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起行政诉讼是原告依法享有的重要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照该条保护诉讼权的规定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只要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仅益 ,并符合该法第 41条起诉条件的规定 ,就可以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成为原告。但由于种种原因 ,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或出于自愿 ,或不得已行使只有原告才享有的撤诉权利 ,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的结束 ,因此 ,原告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和消灭的主…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已进入修改的议程,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扩大我们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所以行政行为不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在修订我国《行政诉讼法》时必须在该法律里面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防止实务中对行政行为的错误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莉  陈鹏 《科技信息》2009,(30):I0383-I0384
《行政诉讼法》第17条对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作了如下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这个制度看似合理,但我们深究则会发现作为审理案件的被告所在地法院因其财政人事均受到行政机关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审判的积极性和司法的权威性,而提级管辖,异地交叉管辖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而最终的和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建立行政法院。  相似文献   

4.
为了制约行政机关在实体法律关系中的行政权力.保证法作关系主体间的平等关系,我国《行政诉讼法》在证据问题上作了严格的规定。木文试图围绕行政诉讼证据的规则与行政诉讼证据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行政诉讼证据的特点以及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适当参考借鉴英美国家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颜燕 《科技信息》2009,(3):253-253
本文从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规定入手,主要从理论基础上分析了该项规定的制定的理论依据,得出这些理论依据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并不十分科学。从而提出,我们应该以时俱进,将内部行政行为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现在一成为行政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确定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第57条规定行政赔偿可以适用调解,这两法条奠定了我国行政诉讼中除了行政赔偿外不适用调解的基本制度格局。但是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法院以"协调""协商"实为调解的方式处理行政案件的现象大量存在,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当时行政诉讼立法时制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的理论依据以及对它进行质疑,同时就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行政诉讼中的调解制度的设计有了个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实施至今已两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作为新增加的规定制度,在实施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受到学者、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2016年4月,"贵州省副省长出庭应诉案"作为中国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的案件,是目前我国级别最高的行政机关长官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该案发生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也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的实施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从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范围、出庭职责、行政机关委托代理人以及负责人不能出庭应诉的事由等问题展开论述,并对上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基于这一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除了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外,其他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如此,很多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都采取调解的手段促成原告撤诉或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有效降低了行政案件的信访投诉率,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但是由于调解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出现有违行政审判立法精神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诉讼调解理论的分析,提出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张全 《科技信息》2009,(8):357-357,360
案卷排他性原则在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法》迟迟不能制定出台,建立普遍约束行政活动的行政案卷制度尚需时日。行政案卷制度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往往有赖于行政诉讼的制度设计是否体现了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行政程序中案卷排他性原则及其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在行政诉讼中设立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必要性,最后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案卷排他性原则的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及《行诉解释》第3条当中规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列入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事项,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权利保护与权力制约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我们应当依照抽象行政行为问题本身的性质,对其可诉性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立法进行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首次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引入行政诉讼,对于人民法院从行政诉讼证据学的角度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对指导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中依法收集和运用行政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被写进我国《宪法》,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而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当受到强有力的监督与制约。司法机关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审查是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最有效手段,司法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构成了对行政权的有效制约。而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司法权对具体行政行为权的变更之适用范围极窄。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各国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变更权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司法变更权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在行政执法中,行政执法机关将这一法律规定,通俗地叫做"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法>确立这一处罚原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时对当事人实施重复罚款和多头罚款,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受案范围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的规定方面存在立法模式混乱、可诉行政行为范围过窄、保护的合法权利有限等问题,应当完善立法模式、扩大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扩大保护的权利范围,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存在不足,已不适应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实践的需要。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判随着《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将会不断地走向法制化,然而《行政诉讼法》对法院的司法变更权却是限制性规定,使行政审判不能很好地符合法制化要求.本文从引起行政诉讼的原因推出合法性审查原则及审判实践中限制司法变更权的不足、反驳限制及取消司法变更权、规定完全司法变更权的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在行政审判中,人民法院应享有完全的司法变更权.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法》的1999年司法解释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这是实现依法治政的需要 ,符合立法原意 ,也是为了与《行政复议法》相协调。新司法解释说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模式是接近于概括式的混合模式 ,新司法解释在受案范围上扩大了可诉行政行为的外延和相对人受保护权利的范围 ,但还有在立法上进一步扩大范围的必要 ,应把合理性审查和抽象行政行为也纳入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章对行政诉讼参加人的诉讼地位作了专章规定,其中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情况。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目前法学界尚无定论,有的人认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和民事诉讼第三人一样,可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有的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存在和民事诉讼中有独立请求权一样的第三人,只存在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等等。笔者认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不能把他们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相混同,为了更好地解决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诉讼地位问题,本文就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和民事诉讼中第三人的异同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简易程序是一种相对于普通程序而言较简便易行的审判程序,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没有设立简易程序,行政诉讼法施行后的近二十年间,行政诉讼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当初排斥适用行政简易程序的客观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设置行政诉讼简易程序非常必要。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等六个方面对设置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可行性进行了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公开的滥用和滥诉既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不完善的原因,也是由于现阶段行政机关和法院不能很好地根据已有法律规定限制此种行为。行政诉讼法中对原告诉讼条件的限制,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申请人利害关系的规定在实践中都没有被很好地执行。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并非否定对诉讼条件的审查,行政机关和法院可以依据既有的规定对滥用和滥诉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