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末民初,伴随着中国文化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乡村社会曾兴起一股"废庙兴学"之风。其最初只是一种有知之士个人在民间的自发行为;清末新政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广泛推行(实际上只是部分地区执行);民国初年,"废庙兴学"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对推进乡村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遇到了宗教文化和乡村传统势力等重重阻力。"废庙兴学"是一个多面体,它既有促进国民教育、提高民众教育程度的积极作用,又扩大了我国民间宗教文化自身的影响,加强了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也可能成为激化民众社会矛盾、危害国民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赞誉为晚清"重臣名儒"的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举动,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伪满统治时期,社会教育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指出日伪统治者把社会教育作为思想统治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对我国东北各族人民的奴化教育,培养"忠良国民",以此来巩固殖民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4.
甘少杰  吴景禄 《科技信息》2006,(12):301-301
社会教育发展滞后是近代中国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近代西方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社会教育的对比,指出西学传播的不彻底性以及教育政策的落后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延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述民国初期,随着社会教育思潮的推拥和民众对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认识的发展,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的重要机构。图书馆社会教育呈现出制度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转型。经费不足一开始就成为各地兴学的一大困扰。文章通过对科举废除后,科场经费在中央与地方,地方省府厅州县之间的分配,探讨兴学陷入经费困境的原因。除了中古的生产不足于应付现代的教育外,清代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科举制度下国家重视人才的选拔而对育才投入不足的传统等等,都使得清末兴学的筹款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现状,论述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强化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卢作孚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他的社会教育思想是提倡全民性的、追求终身性的、强调实际性的教育。卢作孚迫切希望通过社会教育让更多的民众享受教育,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这种社会教育思想不仅仅只是希望民众受到教育,而是最终盼望实现中国全面的现代化,建立起现代的国家和社会。卢作孚在泸州、成都、北碚和民生公司进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在北碚和民生公司所进行的社会教育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体现,对于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阐明了发挥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提升其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宿红霞 《科技信息》2013,(16):243-244
学生档案作为中职院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详实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成绩考核、行为表现、奖惩情况和身心发展等各方面内容。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新时期,加强学生档案管理,充分开发其中的信息资源,对治校兴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著书的理念,历来被认为以"真与实"为基点,附以"发愤著书"之精神,可谓妙绝人寰。曹丕著书的态度,极具"发奋著书"之特点,亦即不朽之论。两者相较,值得探析。二人著书的原因、目的及其对著书观的提倡是各有千秋的。总体来看,司马迁之著书更偏重于抒"愤"及批判现实,而曹丕则更提倡发奋和强调自我之情。  相似文献   

12.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推论“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1119-1125)之前。”辨析各家观点,从南曲戏文所用曲调、海盐腔的产生年代、南戏的流播以及祝允明《猥谈》中的一段记载四个方面,验证钱南扬的观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黄山谷诗补注》一篇,针对宋代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进行补正,其中以任渊注为重点。钱氏的补正,包括补注典故的出处、句法的出处、诗意的原型、名物地名人名等名词、背景今典,校勘和纠正黄庭坚的用事之误等方面。钱钟书先生对文献典籍的征引详实而浩繁,考证更是精辟非常,他的补注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与诗学价值,对黄庭坚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代的创作思想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文人迷茫的思想及心理的困境。通过“上帝之手与人的主动性”、“工业文明与自然爱情”、“博爱观”三个层面,可探析作者在婚姻、道德、宗教、教育、妇女解放等问题上的认识,并从他的观念形态、感情心理、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中,可探索其创作中感性理性的冲突、渗透及其转化。  相似文献   

15.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名作。虽然,《典论》大都已散佚,但通览现存的残篇,可以强烈地感到,文学批评并不是曹丕创作的真正动机,其主要的目的是为其政治博弈赢得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一文阐释了情报的概念与本质,提出了情报科学技术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钱学森在情报领域的经典之作.该文标志着钱学森科技情报思想理论的形成,对今天情报学的发展仍有积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18.
南宋陈亮《青玉案》词当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天作于浙江永康市芝英镇紫霄观。这一结论可以从此词的内容、情调和所反映的作者的失望和痛苦心境,此词的构思手法与作者应和辛弃疾作于1188年的某词颇为一致,以及词中景物所反映的晚春时节这些方面得到印证。《青玉案》描绘了南宋时期永康市芝英镇的重要历史情境和地理环境,记录了陈亮自己在紫霄观读书、赋词、弹琴的学习情境,对追寻陈亮创立“农商一事”“农商相籍”学说的源泉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京青奥会为南京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从形象塑造角度来说青奥会的申办提升了南京的外界认知,筹备与举办改善城市形象硬实力,筹划与推广提升城市形象软实力.青奥会为南京形象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进行“事件营销”,构建“第三方话语同盟”,进行“主体下移”传播,“体验传播”与“口碑传播”的绝好机会.提出了南京进行整合传播的形象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指出部门分割、地方分割是阻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展望中国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基于他博大精深的系统科学思想和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他提倡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提出了大化工思想并给予相关的实践以积极关注。大化工思想实际上是在化学工业领域进行大部制改革的探索,对探索我国化学工业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