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验提取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DNA,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对Eco RⅠ酶切片段进行分子克隆.结果表明,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分子量为113.78kb;实验成功克隆出10个病毒DNA Eco RⅠ酶切片段.上述结果为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克隆株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通用转称载体pBK283和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nNPV)转移载体pSXIVVI+X3系列出发,构建了一个7.2kb能形成多角体且可以用于克隆含不同读码框外源基因的BmNPV通用转移载体系列pBMX3.pBMX3系列以BmNPV多角体结构基因上游的1.9kb和下游1.3kb的片段作为与BmNPV基因组进行体内同源重组的同源序列;pSXIVVI+X3系列的SXIV双启动子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AcNPV的多角体基因作为重组病毒形成多角体的基因.以BmNPV-LacZ(occ-gal+)为出发株病毒,pBMX3系列的重组病毒筛选有occ+和gal-两个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sNPV)、木(木尞)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CpNPV)和用CpNPV感染油桐尺蠖幼虫面得到的病毒CpNPV-Bs,三者经HaeⅢ酶解后的电泳图谱均一致,经HindⅢ酶解后,均获得11条片段。各病毒DNA的总分子量约为57.5×10~6D。本文初步认为BsNPV和CpNPV为同一种病毒。  相似文献   

4.
将人尿激原cDNA分别插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载体pBK283和pBF4中,构建成两个重组质粒。所构建的这两个重组质粒与野生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经病毒斑实验筛选出含pro-UK cDNA的稳定重组病毒株BmNPV-pk1和BmNPV-pk2。将此两株蛋白平板溶圈测活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和家蚕的体液及组织,证实均有pro-UK表达。家蚕培养细胞的  相似文献   

5.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encoma Salicis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LsNPV)是一种多粒包理型的杆状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呈不规则多面体,病毒多角体大小不一致,平均直径为1.2μm。病毒粒子长为215nm直径30~50nm。LsNPV的基因组是一个环状双链DNA。限制性内切酶BglI,SalI分别把病毒DNA酶解为26和24个限制性片段,由片段总和法计算,基因组大小为86.3kb。  相似文献   

6.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rNPV)核酸为双股环状DNA,分子量约81×10~6道尔顿。用BamHI,BglⅡ.EcoR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对ArNPV-DNA进行了酶切研究,采用三酶切法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分析,建立了ArNPV-DNA的三种限制酶的物理图谱  相似文献   

7.
将柳毒蛾核型多角体悬液降解,降解产物经Tris-饱和酚和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分离出LsNPV-DNA,用限制性内切酶PstI,HindⅢ,PstI/HindⅢ,HindⅢ/EcoRI和Pst/BamHI单酶切或双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8.
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状及毒力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对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状的观察。林间因感染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而死亡的幼虫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病毒感染,另一类为病毒和细菌混合染。用不同浓度的大袋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大袋蛾卵,得多角体浓度与死亡率的直线回归方程:y=0.78+0.823x,LC50为1.18×10^5PIB/mL。用10^5,5×10^5,10^6 PIB/mL感染卵,得感染时间与死亡率的关系和LT50,分别为:y=6.  相似文献   

9.
用携带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β-gal)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360-β-gal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DNA经钙磷沉淀法共转染小菜蛾细胞系(BCIRL-PX2-HNU2,Px),利用X-gal空斑检测分析,β-gal基因成功地插入AcNPV基因组中,得到重组病毒Ac-β-gal,重组病毒在Px细胞中表达出受Ac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控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β-gal.  相似文献   

10.
从内蒙古太仆寺旗自然死亡的柳毒蛾虫尸中分离提纯多角体.其平面图呈不规则形状,有三角形、四~六边形和近圆形.大小相差悬殊,直径在0.94~2.47μm之间.约有56.4%的多角体在1.60~2.10μm之间,平均为1.78μm.多角体硷解后释放出短杆状病毒束,大小为204~416nm×104~294nm之间,有42%的病毒束在345~365nm×161~185nm之间,平均为358×170nm.约74.1%的病毒束包埋4~7个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杆状.统计表明,约72.8%的病毒粒子长度分布在310~320nm之间,平均大小为315×49um.测定不同龄期幼虫单体多角体产量的结果显示,5龄幼虫比4龄和3龄幼虫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
单头饲养斜纹夜蛾增殖S1NPV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人工半合成饲料大规模单头饲养斜纹夜蛾幼虫,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不同接种浓度、接种龄期、饲养温度以及不同饲料的比较,遴选出当3龄幼虫接种的病毒浓度为3.85×10^5PIBs/mL,4龄幼虫接种的病毒浓度为3.85×10^7PIBs/mL时,病毒产量最高,4龄幼虫接种增殖病毒的最适温度为24-27℃,人工半合成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效果优于天然饲料,同时,罹病虫尸热处理瑟其病毒产量之间,有显  相似文献   

12.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从1979年入侵以来,对我国林业和园林绿化造成重大危害。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生物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寄主美国白蛾种群的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重要的控害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环保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侵染特点、致病性、流行病毒学、基因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14.
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BmNPVsu)半胺氨酸蛋白酶基因(CP)的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读码框为972个核苷酸,编码323个氨。同源性分析表明,BmNPVsu CP的氨基酸序列与不同来源的木瓜蛋白酶超家庭的CP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别与Trpanosomabrucei的CP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达32%。在组织蛋白酶B、H、L、S以及木瓜蛋白酶的36个保守氨基酸残基中有31种出现在BmNPUsu的CP中,BmNPVsuCP同其他杆状病毒CP一样,可看作木瓜蛋白酶超家庭成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vNPV(Trabala vishnou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的病毒粒子的拉曼光谱研究,讨论了它的蛋白质分子空间构象.其蛋白质主要为β折叠结构、α螺旋结构以及少量无规卷曲(其中包括β回折)结构.蛋白质中酪氨酸残基多数暴露于分子表面,少数埋藏在分子内部;色氨酸残基大多埋藏在疏水环境中.蛋白质分子侧链C—C—S—S—C—C构型为反式—扭曲—反式.  相似文献   

16.
S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750bp,编码24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长的多角体蛋白基因.SlNPV多角体蛋白Mr=29236,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核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能够诱发草地贪夜蛾Sf细胞株发生早期死亡现象.依据死亡过程的细胞形态变化,DNA降解的梯状电泳特征以及对不同抑制剂敏感性的差异,可以初步断定该死亡现象为程序性死亡.早期死亡伴随着病毒DNA复制与子代病毒生成的中止.同时发现野生型ACMNPV的共感染能够有效地抑制早期死亡的发生,并对抑制作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用细胞临界生长密度法对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进行克隆化,获得8株克隆细胞系.各株克隆细胞系各自的形态较为均一,但相互间在形态、生长特性、对病毒受纳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其中一株CS细胞对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的受纳性明显高于SFE—HA—8212细胞,形成多角体的细胞比率、多角体的产量、游离病毒粒子的产量及多角体蛋白的产量均有提高,是研究和应用HaSNPV的有效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