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始上菜,先是几个冷盘。我和尼尔都不能喝酒.就象征性地要了一瓶啤酒。郭老师专门做了一个围嘴,肚兜似的,吃饭时就给尼尔戴上,免得他弄脏了衣服。尼尔的听觉,视力,牙口都很好,只是左眼动过手术,视野受到影响。我坐在他的左边,给他敬酒时他常常看不见。他自顾自地喝了一大口啤酒.大概想起了我的存在,转过头来问道:“你知道里根吗?”他的思维总是跳跃式的。  相似文献   

2.
73岁的秦伯,具有天生的犟脾气,还爱抬杠,他自己认准的事,别人很难说服他,人们当面叫他秦伯,背后都叫他“老拧种”。 秦伯平时有两大嗜好:抽烟、喝酒。“烟酒不分家”是他的口头禅,越是喝酒的时候,烟抽得越凶。偶尔与不会吸烟人一起喝酒,他就死乞白赖地以烟酒不分家为由,非让人家点上一支不可。他不仅喝酒时很少吃菜,还笑话因为菜好才想起喝酒的人。  相似文献   

3.
典型案例: 高中生晓凡是个不折不扣的“迟到大王”。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看着闹钟起床.比如他要7时起床,即便到了6时59分,他也会眼睁睁地看着闹钟走过那一分钟再起床,然后心急火燎地穿衣洗漱出门,有时出了门才想起在书包里反复查找诸如什么《作文素材大全》、《新英汉字典》、《数学题解》之类的参考书是否带了,如果忘带,还要返回家里去取.因为这样,他上学经常会迟到几分钟。  相似文献   

4.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有名的古老传说,传说的主人公是战国时候的政治家孙叔敖。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要死了。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部老电影:《惊爆轰天雷》。之所以想起这部1991年的老片.最初缘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的科幻创作课。在课堂上我告诉同学们.有时候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只是基于一个很小的细节,却导致了整个故事的延展和铺陈:历史上有两部电影是很好的例子:一部是《变脸》(Face/Off;1997),一部就是《惊爆轰天雷》。它们都是从一个小细节出发,讲述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牮屋     
识这个字,很费了一番周折。起因是我家老犀的几根立柱偏得很严重.柱子与石磉间的缝隙越来越大.可能与地基的下沉有关.毕竟老屋已经一百多年了。 隔壁的王永干老人说.这屋要找人牮一牮了。我好奇地问,怎么牮?他说,就是把柱子重新扶正。这个“牮”字怎么写呢?那时.我对汉字有一种至上的崇敬。可家里没有《新华字典》,整个村庄没人有《新华字典》,包括两个民办老师。  相似文献   

7.
魔笔风波     
“太阳黑子磁暴引起的太阳风刮向……”郑校长正在给我们讲解天体物理学中的太阳黑子一课,哪个不知趣的家伙竟然通过紧急呼叫频道拨通了我的宇宙通,我不得不打开手机接话。“喂,是要喝酒吗?请速到小狼星来作客,我请你喝酒。”该死的家伙,真会没事找事,用星际电话开我的玩笑。不过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外星人会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我是179,正在上课,若无事我要挂机了。”我知道对方一定有急事找我,就故意激激他。“别别别,你千万别挂机!”果然不出所料,他把请我上小狼星的意图全说了出来,这让我好为难啊。这个小狼星上的小矮狼,仅一年不见就…  相似文献   

8.
心理信箱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这本杂志想起给您写信的。我现在很苦闷.想跟你谈谈我的烦恼。 我是一名高三女生.眼看快要高考了,可是我的学习成绩却很糟糕.最近一次月考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三名,觉得很丢脸,也很害怕,怕老师同学看不起我,不爱理我,更怕对不起父母。  相似文献   

9.
一位大学生的追求毕东海夏震,一位普通的浙江农业大学学生。他在1994年12月9日给《世界科学》编辑部来信,要求购买全年期刊以及过去已出版的全部刊物(合订本)。一位大学生经济并不宽余,为什么要购买这么多《世界科学》呢?他在信中说:“我接触到了贵刊,并一...  相似文献   

10.
斯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下图),得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系JoseyRegental教授。1979年,由于对亚原子粒子的弱电统一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与A.萨拉姆(A.Salam)、S·格拉肖(S.G1aShow)一起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他的新书《透过湖水看世界:这个世界与宇宙》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此,《美国科学家》杂志采访了温伯格。通过访谈,读者从侧面可以了解到,除了工作,温伯格还是一位阅读兴趣非常广泛之人。  相似文献   

