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19-1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知识在俄国的普及和技术哲学在俄国的产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近代俄国的快速工业化导致高等工科教育的兴起,为各个工业部门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而工科教育人文化,即培养具有文科教育背景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工程师,则是俄国技术哲学产生的深层原因。技术哲学在普及技术知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实现工科教育人文化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从技术与科学的划界及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划界,探讨了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对把技术看作是知识体系,对把技术知识论和技术逻辑作为技术哲学研究核心内容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技术主要属于实践活动范畴,主要与经济领域相关,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主要不是两种知识体系的不同,认为技术价值论问题应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打开技术黑箱,并非空空荡荡--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哲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升温。有人提出,近代以来哲学研究有三次比较重要的“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新近刚刚兴起的“技术转向”。哲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技术,技术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意味着哲学研究不能忽视技术问题,必须把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进而,有的学者声称技术哲学是“一个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事实上,技术在  相似文献   

4.
吴彤教授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托,邀请了几位在科学实践、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正在成长的学生,对“科学实践”、“技术实践”、“工程实践”和“产业实践”及其“实践的规范性”进行讨论,组成了这组笔谈,现成组发表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三元论”,提出这就是开拓工程哲学这个新的哲学分支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文中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对“工程”的对象和含义作了新的界定,指出应该把工程哲学建设成为一个和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相并立的,有具体而丰富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西方工程哲学研究初具雏形,但目前学者对工程哲学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尚持怀疑的态度。西方工程哲学孕育于技术哲学但又不等同于技术哲学,作为对技术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工程实践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和解的场域;工程人造物是两个传统交融的结合点;工程哲学在理论层面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第12届技术哲学国际会议的议题与内容,阐述了国外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发展、新思考、新趋势,主要对技术哲学中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高技术伦理学及一些西方技术哲学代表性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流派、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在当前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史的研究;第二,研究技术哲学应该注意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第三,研究技术哲学应重视技术实践。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技术哲学才会真正成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传统、形态、流派、时代烙印、技术发展理论、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的历时性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形态的技术,即技术发明、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从形态构成上看,在共时性层面,每一种形态的技术都包含着三种构成要素,即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把技术的历时性演化与技术的共时性构成统一起来看,由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的演化,包含着实体性技术由原型转变为产品,规范性技术走向成熟、完善和体系化,过程性技术的作用“场景”转变;产业技术作为技术的终极形态,由生产技术演化而来,必须经过系统整合、经济核算和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性质与技术的三向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技术是属于自然改造的范畴,技术包括天然自然技术,人工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人和社会技术的关系问题与人和自然技术的关系问题同样重要,都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上升为信仰是现代技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技术信仰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技术的顶礼膜拜也造成了唯技术论、效率崇拜、物质至上和道德沦丧等诸多自然社会问题。技术信仰既是技术系统对社会敌托邦式扩张的结果,更是人类思维缺陷和伦理信仰缺失所致。解决技术信仰导致的诸多问题,就要重塑人的伦理信仰,规范技术行为,推进技术民主化,进而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动态能力的技术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资源学派、核心能力学派的主要观点作了介绍,指出这两大学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就动态能力的主要观点作了介绍,指出在多变的技术环境下,能力的培育和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就是一个能力随技术范式、技术轨道迁移过程中不断培育、更新和技术学习的过程.文中对动态能力的技术内涵作了解析,针对如何建立动态能力,提出应加强企业的技术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学界对高铁的研究限于技术层面,鉴于高铁运行之后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论,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高铁技术的来源、运作和影响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哲学探析。认为我国高铁技术应该实现从集成创新转向到原创性创新,以自主创新打破技术的黑箱桎梏;从单一技术到多元技术,以摆脱巨机器奴役;从单纯重视交通经济利益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以保持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技术本质的界定是技术理论探讨中不可回避但却不易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这既存在着技术本质客观上的复杂性,又存在着认识主观层次上的差异性,二者共同决定的技术本质必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都是不同程度对技术本质的逼近。本文在批判技术哲学演进中各阶段出现的关于技术本质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技术构成的要素,并提出技术的本质是存在及其过程的观点,试图达到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8.
可穿戴技术是一种将智能终端整合于日常可穿戴配件上的新技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文章对可穿戴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指出可穿戴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技术间性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然、社会、科学对技术演化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技术“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演化,在根本上内在地规定于技术问性或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技术间的非线性同一性,构成看技术问性或技术整合引生作为“第三者”的新技术和推动技术不可逆演化的机制性支摔。技术反思作为中介,规定看技术间性或技术整合的现实发生。展示技术间性本质的技术整合,开启了技术初始发生之门,并以常规性技术整合与革命性技术整合、建构性技术整合与非建构性技术整合等基本形态,为技术演化开辟看前进的道路。提出“技术间性”概念的可能意义,不仅在于学理层面,同时指向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