锋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0):42-45,62
70年代,戴维森提出在“无律则一元论”的纲领下解决心物关系问题,同时还借用了随附性来描绘他的这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物图景。这一学说遭到了金在权等还原论者的强烈批评。戴维森关于“事件本体论”、“随附性”的形而上学预设为其心物关系说提供了严密的哲学依据,然而其深刻的片面性也决定了他的心物关系说仍存有进一步辩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传统科学哲学中规则系统式定律观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分别代表了定律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弱与最强的两端,而休谟式随附可以被看作处于这两端之间。这三者构成的定律形而上学谱系,都首先需要承诺对象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优先性。可是,这时这一谱系的内部区间划分其实并不清楚。于是,对这三种观点尤其是休谟式随附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的哲学分析就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在结合对实际的科学定律案例的分析后获得一种超出了已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定律观。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内格尔的经典还原模型和金在权的功能还原模型做了比较,并指出,内格尔模型是在认识论或方法论的层面提出的,而金在权模型是在实践论或本体论的层面提出的;因此,这两个还原模型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接着深入到个别事件的内部结构,对金在权的局部还原理论做出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其困境和出路。在金在权的三元有序组的事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四元有序组的事件结构,据此对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作出区分,进一步揭示了功能整体与其实现者之间的随附性关系。最后强调功能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并借助实体-偶性和原因-结果这两对先验范畴对功能实在论和随附性概念给以形而上学的说明和辩护。  相似文献   

5.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6.
金在权首先提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该论证揭露了非还原物理主义蕴含的内在矛盾。同时,金在权论证认为,条件还原主义可以成为融洽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的还原物理主义形式。然而,作为具备极为弱化的物理主义立场的条件还原主义而言,它能否……自洽地解决因果排斥性问题依然值得讨论,因为用以支撑因果排斥性问题的随附性论证本身蕴含着强物理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8.
在排他性论证的所有前提中,随附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少有被人们反驳的。本文并不是要否定心-身随附性,只是希望对它的含义做出一些修改:保留心理属性依赖于物理属性的基本内涵,但取消物理基础能够充分的使心理属性例示的内涵。我们为此提供了三条理由:首先,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过类似思想;其次,这种修改能够消除排他性论证带来的困难;最后,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思想实验可以支持这种修改。这三条理由足以让这种修改成为一个可供考虑的选项。  相似文献   

9.
做出一个推定意味着将被推定的东西暂时接受为真,直到它被证明为假。因此,推定允许我们在缺乏充分认知保障的情况下进行试探性的认知实践。然而,推定的认识论基础并不牢靠,在包含推定的推理中,我们得到的既非传统意义的知识,也非确然的事实,究竟是什么为推定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我们又如何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推定?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成功的解释既要符合推定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又要能够阐明其认识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流行几种解释理论并不成功。雷谢尔关于推定的论述揭示出一种实用主义解释的可能,本文将表明实用主义解释更具合理性,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通过似真性概念建立推定的基本原则,通过融贯论建立似真性的认识论辩护,通过实用主义的效验原则建立其使用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贯通环境科学、环境审美和环境伦理是追求规范性和客观性的科学认知主义所难以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认知主义者所秉持的认识论科学观。这种认识论科学观具有确定性、客观性、规范性等特点,但其事实和价值的二分与主体和客体的二分却割裂了人与环境的整体关系,造成了关于环境的真、美、善分离。经验自然主义的科学概念对摆脱这一困境具有启发性。科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作为求真的科学可以连带出来审美和伦理的意蕴。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关于环境的真、美、善统一起来,并最终走向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库恩和罗蒂在解放的合理性与认识论的合理性、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的性以及对传统认识论关于“共同根基”构想的质疑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34-38,56
本文简单评析了传统真理论的争论: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并引入了现代理论框架:弗雷格的“透明论旨”、塔尔斯基的“真理图式”以及蒯因的“去引号论”。霍维奇的最小主义主张真理的等值图式,并将真理概念限定为语义功能,从而提出真理是形而上学琐屑的。笔者质疑了最小主义将命题作为真理载体的做法,认为真理概念具有形而上学中立性而非形而上学琐屑性。并尝试突破真理的现代框架,提出完整的真理论应该包括“真”和“理”。  相似文献   

13.
