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别是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观是主体,哲学观和历史观是两翼,它们是翱翔在文学自由王国的精灵.“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观使《史记》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品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使《史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观则赋予《史记》艺术性、审美性,三者异质同构,共同建构起《史记》文化意蕴的高楼大厦,使《史记》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记载了大量的人物自杀现象。由于自杀行为的特殊性,故其悲剧意味更为浓重。本文通过对《史记》所记自杀现象的文化心理分析,揭示其悲剧意蕴。主要分为几种类型:1.以自杀捍卫个人尊严的悲剧;2.以自杀的方式殉道的悲剧;3.遭受逼迫而被迫自杀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与复杂是学人公认的,他凭着敏锐的艺术知觉感知与再现了许许多多当时乃至今天人们理性和意识形态所无法尽释的人性内涵。依据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相关理论,阐释了《威尼斯商人》情节建构中“一磅肉”及“三匣选亲”等零星的叙事元素所透射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5.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把《史记》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地评价了《史记》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上的地位。这已成了定论。《史记》中的传记,是“藉人以明史”的,不同于后世的“藉史以传人”,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叙史为主。《史记》为了说明人物的荣辱和升沉,辨事之成败与是非曲直,司马迁在先秦诸子散文与历  相似文献   

7.
在17年文学中,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唯有《百合花》别具一格。作者将革命立场、人性情感、人道主义情怀和女性视角融为一体,高度真实地表达出作者面对年轻战士那美好生命的夭亡而生的复杂、沉痛的心情。该作品思想意蕴也就变得复杂多样:它既是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赞歌,又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还是一曲哀悼美好生命死亡的挽歌。这三层意蕴同时存在,交织一起,共同构成该作品的多重意蕴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池莉的《看麦娘》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但也受到评论界的批评,尤其以著名评论家李建军老师的意见为代表,他评价这部小说为“‘粗、乱、小’的平庸之作”。本文将从《看麦娘》精神意蕴、感性悟语等方面对李老师的意见给予反驳。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诗人高适于开元二十六年写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的杰作。自清代以来,学者多认为此诗与潢水之败事件有关,对张守“晚年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及“妄奏克获之功”作了讽刺。其实这是后人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唐代史实,联系高适本人的边塞生活经历,对此诗的意蕴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 ,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 ,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 ,顾及作者全人 ,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 ,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周代诗乐相宣,这三篇诗是一组。郑玄注:“《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宴请道(?)政之乐歌。”“《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谘谋于贤知,而以自光明也”。这三篇诗,《史记·孔子世家》述孔子之言:“《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  相似文献   

13.
自从《汉书》问世以后,人们便将它与《史记》并称,以之作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代表。实际上,在封建社会里,《汉书》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史记》。旧史家曾将之奉为“命代奇作”、“史家冠冕”,争相钻仰,奔走班固之不暇。”(《通志·总序》)而论,《汉书》的学术成就,确也不在《史记》之下。然而,建国以来,对《史记》的研究甚为热烈,对《汉书》的研究却异常萧条,这对《汉书》来说,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扬马抑班,同旧时代的扬班抑马,同样是学术研究中不应有的片面倾向。本文试对《汉书》的学术成就略作探讨,以期引起进一研究。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论司马迁之文,莫不推崇《史记》的文气。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后人犹以《史记》和《汉书》相较,认为:“《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可见历代论家,都非常重视对《史记》的文气的品评和总结。关于文气,清人刘大櫆论述道:“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按照刘大櫆的意思,气是指文章的气势,神则是统摄气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所谓文气,就是文章的内容与作品的情感相统一,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度和气韵。文气导源于作者的个性感情,凝聚着作者的气质、才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作者性情富赡,精酣神足,胸中郁勃喷薄  相似文献   

15.
《庄子·内篇》记载、塑造各类“物”和“人”的形象,这些形象内涵丰富,意有所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动物形象群、植物形象群、人物形象群各自的形象对照关系来分析由此产生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黎汝表试图用新的视角和观念重新检视过去的岁月,写出了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皖南事变》、《湘江之战》和《碧血黄沙》等作品,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本文试就黎汝表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格及其形成的环境因素,文学形象与哲理意蕴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选》之置“述”体与“剪截”史书之某篇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文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其显然是受了《文章流别集》的影响。当然,两书间存在着集“清英”与辨“流别”、时域大小、崇“古”和重“今”、价值取向、对“变”之看法、集部封域之清晰与模糊等多方面的不同以致大异,然这往往亦是后者因之前者所致。比观彦和与仲伟所不满意者而未尝没有不大启之者及从异的角度考察《汉书》之于《史记》、《后汉书》之于《汉书》和《史记》所得等,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8.
范文澜说“四史之名见于《隋志》”,历来“四史”并举或以之为书名的并不乏其例,但其所含子目却不尽相同。如《四史疑年录》为《史记》、前后《汉书》和《晋书》;清同治11年成都书局据殿本所刊的《四史》,则为《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本文所称“四史”,即同后声。今特冠以“前”字,以示明确。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作品。文章从对意象的分析入手,即感性上认识、理性上把握,考察抒情主人公“我”的态度,顾及作者全人,探寻《秋夜》深刻的意蕴,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最能体现凌叔华小说创作意义的是她的小说集《花之寺》和《女人》,因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别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时代新女性”,而被称为“新闺秀”小说的代表。不管当初这个称谓是褒是贬,但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凌叔华小说中的闺秀形象有深远的文化意蕴:这些女性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化育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类女性身份中与生俱来的特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