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万柳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47-50,76
词社萌芽于北宋,成型于南宋末期,到了清代随着词学复兴而高度繁荣,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全国性的词社网络,促进了各地词学的交流和互通;词学结社目的高度觉醒,词社更具专业性,对词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社集内容多样,为词学文献的丰富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词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它是一个包括词源、词乐、词调、词律以及词人、词籍、词论、词派、词史等众多内容的广泛、复杂而相对严密的学术体系,词学批评的概念虽为后起,但具体实践在词坛形成之日已萌动,而批评的精神、理念随着词学的发展也不断传递和积淀,词学批语研究作为对批语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更应注重它的科学性,以当代意识和历史实感来凸现词学批语研究的科学性,深入研究宋代的词学批评,将大有裨益于我们对后世及整个词学批评史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明代词学群体是在乡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于家庭艺术教育,附属于其它艺术品创作形式之上,多产生于文人艺术家结社的环境之中,因此形成了家族性、非专业性、结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环太湖词圈”为核心的江南词学可谓明词重心,而明代安徽在行政区划、地缘和文化上与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词学思想与江南词学主流异同互见、富有特色,主要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词体地位上总体上认为词为小道;风格旨趣上倾向柔靡近俗,且认为词曲演变与风格是受末世风气的影响;内容上主张陶写性情,抒发真情实感;功能上提出了缮心颐德、风正教化的期待。明代安徽词学思想与江南词学主流的离合间展现了明代词学的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5.
“以诗为词”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更新,而且是词学观念和词学意识的改变。“以诗为词”概念的提出,促进了词的“本色”认识。当时的“本色”应该是属于“女性特色”的风格判断,而不仅仅是音乐性特征的认定。正是基于以词这种风格的认定,出现了词学批评中的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廷式作为清末著名词人,但对其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能与其在清末词坛的地位和影响相称。本文试图对文廷式词学研究进行梳理,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词学思想的角度,对秦词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全面观照,论述了秦观既坚持词的本色传统,又有所创新发展的创作特色。这一特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了词的音律特征;(二)开始以创作的严肃性和思想性转变传统的香艳主题;(三)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词径》是晚清时期一篇较有系统的词学论文,它对传统词学中所谓“正统”的词学观进行了总结,其“作词十六字要诀”是对词的本体美学特征的体认。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是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立足《词论》文本予以探讨,它是词发展的概述和对词人的品评,实际上首次提出了词学研究极其重要的两个问题:词与诗的关系和词的特质问题。基于音律规范来区分诗文和词,词在文体中“别是一家”,指出“以诗为词”和“以文为词”都会损害词的“本色”。基于内容方面的特点,社会重大题材适合入诗,而儿女私情琐事适合入词。把词从诗余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自立门户。这符合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宋词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一切决定了《词论》在词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于湖词在后世的传播。对了解南宋初期词坛豪放词代表词人.以及后世词家对词学风貌介于苏、辛词之间词作的审美喜好有着重要意义。清初词家着眼于湖词的艺术个性,喜其典雅。常州词派崛起后,干湖词以其爱国精神扩大了它在清代的影响。晚清词家喜将于湖、稼轩并论。我们今天以张孝祥为南宋名家的印象主要得之干清代中晚期词家对于湖词的品评。  相似文献   

11.
岭南词从清初开始崛起,此期以“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最为出色。大均词多抒写故国之思与哀怨之情,词风雄浑,词境开阔,想像飞腾,成就甚高;梁佩兰词清刚幽峭,陈恭尹词寄托深远,亦属出类拔萃者。“岭南三家”使得岭南词坛风气大开,在岭南词史上有特殊意义。屈大均、梁佩兰又和岭外词人有词学交流,这对于扩大岭南词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界素有“岭南词派”的观点,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词发展到明代,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女性参与到词的创作中来,一方面女性词人大力开拓词体情感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怀念亲人的词作。本文揭橥于此,初步探讨了明代女性怀亲词的形成原因与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3.
清中叶以后,粤西女性词人群崛起于桂北、桂东北、桂东南地区。其创作主体赋性凤慧,多出身名门,家族吟咏唱酬居多,在时间、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却有着共通的悲剧命运。其创作大多自师其心,题材多感怀念亲,风格清丽纤婉。虽然词人不多词作有限,但弥补了粤西男性独擅词坛的结构性缺陷。  相似文献   

14.
康熙十年前后京师词坛异常活跃,词学中心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以“秋水轩唱和“为代表的词学唱和活动乃是“稼轩风从京师推向南北词坛的一次大波澜“.本文从特殊背景下词人的群体聚合、京师词坛的唱和活动、词风的转变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词坛做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癖词五十余载,词论、词作成就卓著。其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为其成就更高的词论所掩,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可与《蕙风词话》正续编及其他词学文献相互发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潘阆是宋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但今人对其研究不多。其《逍遥词附记》提出了突破前人路径、以词代诗的文体观,促使词由“酒席文学”向“言志文学”过渡,并将诗学理论用于词的创作与品评,有利于词体地位的提高。其词作打破了唐五代以来以抒情为主、以“闺阁”、“画堂”为描述对象的传统,长于纪实和叙事,代之山水风光,进而由“阴柔美”向“阳刚美”过渡,其词风“句法清古,语带烟霞”,为豪放词之初萌。  相似文献   

18.
赵崇祚的《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欧阳炯的《花间集叙》从理论上对温庭筠以来的绮靡词给与了认同和张扬。因此,不仅欧阳炯的序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他在序中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中的“词为艳科”的理论的形成和对词情的侧艳的审美评价,是对儒家诗教理论的一种突破,但它立足于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及对词的侧艳品格所作出的片面的强调,又把词的价值功能狭隘化,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属于诗歌形式,却与诗歌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文类。正是如此,在中西学界翻译术语中的词与词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即在进行术语词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来体现词的独立性;而在翻译术语词牌时,由于词牌名已不再反映其相配的音乐,译者应根据实际内容自译题目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