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地震对油井的增产机理。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机械振动对岩心和原油性质的影响。结果机械振动可使原油黏度降低,驱替过程岩石的毛细管阻力下降;振动可使岩石的润湿性得到改善,增加油、水相对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结论人工振动对油藏处理后,油井原油会普遍地增产,含水率下降,提高了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国外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机械、物理、化学方法开采30余年之后油井面临枯竭,微生物采油(MEOR)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采油包括向油井注入生物产品激活本源微生物或者注入外源微生物使其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以提高采油率等技术.本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的优点、机理和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微生物采油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外大量工作,筛选出3组能够较好地改善试验区原油物性、提高驱油试验驱油效率并适应油藏环境生存的采油菌种对青海油田5口井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增产处理,这些油井产量低,生产很不稳定,生产过程中出砂和结蜡严重,原油的粘度、比重和凝固点都较高,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60 918 mg/L以上,地层温度33℃左右。微生物处理结果表明,油井见效率75%,日均产量增加8.53%到35.72%,油井热洗周期延长2.3倍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4.5,微生物强化采油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应用机械、物理、化学方法开采30余年之后油井面临枯竭,微生物采油(MEOR)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采油包括向油井注入生物产品激活本源微生物或者注入外源微生物使其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以提高采油率等技术.本文综述了微生物采油的优点、机理和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微生物采油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并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使用。1996年胜利油田采油院进行微生物单井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效果。微生物单井处理技术能改善原油物性,起到降粘、清防蜡、降低油井负荷、延长热洗周期的作用,从而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 ,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 ,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 (注入水、边水等 )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 ,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下1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 ,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的结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注入水、边水等)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1^下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段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时对应油井聚合物产出浓度高的问题 ,开发出一套相应的调剖治理技术。综合考虑注聚合物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井口压降曲线及对应油井的聚合物产出浓度等因素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优选出最佳的调剖井 ,并根据注入动态优化了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在矿场实施后 ,处理井的视吸水指数下降 ,剖面得到改善 ,对应的油井聚合物浓度降低 ,日产油量增加。 11口调剖井对应的 49口油井中 ,见效 35口 ,受效率达 71 4%。说明这套调剖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整体调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层段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时对应油井聚合物产出浓度高的问题,开发出一套相应的调剖治理技术。综合考虑注聚合物井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井口压降曲线及对应油井的聚合物产出浓度等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优选出最佳的调剖井,并根据注入动态优化了堵剂类型和堵剂用量。在矿场实施后,处理井的视吸水指数下降,剖面得到改善,对应的油井聚合物浓度降低,日产油量增加。11口调剖井对应的49口油井中,见效35口,受效率达71.4%。说明这套调剖技术能有效地改善注聚合物后转后续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Apollo环保酶对油井解堵作用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心解堵室内实验研究表明,Apollo环保酶注入地层后,可以将近井地带结晶、堆积在岩石颗粒上的蜡及沥青质剥落下来,疏通渗流孔道,诱导、激活、聚并成油流带、降低原油在地层孔隙中的流动阻力,驱替出Apollo环保酶所波及区域的油,同时改善稳定产油区的岩石性能,使岩石润湿性由油湿转变为水湿,保护了油层,增加了水的注入能力,通过解堵和诱导驱替双重作用激活油井产能,达到油田注水井降压增注和生产井解堵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采出程度对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影响,向不同采出程度的4组岩心中分别注入0.2倍岩心孔隙体积的接种有产表面活性剂菌、产聚合物菌的激活培养基。封闭岩心并置于油藏温度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10d后再次对岩心进行驱替,用平板计数法检测水驱过程中产出液的菌体浓度变化。同时将采取微生物采油措施的岩心的驱油效率与不接种菌的岩心的驱油效率对照,观察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发现采出程度不同时,驱替压力、菌体浓度、最终的驱油效率均不同。实验表明,采出程度导致的原油组分、油水体积比、油水渗流能力等参数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和总量的积累,导致采收率提高的幅度随采出程度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为研究油藏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尤其16S rRNA基因技术应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该技术克服了基于细胞水平研究方法的不足,能更准确、更客观地揭示油藏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动态变化、种群结构及进化等方面的信息.文章简要综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及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详细概述了16S rRNA基因技术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用于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的16S rRNA基因技术,讨论了16S rRNA基因技术目前在油藏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论证了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利用T-RFLP、DGGE等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河口采油厂罗801区块空气辅助微生物驱和单12区块内源微生物驱研究中的应用,阐明了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中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强化采油的主要工艺及特点,介绍了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技术在延长油田的应用情况,实践证明,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可有效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稠油水平井注汽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8):1786-1790
针对水平井在注汽过程中,由于水平井段长,吸汽不均致使受热井段短,采收率低的问题,进行稠油水平井均匀注汽技术研究。根据分层注水原理,将单点注汽完善为多点注汽,通过孔眼限流,调整注汽剖面,保证水平段均匀受热,提高加热效率。应用油田统计数据,给出孔眼个数确定数学表达式,根据热学理论,建立水平段蒸汽干度分布模型及地层吸收热量与蒸汽干度降低损失热量平衡方程,确定了注汽孔眼直径,同时在注入工艺上进行改进,保证蒸汽正常注入。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在大庆油田第一口稠油水平井中应用,放喷阶段产油为该区块平均单井产油的7.3倍。测温曲线表明,水平段温度分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实现了均匀注汽。  相似文献   

15.
