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仿真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系统动态模型,并利用中国近20年(1986—2005)的数据,对三凑产业产值结构演变进行了模拟,而后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特点、演变动因、模拟的真实程度、模拟的作用等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和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了不同的经济效益,积极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演进就能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因此,制定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规划高速度、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通过计划和经济的直接与间接手段,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因此,主导产业选择合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德州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例,对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定量测度。德州市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第一产业对未利用地和耕地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对交通用地影响最强烈,第三产业对交通用地和居民用地及工矿用地面积影响最明显;土地总体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并相应地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太原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49—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太原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GDP、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比例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耕地数量经历了较快增长-急剧减少-平稳减少-波状减少的变化过程,太原市各地区的耕地变化也有明显差异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建立太原市耕地面积与驱动力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第三产业发展是影响太原市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对太原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图4,表4,参18。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部沿海典型发达省份江苏省为例,集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85年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递减率为0.45%.且快速工业化阶段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明显加快,年均递减率高速0.60%,而工业化初期仅为0.30%;[2]耕地面积减少导致2005年粮食较1985年减产266.79万t,粮食损失率为8.60%;[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初期是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在快速工业化阶段,则以全社套固定资产投资、化肥施用强度、非农产业发展和道路交通建设为主导.总体来讲,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差异是研究时段内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图2,表4,参15.  相似文献   

6.
农业结构变动及其对农民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即产业增长速度差异)和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定量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和趋势;并利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以及主要农产品产出结构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了我国人均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总结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图1,表1,参6。  相似文献   

7.
鲁东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临沂市1991、1996、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临沂市14a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5年间临沂市农业用地面积增加,农业用地结构发生变化,园地变化速度最快,与1991年相比,增长率达48.35%,林地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居民点与工矿用地1996~2000年间动态变化率相对较小;1991、1996、2000、2005年临沂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67.86、268.89、270.47、276.61,土地呈现高度开发利用状态。政策因素、经济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都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影响中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和面板门槛模型,对双向直接投资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增加双向商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并且这种影响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越高地区越显著。第二,以FDI为门槛变量时,优化产业结构抑制东部地区税收收入增加,而增加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减少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而有助于增长全国和东部地区税收收入;第三,以OFDI为门槛变量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工资能推动税收收入增长。因此,在中央政府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提高本区域经济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和有效利用更多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9.
范丹  王维国 《系统工程》2012,(11):48-54
基于扩展的Johan恒等式及广义费雪指数分解(GFI)方法,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产出四个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对比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姑模型具有更好的因素分解特性,能够消除分解的残差项,使得分解结果更加准确。实证结果显示: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我国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该阶段总贡献比例为42.84%;产业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微弱的拉动效应,贡献比例分别为21.99%和21.24%;而产业能源强度对我国的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贡献比例为13.94%,并且产业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 ,可持续发展正是人类在追求其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崭新发展观 .中国在 2 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社会就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三重挑战 ,能否成功 ,不仅取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还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本文以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 ,提出一个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 ,对中国在 2 1世纪前 2 0年的中长期发展中 ,经济增长、就业变化、污染控制以及产业结构的转换与调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模拟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面板平滑转移模型,本文采用58个国家面板数据,通过全局最优的模拟退火法(SA)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工业和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是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就业效应的有效机制,城镇化通过第二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促使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工业;企业规模是产业结构变化推动服务业就业的有效内在机制,企业生产扩张和竞争力提高使服务业就业得到优化配置.第二产业对工业就业,第三产业对服务业就业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产业间的总体就业溢出效应为负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就业弹性较小,就业结构并不能跟随产业结构演变而发生质变.此外,发达国家的产业间就业溢出为负,表明在产业结构的成熟阶段,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就业溢出为正,表明还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阶段,拥有剩余的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就业"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灰色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建模方法 ,建立了产业结构灰色控制系统并利用它对我国自 1 985年以来三次产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2~2005年却反常上升。本文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三个方面分别选择了第三产业比重、RD技术知识存量、GDP与GNP之差三个变量,用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和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中国能源强度的协整分析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1985~2006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受产业结构影响的结构份额和受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的效率份额。为有效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目标,本文建议要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以及通过研发、推广节能技术和扩大净要素流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来持续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流域水资源消耗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流域经济发展呈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形态会引起水资源消耗结构的改变.从适配的角度实现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间接减少水资源消耗量,有利于落实双控行动和以水定产政策.在此形势下,结合流域水资源消耗结构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适配的机理分析,针对现有二者关联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立足弹性,借鉴Tapio模型,构建二者的适配度测算指标,用于测算二者同步变化的程度及方向,反映适配的动态性、交互性等时空变化特征,为产业经济-水生态效益的偏差测度提供新的思路.以长江支流——湖北省汉江流域为例,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维度看,2003-2016年各区域适配度总和区间为[-27,143],武汉市取最大值143,尤其是2013-2016年武汉市的适配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不断优化;从时间维度看,2003-2016年流域的适配度总和区间为[-106,264],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时会对二三产水资源消耗结构优化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流域主管机构在制定或评估以水定产政策时,尤其针对适配度最低的随州市,在汲取武汉市相关调整经验的同时,要理性的看待产业结构高级化,正确看待各区域的发展阶段,更多注重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在双控行动硬约束下,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迁,夯实用水效率提高的长效机制.最后,以武汉市为例对比分析现有3种测算方法表明,适配度测算指标在经济学解释上对产业结构调整更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et up. There are two delaminated levels, the top layer evaluation and the bottom one on which the top evaluation is based. T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evaluation levels involves the two essentially different two index weights, the unsscertaln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ng model together with division weight are used in the bottom evaluation, and expert weight in the top layer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 sort of comparatively reasonable utility evaluation model is set up. Take the case of Beijing and other six provinces and cities is positively analyzed, which reflects the actual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6.
能源强度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路径分析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劳动力配置、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能源强度影响,计算了能源强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表明: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既可直接降低能源强度又可间接通过能源-劳动力配置来降低能源强度;提高第三产业结构既可直接降低能源强度又可间接通过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能源强度;降低能源-劳动力配置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降低煤炭和油料的比重将降低能源强度。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在于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电力产业已存在"弃风、弃光、弃水、弃核"的限电约束并出现火电"产能过剩"的超额供给现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制度环境中和共同引导下,发电产业有序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产业空间引力模型和产业系统熵值模型,选取2011-2016年统计数据,从省际布局和产业组织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对中国发电产业有序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有序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目前中国发电产业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但中国发电产业将保持远离平衡的状态,供给侧部门发展也正朝向一个更高效、更稳定、更有序的状态演进.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