11.
心理信箱     
《知识就是力量》2013,(10):28-28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校的研冤生.刚上研一、最近,我在跟导师交流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特别卑微.站在他面前,感觉自己的手都在抖,好紧张.就连说话也感觉是在刻意讨好他.可实际上我并不喜欢那个导师。  相似文献   

12.
清除太空碎片,是治愈克斯勒尔征候群的唯一有效办法。 居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市的唐纳德·克斯勒尔.是美国宇航局的退休科学家。他经常在自己住宅的后院平台上架起塞菜斯特望远镜观测太空。虽然这台望远镜算不上是最先进的.但却是克斯勒尔最珍爱的物品:1978年,克斯勒尔发表的一篇论文《人造卫星频繁碰撞:碎片带的产生》.使他在宇航界声名鹊起。他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3.
吕斌 《科学24小时》2009,(10):46-46
编辑老师: 邻居崔叔叔在买体育彩票时.我正好放学路过。崔叔叔说:“我手气不好,小丫头,给你2元钱,你买张试试,中了奖归你。”我即用这2元钱买了一张。开奖后,我居然中了一等奖,税后奖金5万余元。崔叔叔闻讯后找到我的父母,说我是13岁的孩子,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不能接受他的赠与,所以奖金应归他.他可以给我些劳务费。父母与崔叔叔为此发生争执。请问,这笔奖金应当归我吗?  相似文献   

14.
半年前,一位朋友买回两条罗汉鱼,用玻璃把鱼缸一分为二把它们隔开。那天.我在他家做客,碰巧目睹了一场“武斗”:那条强壮的罗汉鱼一跃而起,跳到了玻璃的另一边,袭击另一条身体瘦弱的罗汉鱼。“分家了还打架!”朋友气愤地数落那条“挑事”的罗汉鱼,顺手把它捞出来扔回自己的领地。我很喜欢罗汉鱼,于是央求朋友:不如送我一条吧,省得它们老打架。朋友于是忍痛割爱,把那条受了轻伤的弱鱼赠给了我。  相似文献   

15.
当代我国年老的科学工作者接受的,大多是分门别类的单项专业教育,它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把自然界分成由各种细部组成的彼此独立的部分,就象一只钟是许多机械零件组装起来的一样。1985年我在《世界科学》杂志第8期上读过一篇文章,使我对科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篇文章前冠以科学哲学的栏目名称,标题是三个字:《系统论》(作者W.I.B.Beveridge,万崇信、张伟钧译)。后来才了解,早在80年代初,在我国哲学杂志中已介绍过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为什么《世界科学》.上的这篇介绍会给我如此强烈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晚饭桌上听妻子讲起某报上一篇题为《父爱永远》的纪实文章,大意讲一个上了年纪男人的悲凉。当年经济困难时。他想吃街头摊上的馄饨都舍不得。每生馄饨之想的时候、他脑海便想起老婆和孩子。却不料多年后他事业有成的妻子弃他而去.长大成年的儿女亦疏远于他。他老来失却亲情,寂寞可怜。这段事初听来。不免引人几分黯然、几分情伤。但细想想却也不免道:也该。且不论当今天下文人写了情爱写妻爱,写了母爱写父爱,总拣着人之常情的痒处挠。只说这“也该”二字的必然性.叮不是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7.
彭桓武 《科学》2006,58(1):38-43
在国庆十周年之际,我曾奉命陪同来访的波兰贵宾、物理学家因费尔德(L.Infeld)。因费尔德曾是爱因斯坦的合作研究者,他们合著的科普书《物理学的进化》影响广泛。当我提到广义相对论不如狭义相对论或量子力学那样有许多科学检验和效益时。他说广义相对论仍是一个启发性的理论(stimulating theory)。我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在这次会上由我自己发言来展示这一点,因为受到同样“刺激”不同人的反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纪念达尔文。唐恩也许是最好的地方,他在这里走过了将近40年长长的岁月,拥有了10个子女,写出了《物种起源》、《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等伟大的著作。去世时。他曾要求家人将他葬在这里,可最终却葬在了金碧辉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听不到了沙径的鸟鸣。现在.这个三层的白色楼房仍然安静地坐落在小山谷里.只是门口的沙石小路变成了柏油路.游人不多,刚好适合缅怀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20.
让我们都爱《世界科学》一位读者给我们来信.说他十分喜爱《世界科学》。原因是他从《世界科学》上学到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理论和知识。他拜《世界科学》为师,据他说已有13年了。这位读者叫薛广振,原是沈阳航空学院航空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研究所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