物理主义尽管在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但二元论在死灰复燃之后也呈上升之势。除传统的理论形态经辩护重新粉墨登场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如量子二元论、自然主义二元论等。到达二元论结论的途径和论证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突现论就是其中的一种。M.尼达-鲁梅林等人在根据随附性理论对突现概念做出重新阐释的基础上,不仅承诺存在着物质性身体和作为个体的经验主体这样两类实体,而且强调它们各有自己不能相互归并的属性。查默斯等人在对突现论做出区分的基础上强调:弱突现论一致于物理主义,而强突现论则只会导致二元论的结论。新二元论者的突现论研究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也有积极的意义,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心灵哲学的研究,而且为突现论本身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奉献。  相似文献   

14.
伯格曼的技术哲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舒红跃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53-56,F004
伯格曼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之一。他通过“器具范式”“聚焦物”、“聚焦活动”等概念,论证和说明现代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的过程中具有本质上的局限性。他同时还把对技术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分析与对技术的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分析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把握技术和当代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术语是表达概念的,在现代术语学中,必须研究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逻辑学和本体论的角度来看,科技术语都构成概念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属一种关系”或“整体一部分关系”,术语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系统,与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从语言学角度看科技术语之间的关系》(见本刊1990年第2期)一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科技术语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逻辑学和本体论的角度,对术语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系统作一初步的分析。一、概念概念(concept)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许多属性,其中有的属性是这类事物中每个分子都必须具有的、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有的属性,有的属性则只是其中部分分子所具有的偶有属性。概念只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不反映事物的偶有属性,因此,概念具有抽象性,它是去掉了事物的偶有属性之后形成的抽象表现。例如,“自行车”这个概念,如果将现存的全部自行车中非本质的偶有属性去掉,如外表油漆的颜色、新旧的程度、厂家的牌号,那么,就可以发现所有的自行车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的特有属性:(1)在性质上,它们是机器,是能够做功的由相互铰接在一起的部件形成的组装物。(2)在形式上,所有的自行车都包括两个能够在地面上转动的轮子,一对脚踏板和一组齿轮链条传动机构,车上留有骑车人的坐位。(3)在功能上,这一类机器可以充当交通工具,骑着它一个人可以走得比步行快几倍。这就是“自行车”这一名称所代表的概念的抽象表现。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一定阶段认识的总结,是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任何科学研究的成果,都要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数学中的正数、负数、微分、积分,化学中的化合、分解,物理学中的力、加速度,都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概括。在科学史上,许多新概念的提出,都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的进程。概念又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思维活动中进行判断、推理,都是以概念为基本单位来进行的。离开了概念,任何判断和推理都不能进行。所有的科学概念都是通过名称来表示的,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名称则是科学概念的外部语言形式。概念和名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是全人类性的,而名称则因语种的不同而不同,具有民族性。例如,汉语的名称“标准星”,英语的名称“standard star”,都是表示在测光、光谱分类等天体物理观测中用作基准的恒星,概念相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则用不同的名称来表示。从理论上说,在同一种语言中,一个名称与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单参照性的。因而,对于任何一个术语来说,一个名称应该与一个并且只与一个概念相对应。