烟道气双注采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油区断块开发效果对开发方式进行了优化 ,确定烟道气驱为最佳开采方式 .即将烟气与高压含油污水混合 ,同时从油管注入油层 ,并建成一套注入系统装置 .试验表明 :处理注入烟气这套装置用于不干扰锅炉正常燃烧条件下烟气采集 ;将温度降低 1 40~ 1 6 0℃以满足压缩机入口条件 ;利用旋流子进行离心和纤维过滤 ,将 95 %~ 98%的烟尘滤除 ;脱水之后使其露点降到 - 2 0℃以达到深度除水 ;两级压缩以达到油层要求的注气压力 1 5 MPa;加入泡沫剂或缓蚀剂等 ,以满足油层所需药量及药压 .现场生产初步验证 ,注烟气的效果介于注 CO2 气和注 N2 气之间 .在单纯蒸汽吞吐已不能产油时 ,经烟道气双注后 ,原油日产量达到 2 6 t,取得明显效果 .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弥补注水开发油田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不足,试验了一种新技术—“2+3”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是在对注水井进行充分调剖,增加注入水驱替体积的基础上,注入有洗油效率的驱油剂,进行有限度的三次采油,进而提高注入水洗油效率。该技术在桩106老区桩106-32井组进行的现场试验,试验过程中,相应研究应用了FD判别调剖充满度技术,以铬冻胶、固化体系为主的深部调剖剂调剖技术,并模拟试验区油藏情况,通过岩心驱油试验,筛选了以聚合物、碱为主的驱油剂。试验使井组水驱开发状况明显改善,增产效果显著。在不考虑递减的情况下,井组平均日增原油14.3 t,累计增产原油4 830 t,投入产出比1∶6.4。  相似文献   

17.
陈涛平  王丽丽  姜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7):4787-4792,4807
为了研究在水驱及聚驱的基础上,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方式对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的影响情况,根据数模研究的注水方向和水平井起始及终止位置对采收率的影响,优选了侧积夹层水平井的布井位置研制了侧积夹层室内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直井注水井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含水率下降了17%,采收率提高了4.99%;采用直井油井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含水率下降了25%,采收率提高了4.83%;采用直井油水井合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9.82%,;远离水井及油井的侧积体剩余油多,临近油井的侧积体剩余油少,直井水井与油井同时注高浓聚合物,水平井分段开采时侧积体1、2、3分别提高采收率1.73%、6.98%、5%.但水平井不能穿过侧积体4,否则总采收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原油黏度升高对水驱油的驱替特征影响 ,在经典的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基础上 ,考虑驱替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 ,进一步完善了非活塞式驱油理论 ,建立了一个一维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并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差分法两种方法对饱和度方程进行了求解 .用数学模拟的结果研究了原油黏度随含水率上升的 5种变化规律对无水采油期、注入孔隙体积与采收率关系等驱替特征的影响 .结合太平油田沾 1 4块太 1 0 - 1 2井原油黏度随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 ,对比了考虑原油黏度变化和不考虑原油黏度变化两种情况下采出程度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开发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明显地缩短无水采油期 ,加剧含水上升速度 ;未考虑黏度升高的经典驱替理论方法预测的采收率偏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油区的地质概况、油藏特征、生产现状和开采特点 ,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油区的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和采油工艺现状 ,提出了配套的采油工艺设想 .该油层物性和原油性质好 ,初期单层开采可获较高的阶段产量 ,开采方法以溶解气驱加边水驱为主 ,急需研究能量二次采油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藏气驱“油墙”几何形态描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界定气驱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高压注气"油墙"形成过程。将气驱"油墙"形成机制概括为"差异化运移"和"加速凝析加积";并首次区分出控制气驱见效高峰期生产效果的"先导性显式油墙"和"伴随性隐式油墙"两种类型。基于简化实际气驱过程的"三步近似法"、物质平衡原理和低渗透油藏气驱增产倍数等概念,给出了见气见效时单井组内"先导性显式油墙"的形态、宽度、高度、面积、周长、体积等几何产状要素的定义和描述方法。进一步提出"油墙集中采出体积"和"油墙集中采出时间"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见效高峰期持续时间估算和气驱开发阶段定量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注气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