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9,(5):19-19
说到蛋白质的重要性.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生命信息学研究的若干成果,包括信息二重性理论、生命信息进化论以及宇宙信息四雏模型等;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一种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理解生命的方式。作者把“熵增原理”移植到信息学,把薛定谔说的“吃进负熵”推广到“学进负熵”。于是,两类“熵增”指向生命的死亡和毁灭,而两类“熵减”则指向有机体繁殖和生命进化;两种倾向的竞争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人工自然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人工物的涵义;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结合玻璃的案例,给出人工物的构成要素是材料、能量和信息;通过玻璃杯和咖啡壶的案例,揭示了人工物的物质元素、物理结构、意向功能和符号信息等诸多属性;最后,以实例给出具体人工物与抽象人工物、人文人工物与技术人工物、材料人工物和制品人工物,以及有生命人工物与无生命人工物等的人工物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信息存在论学说不仅改变了“存在”的内涵与界限,也为从哲学抽象的层面探讨原本虚无缥缈的“非存在”世界奠定了基础。然而,现有信息存在论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拓展和深化的方面:(1)现有信息存在论对存在领域的划分基本上是静态、孤立的,并没有在存在论层面上体现出演化思想;(2)信息的定义仅仅揭示出信息与物质的关系,而没有体现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非存在”的关系;(3)“非存在”作为与“存在”概念相对应的范畴,也应该成为存在论的重点讨论对象;(4)存在论的基础不应该只局限于“存在”(物质与信息)的划分与相互作用,应该扩展到整个世界,应该是“存在”与“非存在”相互转化、演化的思想;(5)存在领域的划分应该理解为存在领域的多个方面,“非存在”与“存在”、物质与信息它们本是由指向性联系着的一个多方面的整体。信息演化存在论则可以为解决如上一些问题提供某种建设性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独特的身心学说既是其创立三个世界理论和进化认识论的逻缉起点和中介环节,也在20世纪西方心智哲学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其核心观点是:1.否定身心问题是语言问题;2.把身心问题纳入宇宙生命演化的整体视域;3.认为意识和精神现象是宇宙自然生命演化中“突现”的客现实在;4.承认精神状态与躯体物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波普尔的身心学说作为一种研究纲领对当前的心智哲学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本质问题是历史上的大哲学家都要讨论的问题,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近年来哲学家们明显地忽视了这个问题。本文讨论了生命难以定义的各种原因,论述了定义生命的两种主要方法:实体定义方法和功能定义方法,分折了一些主要生命定义的优点和问题,论证了生命的信息定义。  相似文献   

7.
生命间性是指人类生命具有的不仅把自己思为生态的三重生命(生物性生命-社会性生命-精神性生命)而且用生命的理念看待、对待其他生命的一种生命特性。生命间性建基于主体间性又超越了主体间性,把主体间性思作人类生命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命间性。生命间性表明善待和敬畏他者生命实际上就是善待、敬畏自我生命的另一面。这种生命关系特性基本证成"善待和敬畏生命"这一"底线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糖组学正在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并逐步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糖组学是从分析和破解一个生物或一个细胞全部糖类物质所含信息的角度人手,研究糖类物质的分子结构、表达调控、功能多样性以及糖类物质与疾病之间关系的科学。糖类物质同核酸一样是重要的生物信息分子,而且是基因信息的延续,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发展的同时,对糖组学的研究也显得非常迫切。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生物技术、生物医药、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发展,尼古拉斯·罗斯(Nikolas Rose)和卡洛斯·诺瓦斯(Carlos Novas)在福柯"生命政治"、拉比诺"生命社会"之后提出"生命公民"概念,从生物角度重新思考公民价值,对政治哲学和生物医学之间的关系做出创新性探讨。罗斯诺瓦斯认为生命公民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是可"构建"的,其既具有个体属性,又具有集体属性,生命价值的产生过程改变了人类生命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05,7(4):42-42
动物在感知过程中存在不同模态感觉之间的相互促进或排斥的相互作用,但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相互作用并不很清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建增和郭爱克在973计划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的支持下,通过对模式动物果蝇进行视嗅觉双模态实验,发现在果蝇的学习过程中,相对于单模态信息刺激,给果蝇同时予以视觉和嗅觉双模态信息刺激。  相似文献   

11.
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看人工生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生命是在复杂性科学的框架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人工生命研究的目标是为复杂系统的生命建立模型。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人工生命的发展和进化可以用运离热平衡的相变来解释,也就是由(微观层次上的)人工分子或人工细胞等等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宏观层次上的)序参量的进化来解释;人工生命的进化是自组织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生命的进化过程不需要保拉普拉斯妖那样的总程序或总体进化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休闲教育: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个体生命的完善与圆满是休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现实世界。休闲教育正是在促进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相互融合中,不断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有过辉煌时期,给当代中国哲学留下不可磨灭的光彩和绚丽。然而在进入新世纪后,似乎就显示出日渐萎缩和边缘化的迹象。造成这种趋向的因素很多。复兴自然辩证法势在必然:一是回归日常生活,二是抬升自然观的认识价值,三是丰富和开放辩证法内涵,四是加大与人本主义哲学以及其他相关应用学科的结合,以推动自然辩证法在未来的理论和创新实践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面对现代技术增长引起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生命的威胁,尤纳斯将生命纳入责任的范畴,提出了责任律令:要如此行为以保证你的行为后果不摧毁未来生命的可能性。这条责任律令是存在的命令,是存在的目的中体现出来的生命的价值。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义务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生命的存在,承担起延续未来生命的责任,并为生命的持续审慎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生命哲学视域中的死亡观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和以物质享受为轴心的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命正陷入重重误区,遭遇新的异化。高校必须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宗旨,发挥其社会理想的制定者和实践者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死亡观教育,引领学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对当前过度的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进行理性的思考,厘清在社会生产的目的、科技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等问题上的混乱,引导他们对生命和死亡进行理性思考,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克服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对人性的羁绊,努力提升自由人生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休闲、信仰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74-76,89
休闲不是简单的放松、娱乐、玩.通过对历史上休闲与宗教之关系的梳理及对休闲之深层意义的探讨能够看到,在更本质的意义上休闲是我们形成自己信仰的一个基础,从而跟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休闲中建立信仰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欲望有一定的节制,但这跟休闲理论中经常强调的自由要素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讨论了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作者认为,这两个时期共产党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为现实需要和国家建设服务。其原因在于:在这两个时期共产党面临着相似的严峻形势,同时延安时期培养的科技干部在建国以后的科技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一强调科学技术功利性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指出:延安时期就已萌发的对科技工作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思想,在建国初期吸收了苏联的科技规划工作经验后,终于使科技发展规划成为了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还论及中国共产党为更好地领导科技事业而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和利用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物理主义:从方法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物理主义学说一直和实证主义思潮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渗透、互为表里。在现代科学革命的巨大影响下,物理主义首先作为方法论体系独立开来,并且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紧密相关。物理主义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中的滥觞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主义争论。但是,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物理主义正经历着从方法体系到本体理论的自我转换。而无论如何,科学逻辑是物理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术语学在知识产生、知识获取、知识代表和知识传递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欧洲的术语学家从人们对信息流的研究和对知识秩序的重视上得到启发,设计了普通术语学的概念动力学模型,揭示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相互依赖、彼此依存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得出术语学和知识技术一体化的模型。文章着重对这一理论发展过程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