如图所示:但是,在实际上,尽管在同一种语言中,一个概念往往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名称,这就产生了术语的同义现象。同义现象会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我们在术语工作中,应该尽量减少术语的同义现象,这是术语标准化的任务之一。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到概念中来的事物的特有属性,也就是构成这个概念的所有属性的总和。例如,汽车的内涵是下列属性的总和:(1)“车”;(2)“由发动机驱动”;(3)“有驾驶机构”。运货汽车的内涵,除了包括上述3个属性之外,还应包括第4个属性:“用于运输货物”。油槽汽车的内涵,除了包括前面4个属性之外,还应包括第5个属性:“用于运输石油或汽油”。概念的外延是反映到概念中来的事物的数量范围。对“数量范围”可作两种理解:第一、数量范围是指分别地加以考虑的该概念所包括的各个个体的总和。这些个体应该具有同样的抽象程度。例如,“大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印度象、非洲象,“北欧国家”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这种外延叫做同类外延。第二、数量范围是指分别地加以考虑的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例如,“齿轮”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构成该齿轮的各个嵌齿的总和,哪怕这些嵌齿中有被磨损的或损坏的;“化学元素系统”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氢、氧、硫、铀、铹等;“汽车”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车体、制动器、方向盘、车灯等。这种外延叫做成分外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可用下图说明:车这个概念的外延车这个概念的内涵从图中可看出,概念的外延越大,所包括的事物越多,则概念的内涵就越小,所包含的属性就越少;概念的外延越小,所包含的事物越少,则该概念的内涵就越丰富,所包含的属性就越多。这种关系叫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人们可以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三、概念的组合由简单概念可以组合成复合概念。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概念组合(combination of concepts)的方式主要有四种:(1)限定(determination):由一个概念来限制另一个概念,叫限定。限定可以丰富被限定概念的内涵,增加被限定概念中属性的数目。这样,通过限定形成的新概念将成为被限定概念的下位概念,被限定概念是属,而新概念是该属的种。为了避免在限定时出现混乱,我们必须注意在概念体系中各个概念所处的层次。通过限定形成的复合概念,在自然语言中往往表现为由代表原概念的两个词构成的词组。例如,英语中“machine tool”(机床)这个复合概念是由machine(机器)和tool(工具)这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这时,表示这两个概念的两个词machine和tool,都在词组machine tool中保存下来了:machine+tool→machine tool但有时复合概念在自然语言中仅表现为一个词,在这个词中,仅有一个代表原概念的语言成分被表示出来。例如,在德语中,Drehbank(旋床)这个复合概念,是由Werkzeugmaschine(机床)和drehen(旋转)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这时,表示这两个概念的两个词中,只有drehen在单词Drehbank中被保存下来,这时,Drehbank是一个合成词:Werkzeugmaschine+drehen→Drehbank又如在英语中,spanner(扳钳)这个复合概念,是由tool(工具)和to span(以指量距)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这时,表示这两个概念的两个词中,只有span在单词spanner中被保存下来,这时,spanner是一个单纯词,由词根span加后缀-er构成,按正词法规则,拼写为spanner:tool+to span→spanner有时,复合概念在自然语言中表现为一个新的单词,而在这个新单词中,不含有表示原概念的任何语言成分。例如,英语中tandem(双人自行车)这个复合概念,是由bicycle(自行车)和propelled by two persons(由两个人来骑)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但在表示这两个概念的两个语言成分中,没有任何一个语言成分在单词tandem中被保存下来,tandem是在构词上同bicycle和propelled by two persons完全无关的一个词。(2)合取(conjunction):有两个概念平行地按“逻辑加”的方式合成,叫做合取。合取后形成的复合概念的内涵,就是原来两个概念的内涵的总合。例如,英语的smoke(烟)和fog(雾)两个概念,通过合取而形成复合概念smog(烟雾):smoke+fog→smog德语的Schnee(雪)和Regen(雨)两个概念,通过合取而形成复合概念Schneeregen(雨夹雪)。德语的Mahmaschine(割草机)和Dreschmaschine(脱粒机)两个概念,通过合取而形成复合概念Mahdrescher(联合收割机)。(3)析取(disjunction):由两个概念平行地按“逻辑或”的方式合成,叫做析取。析取后形成的复合概念的外延,就是原来两个概念的外延的总和。用析取方式形成的复合概念是原来两个概念的上位概念的或类概念。例如,英语中的boy(男孩)和girl(女孩)这两个概念,通过析取而形成复合概念child(小孩),这时,child或者是boy,或者是girl,它的外延等于boy的外延与girl的外延之总和。(4)联取(integration):由若干个不同的单独概念联合成一个新概念,而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不能简单地等于原来诸概念的内涵总和或外延总和。例如,英语的Austro-hungary(奥匈帝国)这个复合概念,是由Austria(奥地利)与Hungary(匈牙利)这两个不同的单独概念通过联取而成的。