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芒福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从技术人类学角度将技术史分为使用水和木材的始技术、煤和铁的古技术以及电和合金的新技术三个阶段,然后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提倡一种“民主的技术”,以改变单一技术的文明,从而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技术学是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性学科门类,仿照科学学的学科结构,可将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区分为理论技术学,专门技术学,应用技术学三个学科系组,技术学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同技术哲学,技术史有着难分难解的交叠关系,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既有研究视角,基本内容的差异,又有某些共同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内森·罗森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因其在技术经济史领域所作出的创造性和原创性的贡献,而被认为是以经济史视角研究技术变革的专家。技术变革一直被经济学家们当做未知的黑箱,而他以经济技术史和丰富的实证为基础,试图揭示技术变革的前因后果。将经济理论、历史分析和计量方法相结合,研究很多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一些行业的发展史,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层面阐释科技与经济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白馥兰是当代英国著名技术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她的技术史研究从参与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系列起步,继承和突破李约瑟的科技史研究,以农业史和妇女史作为双重核心。其技术史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线索是技术与社会,遵循着自技术而来、向社会而去的理论进路,旨趣在于以技术观社会。就研究视角而言,包括广义技术视角、人类学视角和汉学视角。就研究局限而言,包括文献方面、观念方面和比较方法的不足。总之,白馥兰展示了一位从李约瑟时代走来中国技术史研究者的代表形象。  相似文献   

5.
普法芬伯格是当代技术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是他在技术人类学领域的核心思想。普法芬伯格批判了"标准技术观"中的需求驱动技术、功能决定形式和工具到机器的单线性技术史这三大观点。对应地提出了文化决定技术选择、象征彰显技术意义以及技术史是社会技术系统的生成过程的核心观点,构建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理论体系。普法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在技术人类学的物质功能传统和象征意义传统之间开辟了新的道路,是当代技术人类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技术史经过18世纪末以来200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包含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复杂学科结构。技术史的所有分支学科,可以归并为基础技术史、综合技术史、部门类别技术史、技术社会活动史、专项技术制度史、专项技术成就史等六个学科群组。因研究对象相同,技术史与技术哲学、技术学形成同缘关系;因研究内容互涉,技术史又与科学史、文化史、工程史、农业史、工业史、交通运输史、建筑史等专门史形成近邻关系。  相似文献   

7.
科技史与一般史的融通已成为近年来倡导科技史"再建制化"的学者们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文章从新文化史取向出发,当代新文化史家思考技术的视角和方法,涉及物质文化视角的技术史研究;日常生活中身体对技术体验的研究;以及书籍史阅读史视角的技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史的研究;第二,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第三,研究技术哲学应重视技术实践。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技术哲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技术史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技术史研究与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密切结合,无论在研究力量、研究范围、普及教育及宣传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整备和拓展。但是技术史与其它同类学科以及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古人云:“兵欲精,必先利其器”。技术史学方法论是研究技术史的重要工具、是技术史工作者的“器”,要使我国的技术史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除了其它条件外,亟需在方法论上作出发展。本文即是这一工作的粗浅尝试,旨在得到同行的教正。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04-109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现代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其所引发的众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人深思、亟待解决。然而,这仅仅是第一代信息伦理学的任务。弗洛里迪试图构建第二代信息伦理学,对ICTs引发的伦理学难题背后的哲学框架和概念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信息哲学的研究视角构建一种原创性的信息伦理学框架,以填补概念上的“真空”和澄清一些概念上的困惑。我们尝试厘清弗洛里迪信息伦理学基本概念上的疑惑,并讨论该伦理学与当代机器道德实践研究的关系,最后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相关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三元论”,提出这就是开拓工程哲学这个新的哲学分支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文中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对“工程”的对象和含义作了新的界定,指出应该把工程哲学建设成为一个和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相并立的,有具体而丰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在肯定前人关于技术发展根奉动力是“需求”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一般性机制——“技术缺失”的显现和对这种显现的领会,并结合原始手工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历史予以论证。机器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需求引发的,没有这种社会需求便不会有“机器缺失”的显现,也就没有弥补“缺失”的发明活动。机器技术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从手工工具使用时的局限中发现了改进的方向,前一阶段的技术缺失是后采改进和发明的向导;前一阶段的功能结构,在后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保留。现代技术尽管异常复杂,它的发明仍然是以另一个层次的“技术缺失”为基本条件的。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协和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会议,于1986年10月17日至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以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议题,配合中央开发新疆地区的战略部署,交流了对技术发展规律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14.
“异化”与“理性”是当前解读技术的主要范畴。在这两个范畴上,确立起来的是技术理性批判的哲学图景。但是,技术与人的关联并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作为现象学概念“空间性”将成为审视技术的视角,根据这一观念技术的本质就显现出其特有的方面:技术呈现为此在的空间性,而技术进步则显示了人类此在空间性结构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医学的文化指南》(A Guide to the Culture of Science,Technotog,Yand Medicine,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0)),是由美国“国家人文学捐助会”(NE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联合资助,聘请著名专家学者编辑、撰写的一部科学文化学入门书。全书分为四部分,共有九章,分别对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医学哲学;科学和技术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政策科学等九个学科分支进行综述,概要地介绍了每一分支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学科现状。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文献入门和表文献。这些对于读  相似文献   

16.
1984年7月30日到8月12日,中国科学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技术史研究班。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1所大专院校、党校、工矿企业的175位教师和教技人员参加研究班。研究班注意把技术史研究和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结合起来。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柯俊教授以“研究技术史的几个问题”为题,全面论述了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开展技术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清华大学高达声副教授在“技术史概论”中探讨了在新  相似文献   

17.
美国技术史学科的诞生与工程学教育大有关联。高校基于工程师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培育其职业意识,早期偏向精英化路径,20世纪中期转而依托以科技为主线的人文观,这一融合为技术史学科及其学会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工程学对美国技术史学科的人员构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认识论都影响至深。学科始终关注与社会广泛相关的工程系统,进而基于美国“适应、改良、应用”欧洲技术的历史路径,发展出以域境主义为特征的技术史叙事策略,并在当代出现细分化、全球化、社会史化等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技术史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上升期和拓展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致力于出版各类技术发明与商业史的相关著作,并着力保留和整理技术文化相关的实物和档案,推动了早期德国技术史研究的建制化。1960年代之后,德国的技术史研究进入了拓展期。在联邦德国,工业大学和技术博物馆的历史学家们逐渐成为推动技术史研究进一步建制化的主要力量。与早期工程师为主体不同的是,历史学家们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的历史以及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背后导致技术变革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1990年代后,消费史逐渐走入他们的视野,作为其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末,人工智能(AI)界出现一个不同于历史、哲学、心理学的研究科学发现的新领域,即机器发现,这种机器发现工作已经远远超出其本身所有的人工智能价值而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乃至认知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从方法论视角考察最重要的机器发现程序之一BACON,以揭示它对我们了解科学发现本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胡适的科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瑛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6(2):21-26,62
论胡适的科学方法艾瑛胡适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然而他和那些同时代的哲学家相比,不仅没有在学成归国后创造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而且没有一部完整的哲学巨著─—只有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其余就是几篇哲学论文和一些通俗演说,似乎不能和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