它的外延或内涵,都不简单地等于Austria与Hungary的内涵之总和或外延之总和。概念组合的研究对于术语学有三个方面的价值:(1)通过概念组合的分析,可以阐明构成复合概念的各个单独概念在语义上的关系。如英语的spacecraft(宇宙飞船)这个复合概念,是由space(宇宙、空间)和craft(飞行器)这两个概念通过限定而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阐明space和craft在语义上的限定关系。(2)构成复合概念的各单独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构成概念系统时起着重要的作用。(3)构成复合概念的各单独概念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必定)会影响到术语的结构。四、概念的属性构成概念的任何一种特征,叫做概念的属性(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概念的属性可以是简单的(如“红色”),也可以是复杂的(如“马列主义”)。概念的属性可以分为下面几种:(1)内在属性:这种属性只涉及事物的本身,而不涉及此一事物与它一事物的关系。例如,形状、大小、材料、颜色等。(2)外在属性:这种属性涉及此一事物与它一事物的关系。最常见的外在属性是来源属性和目标属性。指出一个事物来自什么地方,通过什么人或者采用什么手段显示其存在或得到使用的外在属性,叫做来源属性(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例如,某一事物的发现者、发明者、描述者、制造者、供应者、生产地、生产方式。指出一个事物用于什么目的的外在属性,叫做目标属性(characteristics of purpose)。例如,某一事物的使用方式、应用领域、装配地点。(3)等价属性:构成概念的属性可以彼此替换而不改变其内涵,这些可以互换的属性,叫做等价属性。等价属性的互换不是由于逻辑学上的等价而引起的,而是由于本体论上的联系而引起的。例如,在“等边[等角]三角形”这个概念中,“等边”和“等角”这两个等价属性,不是由于逻辑学上的原因,而是由于在三角形中,“等边”和“等角”这两个属性的联系而引起的。在“凸[会聚]透镜”这个概念中,“凸”和“会聚”这两个等价属性,也不是由于逻辑学上的原因,而是由于在本体论上,对于一个透镜来说,“凸”和“会聚”这两个属性是等价的。研究概念属性的意义在于:(1)便于确定概念的内涵。(2)概念属性的改变,常常会引起概念内涵的改变,从而导致新概念的产生,这样,人们的认识也就深化了。例如,“原子”这个概念,过去它的属性主要有:“不可分性”、“物质的最小单位”等,而现在它的属性却改变为“可以裂变”、“可分性”等。“原子”这个概念的属性的改变,说明人们对于“原子”的认识更加深化了。(3)便于划清不同概念的界限。(4)便于描写概念的定义。(5)便于构造概念体系。(6)在构成术语时,如果利用与概念属性有关的词语,可以从字面上阐明术语的普通含义。例如,“远程导弹”这个术语中的“远”、“程”、“导”、“弹”等与概念属性有关的词语,有助于理解这个术语的字面含义。(7)便于确定在不同语言之间术语的等价关系。(8)便于确定在同一语言中,用不同词语表示的同义术语。五、概念系统通过逻辑关系或本体论关系联系起来的概念的集合,叫做概念系统(system of concepts)。在概念系统中,各个概念之间可以发生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或者至少发生纵向或横向中的一种联系。一个概念系统可以同一座建筑物相比拟,其中,概念好比是砖,而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灰浆。在一个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建立在诸概念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逻辑关系可以形成“属一种关系系统”。在一个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的本体论关系是建立在代表概念的各个个体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邻接性(即空间上的接触或时间上的连续)的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本体论关系的概念系统是表示“整体一部分”关系的系统以及表示发生、发展的系统(例如,动物的谱系表、语言的谱系表、产品的谱系表,等等)。此外,在一个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还存在着其它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工具关系、继承关系,等等。概念系统可用图形来表示。概念表示为点,而这些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一个分类表来表示概念系统,那么,可以采用多层次的数字标记来表示概念在系统中的位置。例如,1-3-7-6表示该概念处于概念系统中的第一个层次的第一位、第二个层次的第三位、第三个层次的第七位、第四个层次的第六位等结点所连接而成的路径的末端。表示概念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明确性:使用概念系统的人大多数不是专家,因此,概念系统应该尽量明确清楚、启人耳目。第二、可理解性:人类的智力在一定时间内仅能理解有限数目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概念系统一定应该是对用户友好的、可理解的。概念系统过于复杂会使系统失去解释力,使用户感到茫然。第三、透明性:概念系统中各种关系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应该是透明的,它应该使用户对于术语系统设计人的思想一目了然。模糊的信息将会导致误解,并使系统的价值受到怀疑。第四、可扩充性:概念系统应该是灵活的,如果后来出现新概念,概念系统应该有能力把这些新概念纳入其中,而不对系统作大的修改。当然,如果在某一学科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那就得对概念系统作大的修改甚至全盘推翻。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应该保持概念系统的稳定性,并使其能灵活地进行扩充。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概念系统的规模不应设计得过大,最好能先设计一些小的概念系统,然后,再设法把这些小的概念系统联系起来。概念系统的研究是术语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第一、概念系统可以揭示某一专业领域内各个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这就为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术语提供了条件。第二、概念系统有助于详尽无遗地研究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术语所表达的全部概念,帮助研究者发现所收的术语有无重大遗漏。第三、透彻地理解了概念系统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有助于构成新的术语。第四、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概念系统是否协调一致,有助于发现这些语言中相应的术语是否等价。第五、根据概念系统编纂而成的词典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在术语系统中使用这种词典,便于进行联机检索;如果把它们打印出来,也便于阅读和使用。第六、概念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术语的含义,这对于术语工作者的培训和术语教学也是有助益的。六、概念系统的图示法为了形象地表示概念系统中概念的逻辑关系,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graphic representation)。主要的图示法有:(1)树形图表示法:按概念抽象的不同程度,将概念在树形图中加以排列。如图所示:例如,关于“运载工具”的各种概念,可用树形图表示如下又如,关于“印刷术”的各种概念,可用树形图表示如下:(2)扇区表示法:把一个圆按层次分为不同的扇区,在扇区中注上抽象程度不同的概念。如图所示:以上面的“印刷术”概念系统为例,各个扇形中的标记所指的概念如下(3)矩形区表示法:把一个矩形按层次分为不同的小矩形区,在各个小矩形区中注明抽象程度不同的概念。如图所示:各矩形区中的标记所指的概念与上例相同。七、概念的逻辑关系根据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把概念的逻辑关系(logical relation)分为以下几种:(1)同一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同一关系。例如,“机器翻译”和“自动翻译”这两个概念之间,便具有同一关系,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外延,都表示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语言翻译。(2)属种关系:两个概念,如果其中的一个概念把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它自己的外延中,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属种关系。例如,“交通工具”和“汽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属种关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之中,外延较大的、包含另一个概念全部外延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上例中的“交通工具”就是属概念。被属概念所包含的、外延较小的概念,叫做种概念。上例中的“汽车”就是种概念。对于一个具体的概念来说,它可以是某个概念的属概念,又可以是另一个概念的种概念。例如,“汽车”这个概念,对于“轿车”来说,它是属概念;而对于“交通工具”来说,它又是种概念。可见,属概念与种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概念之间在逻辑上的属种关系不同于在本体论上的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种概念的内涵一定会包含属概念的内涵,但是,在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并不具有整体特有的属性。例如,“交通工具”和“汽车”具有属种关系,“汽车”一定具有“交通工具”的特有属性,我们可以说:“汽车是交通工具”。可是,“汽车”与“方向盘”之间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向盘”并不具有“汽车”的特有属性,我们不能说:“方向盘是汽车”。(3)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相同,而另一部分不相同,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就是交叉关系。例如,“共产党员”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交叉关系,有一部分共产党员是教授,而有一部分共产党员不是教授,有一部分教授是共产党员,而有一部分教授不是共产党员。具有同一关系、属性关系、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因此,这三种关系是可以相容的。(4)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同,它们在逻辑上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例如“小麦”和“玉米”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它们就具有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可以分为并列的全异关系和非并列的全异关系两种。如果两个概念有全异关系,并且还有共同的邻近属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的全异关系。例如“钢铁工人”和“纺织工人”具有全异关系,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邻近属概念——“工人”,这种全异关系就是并列的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有全异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共同的邻近属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并列的全异关系。例如,“茶杯”和“苹果”具有全异关系,但是,“茶杯”的邻近属概念是“杯子”,“苹果”的邻近属概念是“水果”,它们没有一个共同的邻近属概念,这种全异关系是非并列的全异关系。(5)否定关系:一个概念的否定属性构成了另一个概念的属性,那么,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就具有否定关系。例如,“加压”和“减压”这两个概念就具有否定关系。对于一个概念系统来说,在上述各种关系中,以同一关系和属种关系最为重要。根据概念的逻辑关系,我们把概念按一定的序列特征加以排列,就可以形成逻辑纵向序列和逻辑横向序列,并由此构成概念系统图。例如,我们可以有如下的概念系统图:如果只根据一种序列特征来排列概念,则可形成单维序列。例如:从图中可看出,我们首先按推动方式的不同,把发动机分为“燃汽发动机”、“电力发动机”和“风力发动机”三种,再根据燃料的类型,进一步把“燃汽发动机”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但是,在实际的术语工作中,在一个层次上,概念往往同时有多个序列特征,这时,就可以形成多维序列。例如:这时,在同一层次上,至少使用了三种序列特征:管子的材料、管子的功能、管子中流动的物质。如果我们按这三种序列特征对上面的概念系统加以重新排列,则可把这个多维序列改变为三个单维序列,其中的概念关系比之于上图就更清楚了:可见,在构造一个概念系统时,如何安排概念的各种序列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八、概念的本体论关系根据代表概念的各个个体之间在空间上或在时间上的邻接性,可把概念的本体论关系(ontological relation)分为以下几种:(1)空间上的整体一部分关系:由于把整体划分为部分的标准不同,由同一整体划分成的各个部分可能不完全相同。一般说来,我们应该遵循一种自然的标准,但这种标准常常因人因事而异。例如,汽车与其各个部分的整体一部分关系可表示如下:第二种划分比第一种划分粗,究竟粗到什么程度,细到什么程度,要由具体情况来决定。(2)时间上的连续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语言的发展过程,等等。例如,印欧语在时间上的连续关系可以表示如下:与概念的逻辑关系不同,上述关系不是根据概念本身的相似性,而是根据概念所代表的个体在实际上的关系而建立的。因此,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概念的本体论关系。在术语工作中,常常把概念系统的逻辑关系和本体论关系混合起来使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6.
弗雷格的第三领域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不仅表现在波普尔自己将世界3理论追溯到弗雷格,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三领域和世界3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第三领域和世界3的提出在认识论上也存在共同的基础:反心理主义。如我们将要分析的,弗雷格和波普尔都坚定地拒斥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盛行的心理主义思潮,而无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数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持一种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态度,强调真理和知识的客观性。这种倾向导致他们反对本体论上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二元划分,而又划分出一个主要包括客观的思想内容的“第三领域”和“世界  相似文献   

17.
判断人体的状况,往往能“由此及彼”,从两个或许联系不密切的器官上找出关联。比如男人的性能力,有时就可以从“三个头”判断出来,即指头、舌头和龟头。  相似文献   

18.
按照传统分析,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种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盖梯尔的严重质疑。盖梯尔问题提出以后,认识论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总体上看,这些方案可分为两种:一,寻找知识的额外条件,弥补认知辩护的缺陷;二,用其他条件(例如,因果关联条件)取代认知辩护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认知实践中,我们并不需要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概念,因此,盖梯尔问题并未对我们的认知实践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9.
知道者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知道”一词的意义的模糊性。现代逻辑追求对“知道”的明晰表达,但对于“知道”本身缺乏深入的反省。本文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知道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认识论逻辑的语义基础。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秩序”是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0.
谢弗在最近的研究中试图论证心灵哲学中经典的解释鸿沟与不同层次的实在之间跨层认知的不透明性是同一问题。他认为可以通过底定的形而上学律则来弥合所有的鸿沟。我们将反驳谢弗的论点并进一步辩护意识解释鸿沟问题的特殊性。最后我们认为,真正解开意识的解释鸿沟难题需要包含回答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类问题的解释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